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7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7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7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或出汗时间及顔色异常等的一种病证,多归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汗之种类
1,自汗:
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不因劳作,衣厚或发热而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多为肺气虚,卫气不固所致。
2,盗汗:
“睡而出,觉出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即睡眠时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病证。
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多泄所致。
盗汗,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于阳气虚,盗汗必属于阴虚。
3,大汗:
指出汗过多,即如大汗淋漓,汗如雨下。
可因热盛迫汗多泄或发表太过,病后气虚等因。
如伤津元气欲脱,可导致‘亡阴,亡阳。
4脱汗:
又称绝汗,
5,漏汗:
指表证发表太过,以致阳气受损,卫气不固汗液漏出不止,津液耗伤,出现尿少、肢冷、拘急等症状。
6,战汗:
即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多为外感热病,如疟疾、伤寒等。
7,热汗:
指发热时出汗,并有口渴、面红、烦燥、目赤、小便短黄,苔黄、多为外感热病。
8,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不发热、口不渴,常兼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9,局部出汗:
有额汗、鼻汗、腋汗、手汗、心汗、阴汗等。
其中额汗较复杂,系额头出汗而身上无汗的症状。
除外感病,常见于病后或老人气喘,气逆于上致额头多汗,属于虚证。
如重病后期,神倦肢冷,突然额汗大出是虚阳浮越,阴无所附,阴液随气而脱。
此外,肝阳上亢亦可出额汗。
二、汗证辨治:
其中大汗,战汗,热汗多属于外感病按外感治疗,其他辨治如下。
1、自汗:
多为气虚,卫气不固,治宜益气固表。
以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加党参、五味子、麻黄根、锻龙牡、三角麦、炙甘草、白芍等。
阳虚者(包括脱汗、漏汗、冷汗)加附子、巴戟天、仙灵脾,以温阳补肾,达到阴平阳秘而汗自止。
一般而言盗汗多属于阴虚,当以养阴敛汗为主。
常以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等量,黄芪加倍)加浮小麦共凑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
3,气郁出汗:
多伴有陣热、烦燥、胁肋脹痛等。
常与情志有关,以更年期妇女多见。
用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加浮小麦、郁金、香附。
有热加丹皮、栀子。
气虚加党参、黄芪。
阳虚加巴戟天、仙灵脾、仙茅等。
4,血瘀出汗:
若气血瘀阻,运行不暢,津无出路,溢于肌肤,多见局部出汗。
如半身或右或左,或上或下。
治宜调和气血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
药用柴胡、赤芍、枳壳、当归、川芎、熟地、桃仁、红花、桔梗、牛七、甘草。
再隨证加减。
5其他局部出汗:
鼻汗:
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调理补气,提高免疫力。
选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
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按压双腿外侧以疏通调理肺经。
颈汗: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很少有人会出汗。
如果颈部常常出汗可能与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请到医院全面检查内分泌情况,以采取针对性治疗。
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入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质、多喝水;
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科学的生活规律,不经常熬夜,以免造成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引起疾病;
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劳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
预防感染;
尽量不用塑料制品,避免环境因素的危害。
腋汗:
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若汗液过甚且气味很大,可能是日常饮食味道过重,吃过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可以到医院做激光治疗。
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果蔬。
胸(心)汗:
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畅。
所以,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用生黄茋、红枣泡水喝,可缓解症状。
手、足心汗:
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足心容易出汗。
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可以按摩腹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0圈。
避免吃生冷食物等。
一般汗症大致这些,遇复杂汗症请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