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184482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文档格式.docx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G6420;

TU984文献标志码:

A:

1005-2909(2018)06-0017-07

中国经济从2013年开始逐步进入一个增长速度相比之前明显减缓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也因此被用来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在此形势下,中国城镇化速度从“高速”过渡到“中高速”,城镇规划从“簡单增量”进入“优化存量”,城镇建设从“生存空间”进入“复合空间”的阶段[1]。

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在理念上,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家园;

在技术上,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发展质量的路线,确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将规划工作的目标和重点转移到社会建设上来;

在方法上,践行科学与民主精神,引导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培育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规划工作的科学性等[2]。

在此趋势下,如何协调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是目前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转型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近年城市规划专业办学及就业概况

城市规划教育的开展始于1952年(工科四年制),最初的30余年间设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多,到1990年初全国仅20余所,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体数量开始快速增长。

据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全国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院校有180所左右。

在办学数量呈爆炸性扩张的同时,办学领域也扩展到建筑类、地理类、农林类、人文社会类等(表1)。

据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6000~7000人,2011-2012年就业率均在90%~95%之间,2013年就业率区间在85%~90%之间。

其中在建筑及工程相关行业就业的约为34%,在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约为36%,是最为集中的两个就业方向。

与20世纪90年代就业最高峰期相比,近年来就业方向逐步分散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就业的流动性也明显增强。

据相关机构一项针对大中城市37654名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月薪抽样调查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24日,平均月薪为4723元,其中:

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2332元,毕业2年为4141元,

3~5年为6193元,8~10年为6249元,6~7年为7943元,10年以上为10000元。

相对于新兴行业近年来较快的年资涨幅,城市规划行业的年资增长幅度较为平缓。

(一)城市规划行业的变化对专业办学的影响

自2005年起,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整体增加了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逐步进入控规模、提质量的发展阶段。

但相较于招生规模上的扩张,整体教学质量进步相对缓慢,统计数据中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也不太理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专业方向上师资力量的相对不足,也有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变化等因素。

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正逐步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有机增长阶段,全国上下都在探索一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目前城市规划体系尚需完善,市场制度体系正逐步形成之中,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模式还缺乏对这些变化的适应,社会需求超前于目前的大学教育水平(表2)。

(二)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概况和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专才需求旺盛,地方二本及三本院校开设城乡规划方向专业的数量快速增长。

这类院校原有主导专业背景各异,新开办的城乡规划专业所属院系不尽相同,加之筹备仓促等因素导致普遍存在新专业和原有院系专业关联性不强、师资力量单薄、教学条件不充分、专业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

院校间办学同质化竞争加剧,互相照抄照搬教学方法的情况较为普遍。

重庆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方向是在原建筑老八校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学校自身作为地方性院校的定位而确立的。

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学校较为注重应用型专才的培养[3]。

目前在地方院校中这一办学方向类型的比重较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制于本身的师资力量;

另一方面也是综合考虑毕业生就业的需求。

新常态下,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规划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目前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哲学、法学、土地经济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

对深基础、宽口径通才的培养有所不足;

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差距。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招生受到市场变化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就业预期有一定下降,尤其体现在近两三年来本科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考研比例持续上升。

对此,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在内的各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积极进行改革探索,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二、主要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在行业整体处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不少在城乡规划专业办学领域,具有较深资历的院校也面临着学科建设提升及行业从业要求提升带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压力。

为此,各校积极探索培养综合型、创造型人才,建立开放式和启发式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转型与改革实践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是典型的以建筑学、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物质规划型。

这一办学类型是现有城乡规划专业院校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在建筑行业市场逐步趋于饱和、整体竞争压力增大的新常态下,都面临同样的一定就业压力。

近年来,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注重宏观政策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为目标,强调复合型综合能力与创造性自主能力培养并重,建立将区域和政策观念融入传统建筑学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其主要教改方向和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开放式、倡导式的教育模式,完善教学、科研与实践一体化机制

将学生基本功培养与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并举,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跨年级跨领域教学研究团队,通过跨专业选课实现相关专业互通,广泛与国内外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引入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聘请不同领域专家参与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研究成果,提倡學生多参与研究性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通过涉猎尽可能广的研究领域,提升发现、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增强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敏感性。

2.探索以课程设计为主导的教学体系的结构性调整

在整体结构上调整优化原有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原有教学思维中过于注重实体空间设计的局限性,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同步完善,建立“以课程设计与相关理论为主线,技术、人文与认知、实践并行,微观—中观—宏观循序渐进,重视从一二年级的建筑基础到三年级以后的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两个重要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

3.以强化社会实践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二年级时切入规划的初步课程,将城市认知环节添加到每个规划设计作业和理论课教学环节中。

在完成教学任务书要求的基础上围绕课目主题增加相关知识的拓展认知;

同时将每个设计题目所对应的主题调研与规划理论课程结合进行。

在三四年级的第一学期中间增加两个认知实习,旨在通过城市环境实地考察,为后续详细规划设计教学做准备。

五年级上半学期根据规划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习,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打好基础。

在本科教学阶段通过层层推进的实战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

(二)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转型与改革实践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目前在国内综合排名第一,其教育体系在办学方向上相对最为多样化。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涵盖从设计到工程,从社会经济一体化、政策到体制、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技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该校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建立更加灵活自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程,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在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一年级的城市概论和二年级的规划导论两门入门课程,采取以教师教授为主导、师生合作参与的方式授课,以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兴趣。

本科五年级时,将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分成若干专题,由不同研究领域的教授讲授相关专题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

在研究生的一些理论课程教学中也尝试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5]。

2.进一步突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传统特色

将在业内具有顶尖水平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实习基地,将本科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毕业设计两门设计课调整为真题真做,在参与真实项目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从而真正理解城市规划实践过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为未来的执业规划师提供更多锻炼机会。

研究生阶段的实践教学,采用面向实践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导师主持的规划设计项目;

另一方面将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与国际联合设计课程相结合。

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规划设计创意。

(三)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具有数十年的办学历史,是建筑学专业“老八校”之一。

专业建设中学校比较注重突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综合学科的特点。

近年来,天津大学通过对专业评价体系的调整,将教改重点逐渐转向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调整,逐步确定了“城乡规划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

1.协调课程关系,强化课时的合理分配

以适当减少公共课、相应增加专业课为基本原则,根据课程相关性,将基础类课程的学习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

专业课原来主要集中于三四年级,这对处于专业入门阶段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较为吃力。

改革后将专业课程均衡调配到各个学年,增加低年级的专业概论类初步课程,建立从低年级入门到高年级专业学习前后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2.增设实践调研和实践评析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在各个学年的设计课程中搭配相应的实践调研环节,将课堂教学与参与设计院的实践工作相结合,强化实践类课程,突出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和评析体系。

3.鼓励师生创新,在课程组织方面激发教学改革动力

在培养计划中灵活设立学分认定标准,各个师生团队可以自主选择创新类课程和学分,激发师生改革创新的动力。

鼓励创新性探索,一些课外设计也可纳入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创新。

拓展国际交流途径,鼓励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并将类似的工作量纳入学分计算。

4.创新学时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专业培养计划确定了10大核心领域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核心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以及5个“推荐选修模块”,并以此三大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各类新型教学方法,改变原有以教师为主导的问答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学生主动深入参与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6]。

纵观各大院校的教改历程,可以发现,东南大学的整个教学改革,是从学科基础整合开始进而整体深入推进的。

在保持原有专业基础优势的前提下,充分依靠学校深厚的办学背景扩展专业培养方向,特别是突破建筑学专业教学中过于注重形体的习惯性思维,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配置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