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学试题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试题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虽然不颂扬人性,但强调教育,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的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
3、教育是百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国在“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并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得以体现。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知识,谈谈你对教育先行的看法。
教育的两大功能,
对社会的促进功能:
经济:
生产科学技术,提供高素质劳动者
政治:
促进政治民主化
文化:
保持、延续、传播、创新、融合与交流
环境:
可持续发展
人口:
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对个体
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
个体享用及谋生功能。
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衡量教育与社会关系协调与否的准绳。
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物质生产提供相应的基础性条件,如果超过了物质生产所能提供的“底限”,就会出现教育的负向功能。
盲目的教育先行,就是不顾本国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过度投资教育而导致国民经济的失衡,工业生产投入降低,反而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盲目的教育先行还会带来一系列反向效应:
第一,教育的盲目发展可能培养出过多的毕业生,而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又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应和足够的岗位,致使这些毕业生无法就业,就会造成社会压力,也可能他们中的部分人会流向国外,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第二,劳动者的素质应与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相适应,这时提高受教育水平,体能提高生产效率。
如果生产力水平较低,并不需要较高的劳动者素质,而教育提供的高学历人才只能就才工作,让大学生干中专生的活,不仅浪费人才,而且因为大批高学历人才没有流向有限的高职位,还会有碍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
4、有人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有人认为是教师。
你是怎样认识的?
并说明理由。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
(1分)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
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教导和塑造的对象,是教的客体;
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成为其学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者的人格精神、行为模式、知识技能等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
(2分)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
教育者具体研究、处理、教授教育内容,使之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或吸纳;
而受教育者则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发展自身素质。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
无论是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者,二者联合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5、有人说“教育是责任”,也有人说“教育是服务”。
6、
教育者:
1.当今社会的竞争激烈,教育在这个竞争的激流中逐渐形成一种为了分数而学习的风尚;
2.职业能力的竞争,教师们的压力;
受教育者:
1.家长们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且认为只有成绩好才能上大学;
3.现在社会竞争的激烈。
8、“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事业。
”这是以下哪位教育家的思想?
()
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夸美纽斯
11.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富裕程度不同的国家以及政府、国民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与态度不同,使得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差距()。
A、较小
B、很小
C、较大
D、很大
8.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总体制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般,基础性的规定。
A、政府部门
B、中国共产党
C、教育工作者
D、教育决策层
4.教育物资不包括()。
A、网络通讯工具
B、活动场所与设备
C、教育媒体
D、教学辅助手段
1.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的思想?
A、洛克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杜威
2.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
A、工具
B、核心
C、载体
D、承载物
3.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直接起源于()。
A、人类的交往活动
B、生产劳动
C、意识形态
D、经验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和相对立”是哪个社会时期的教育特征。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近代社会
5.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都是从()上对学校教育活动作出规定,以保证教育目的基本要求的实现。
A、内容和指导思想
B、目标和指导思想
C、内容和具体实践
D、目标和具体实践
6.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总体制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般,基础性的规定。
A、政府部门
B、中国共产党
C、教育工作者
D、教育决策层
7.学校工作总方案的制定,要建立在()基础上。
A、上级行政要求简单演绎
B、研究学校自身特殊性、历史、经验、已有成效与发展可能
C、师生“教”与“学”的转化机制
D、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8.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的复杂的相互关系不包括()。
A、相对性
B、均为主体
C、互为主客体
D、平行的双主体
9.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是()。
A、单向的
B、相互的
C、正相关的
D、相反的
10.社会主义社会公开承认教育在社会中的()。
A、阶级性
B、利益性
C、开放性
D、必要性
一、判断题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2、“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3、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编辑推荐:
2011教师资格考试普通话:
作品47号高楼远眺
作品42号家乡的桥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免费短信提醒
4、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而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
5、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小学两类。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2、现代教育不仅要把个体当作必要的工具塑造,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体当作目的本身来加以培养。
13、自治教育体现了“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14、清末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教育目的上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所讲的“中学”与“西学”含义基本相同。
15、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表述,“五育”说在逻辑上比“三育”、“四育”说更趋合理。
16、学生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条件。
17、教师行为的真正适应是以对学生的适应和为学生所接纳开始的。
18、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19、教师的专业成熟不是独立个体的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的环境中。
2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1、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所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2、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23、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开设活动课程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
24、学科课程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组织而成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按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与体系组织而成的课程。
25、综合课程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
26、“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地学习。
27、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28、教师不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不是教学活动。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不应该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30、教学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31、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3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33、“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3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于受到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35、强调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但并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36、学校管理的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
37、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38、正确的集体舆论标志着班级成员在自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39、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40、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功能。
二、单项选择题
1、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
A、识字学习
B、音乐学习
C、绘画学习
D、算术学习
2、经馆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主要是()。
A、天文学习
B、技术学习
C、儒家经学学习
D、“射”与“御”学习
3、书院的官学化的倾向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明朝
D、清朝
4、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中小学堂是在()。
C、元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