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中国外交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外交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示图片: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
两极格局外的中间地带,是还没有获得民族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
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从朝鲜半岛、台湾、印度支那三方面,形成月牙形的军事包围圏;
国内形势:
政治上在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之后,中国领土尚未完全解放,新生的政权需要巩固;
经济上千疮百孔,一穷二白,急需恢复,正如毛泽东所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外交上,近代中国实行的是丧权辱国的屈辱外交,与帝国主义先后签订了343个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是否还要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呢?
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同外国的关系?
如果你是新中国的领导人,你该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呢?
在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它规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
它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形成鲜明的对比,新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那么如何处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与外国的关系呢?
《共同纲领》规定: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共同纲领》
这里明确表明新中国不继承国民党政府与各国旧有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而新的外交关系需要经过谈判,重新建立,但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是不需要谈判的,毛泽东把这一政策形象地称之为“另起炉灶”。
至于旧条约,《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或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正如周恩来所说:
这一“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关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美国以不承认为手段对新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人民将旧中国政府向帝国主义承诺的成文或不成文的不平等条约“义务”全部承诺下来,对于这种“义务”,新中国当然不会去覆行,而且事实上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正是为了取消这些不平等条约,才进行了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
1949年2月毛泽东会见苏联领导人米高扬时说:
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
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外,从各个角落以至门窗缝里,把那些脏东西统统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干净,有了新的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这就是著名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思想。
意思就是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医治战争创伤,发展民族经济,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寻求外来援助,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向哪个阵营寻求帮助呢?
显然,从帝国主义阵营,新中国不仅不可能指望任何援助,而且还必须面对敌视;
新中国只能从社会主义阵营方面寻求同情、支持和援助,而社会主义的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并愿意帮助中国。
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这就是“一边倒”政策。
在这些外交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尤其是“一边倒”政策,使新中国在建交第一年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请同学说说建国初即建国第一年有哪些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与中国建交的第一次高潮,看表格,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
大多是社会主义国家(11个)。
这正是“一边倒”政策的直接结果,“一边倒”政策还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表现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对苏联进行的国事访问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与他同时抵达莫斯科的还有两车皮礼物——一车江西蜜橘和一车山东大葱,这是当时中苏兄弟关系的生动写照。
会谈中斯大林再三问毛泽东:
“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
”毛泽东说:
我们要搞出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出来,实际上就是要为双方签订一个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签约的时候,由于斯大林身材比毛泽东矮,为了掩饰这一缺陷,斯大林悄悄往前迈了一步。
因此在照片上人们看到斯大林与毛泽东高矮差不多。
我们来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
第一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第一条是中苏同盟的核心内容:
防止美国利用日本侵略中国,带有军事同盟的性质;
条约第五条是关于经济方面的互助合作。
中苏结为盟友,还获得了苏联的经济援助,苏联提供了3亿美元贷款,根据协定,大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帮助建设156个重要工业项目,并接受近千名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前去苏联学习,这些援助对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起了巨大作用。
一五计划建设成就,这些重要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建成的。
其中武汉长江大桥就是苏联著名桥梁设计专家西林帮助设计修建的。
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改变了中国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制造能力极低的局面,有助于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
就连西方学者也无不赞叹地评价道:
苏联技术援助和资本货物的重要性不论如何估计也不为过。
苏联将国内甚至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都转让给了中国。
出示建国初新中国外交政策及成就,问:
新中国建国第一年的外交有什么特点?
“一边倒”,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过渡:
在建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亚洲除少数几个国家之外,绝大部分国家还与台湾蒋介石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我国在非洲尚未有建交国家,而我们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登上世界外交舞台,就要突破这一局限,在国际上交更多的朋友。
二、五十年代中期外交——和平共处,广交朋友五、六十年代,国际和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从国内来讲,1952年,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在稳步上升;
国际上,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为了建立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和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新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其标志性事件有三个,是哪三个?
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图片解读:
(1)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中国与苏、美、英、法一道,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周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会议有两项内容:
寻求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途径。
这两个议题如能圆满解决,不但有助于东亚和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打击美国的军事战略,同时会大大打强中国的边疆安全,并且它将雄辩地证明“许多重大国际问题,首先是亚洲问题,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是不能解决的”。
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朝鲜的军事停火已经实现,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政治解决,本着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真诚愿望,周恩来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和朝鲜的南日外相提出所有外国军队都撤出朝鲜,然后举行全朝鲜自由选举的合理主张,但美国代表带头拒绝一切建议,妄图在没有任何协议的情况下结束会议。
在关键时刻,周恩来当机立断,即席发言道:
“中国代表团带着协商和和解的精神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如果我们今天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都被拒绝,我们将不能不表示最大的遗憾。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将对这一事实做出判断!
”他的发言义正词严,合情合理,诚恳朴实而又充满义愤,很打动人。
事后,莫洛托夫祝贺周恩来的精彩发言使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朝鲜同志说:
“中国同志使外交变成艺术”。
日内瓦会议的第二个议题是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谈判。
印度支那问题矛盾错综复杂,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原是法国的殖民地,在赶走法国殖民势力,争取民族独立这一点上,三国人民是完全一致的,但在抗法胜利后三国的设想却不一致,越南设想组成以越南为主的印度支那联邦,而老挝、柬埔寨却愿意获得本民族的完全独立;
美国则设想将印度支那纳入它的反共军事条约系统,由于美国与中苏的敌对,会议一度陷入僵局。
在周恩来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谈判各方最终达成了停战协议。
新中国的和平友好政策赢得了西方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印度和缅甸政府的邀请访问了这两个国家,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都是与中国不同的,但都存在领土纠纷,处理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时应坚持什么原则呢?
访问期间,周恩来多次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原则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12月31日的中印谈判中,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再次重申了这些原则: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这些原则是:
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已、互不侵犯;
丙、互不干涉内政;
丁、平等互利;
戊、和平共处。
——《中国印度两国总理声明》(1954年6月28日)
在《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两国总理还指出: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
三国领导人共同向全世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政治家、外交家提出的这样那样的理论、原则不在少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站得住的不是很多,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却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它不仅成为指导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也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之一,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过渡)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则是对这一原则的成功实践。
(3)出席万隆会议(万隆精神、求同存异)(图片)
解读: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
会议的主题:
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促进亚非国家的独立和团结。
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举办的国际会议。
共有29个国家参会。
会议前夕,西方殖民国家制造矛盾,百般阻挠会议的举行,周恩来冒着生命危险(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率代表团参加会议。
一些国家对中国抱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