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冲刺:声的关爱 满满的感动 阅读写作导写练Word格式.docx
《备战高考语文冲刺:声的关爱 满满的感动 阅读写作导写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语文冲刺:声的关爱 满满的感动 阅读写作导写练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题目即论点,结构整齐,饱含深情。
)
①在高铁站,有人驾驶小货车送来500斤消毒液原液,没留下任何信息便匆匆离去;
在社区,有人购买1250个口罩免费分发给邻居,却谢绝采访和拍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们身边不乏心系武汉的“匿名捐款”者、给医护人员寄去“匿名礼物”的普通市民、为民警留下“匿名红包”的热心人„„一个个默默献出爱心的平凡身影,传递着无声的关爱,给人以满满的感动。
(开篇点题。
由抗疫期间出现的一系列感人事件引出行善不留痕的话题。
②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种种不留痕的善行义举,透露着一丝淡然和从容,体现出无私大爱。
其实,平日里类似的事迹并不鲜见:
有的人拾金不昧而不留姓名、不求回报,有的人长期隐藏身份资助贫困山区的学生,有的人勇救落水群众随即消失在人海„„这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平凡人物,堪称身边的凡人英雄。
他们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谁,但是人们总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不留痕的善行义举透露着一丝淡然和从容,体现出无私大爱。
③“不留痕迹”却有存在感,看似是个悖论,实则富含哲理。
这充分说明,存在感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干出来的,与外在的、表面的“痕迹”关系不大。
那些越是看淡名利、想“隐藏”自己的人,越能“彰显”自己。
即使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会由衷地钦佩他们、敬重他们,愿意在心里给他们留一个位置。
反之,如果但凡做点什么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时时留痕、处处留痕,搞“痕迹主义”那一套,反倒容易遭人嫌恶,难以赢得他人的认可。
(存在感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干出来的,与外在的、表面的“痕迹”关系不大。
④“刻画工夫初亦苦,终然芒角了无痕。
”其实,如果能放下对“痕迹”的执念,拾起对本质的追求,就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清代姚元之编著的《竹叶亭杂记》记载,有个人画技一流,常常以水作画,等到纸干了,“但存魂而已”。
作画如此,其他事情亦然。
只要用心做了,又何必在意甚至刻意留下“痕迹”给别人看呢?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于戈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居于荒岛,“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藏身于深山„„他们当时所处的是偏僻荒凉的地方,所沉醉的是无人所见的事业。
但这些为大众所不知、看似不着痕迹的付出,却描绘出最浓墨重彩、恢弘壮丽的画卷。
(只有放下对“痕迹”的执念,拾起对本质的追求,才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⑤“了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事实证明,那些苦心孤诣想靠“留痕”达成一己之私的,往往事与愿违,“聪明反被聪明误”;
那些返璞归真、肯下一番“无痕”功夫的,最终却能超越庸常,赢得尊重与认可。
有句歌词写得好,“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只要敢立下“坐冷板凳”的志向、甘于做“地平线下”的工作,燃旺胸中的一团火、深挖事业的一眼泉,那么——即使功不在我,也必定功不唐捐;
即使默默无闻,也终将收获充盈的人生。
(“了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来源:
202003《人民日报》
【时代警语】
“了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不留痕迹”却有存在感,看似是个悖论,实则富含哲理。
这充分说明,
(1),与外在的、表面的“痕迹”关系不大。
(2),也会由衷地钦佩他们、敬重他们,愿意在心里给他们留一个位置。
反之,如果但凡做点什么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时时留痕、处处留痕,(3),反倒容易遭人嫌恶,难以赢得他人的认可。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作为高中生,请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与理解。
不少于300字。
【相关链接】
深藏功名背后的坚守
如果不是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事可能依旧会无人知晓。
近日,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才了解到他的英雄传奇。
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然而,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在1955年退役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很多人不禁好奇,张富清老人为何一辈子深藏功名?
为何在平凡岗位上能如此低调奉献却甘之如饴?
或许,这正是与他的英雄传奇相比更令人敬佩的地方。
张富清老人用他的朴实纯粹不仅书写了他的精彩人生,更给后辈们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
可以说,老英雄张富清既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自己的不足;
也是一个标杆,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淡泊名利中修养崇高精神。
古人讲“举世纷纷名利逐”,但无数共产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荣名利禄云过眼”。
面对记者的提问,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思绪飘到远方,眼睛湿润:
“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倒下了。
他们对党忠诚,为人民牺牲。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即便先进事迹被发觉后他也一直拒绝接受采访,直到有人提醒:
把先进事迹讲出来教育更多人,也是对党和国家事业更大的贡献,他才接受。
是啊,与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相比,与那些为之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相比,个人的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于张富清们来说,比追逐名利更高尚的,乃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正是一个人能够修养精神、有大境界的关键所在。
在无私奉献中不改英雄本色。
老英雄张富清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留下“政声人去后”的清誉,以无私奉献绽放人生、烛照他人。
他常跟子女们这样要求:
“我没有本事,也没有力量给你们找工作。
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张富清老人不以英雄自居,始终以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家人立规矩,这也是英雄本色之所在。
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在平凡岗位上,仍能守住做人的本分、显出英雄的本色,难能可贵,老英雄张富清兼而有之,更启迪我们做人做事做官的本色与本分。
在对党忠诚中坚守为民初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几十年来,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部队,他保家卫国;
到地方,他为民造福”。
张富清老人为什么能一辈子坚守为民初心?
“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正是有这样的信念,他在每一次战斗中都要担任“突击队员”;
“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正是有这样的信守,他放弃留在大城市,放弃回到陕西老家,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
张富清老人的故事深刻表明: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
“国势之强由于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书写翻天覆地的壮丽史诗,就在于有无数张富清们“只问为民耕耘,不求自己收获”,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一心奋斗。
面向未来,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期许的那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努力奔跑、接续奋斗,新的更大奇迹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