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75211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

《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的研究Word格式.docx

上海市教委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背景下,2012年8月率先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设立了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洪汉英命名的洪汉英工作室和以上海复旦大学包涵命名的包涵工作室。

随后,在2014年上海市教委又宣布了建设六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

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设立不同于短期撒网式灌输式的高校辅导员基地培训模式。

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设立的目的是形成以工作室为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培养和优化机制,以领衔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在辅导员队伍中的领头羊作用为示范效应,通过他们的带动为上海市高校培养和孵化辅导员名师,把工作室真正建成重要的辅导员学习和交流的基地,人才培养和创新的摇篮。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现状需要探讨并建立完善的机制

从对上海市成立的几家工作室的调研和访谈情况来看,各具特色也存在各种问题,主要是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规范作为参照和有序运行的保障。

(一)梯队建设和成员招纳需要明确要求

知名辅导员专家→优秀辅导员→校内辅导员为路径的专家型的辅导员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规范,从吸纳本校优秀成员,招纳市级团队成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形成梯队,真正优化培养和辐射,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得到真正的体现和保障。

(二)各类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建立

工作室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建设是开启工作室建设和人

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如果有一整套的制度规范包括辅导员的准入机制,与各部门的协同共建制度,日常管理制度,评价考核制度,人员配备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一整套的机制将会更好地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有序健康发展,推动整个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朝着集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为一体的专家型、务实型的辅导员队伍发展。

(三)成果的表达与考核缺乏明确的要求

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培养的目标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需要明确的成果进行衡量和检验,如所在研究领域重大的荣誉,获得市级或者国家级课题,相关实践活动中的突出成绩,发表高级别的论文……通过何种形式对工作室以及参与人员进行考核,形成怎样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些都需要在探索中进行相关规定。

三、结合洪汉英工作室建设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标准

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各具特色,洪汉英工作室经历近三年的运行,既有初创阶段因为缺乏经验而遭遇的困难,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也提供了一个建设的案例。

具体地说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可包括以下制度和规范。

(一)具有一定的人员保障制度

工作室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并明确的工作职责。

第一,领衔人全权负责,为成员制订培养考核方案,包括培训课程、研究专题等。

第二,专家团队。

从洪汉英工作室建设的情况来看,工作室配备了新疆内派干部团队作为支撑,他们熟悉和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能够较好地运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和帮助工作室成员。

再如专家团可聘请领域内学术专家,市教委主管部门的专家成员、所在学校领导层等包括政策制定者、具体工作者和所在学校管理者,三者合一,形成专家团的合力。

第三,校内成员。

主要负责工作室初期的创建、筹备、工作室活动开展中的各项需要配合和实施工作,是领衔人工作的协助配合者和共同战斗的战友。

第四,团队校外成员。

如洪汉英工作室的市级团队成员,既要熟悉和了解所在学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情况,又要和工作室之间保持一贯的沟通联系,把本校的经验和特色工作介绍到工作室,实现经验共享,互相沟通,共同提高。

(二)具有较规范的日常运行制度

1.要有定期的会议制度

工作室通过每学期和不定期召开校内成员的研讨会,商讨工作室具体活动的开展及成员的具体分工和任务完成

节点,做到长期工作有计划,临时任务有安排,具体事情有分工,及时完成工作室的任务。

如洪汉英工作室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召开全体成员和学生,召开工作总结会,汇报学期内完成任务情况,优秀的学生及优秀团队成员分享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2.形成完整的工作要求

相对来说,与工作室每个成员签订《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工作协议书》会更加规范,尤其在科研领域,要求每一位成员完成工作室研究项目和个人专业化成长方面制订周期发展目标,规定双方职责、权利及评价办法等方面就做到比较完整规范的约束。

洪汉英工作室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制度,与校内外辅导员召开会议,结合工作室的工作情况对每一位校内成员提出工作要求,通过会议的形式对每一位成员进行具体的约定。

3.档案管理和经费使用要合乎规范

工作室从建立时开始就有专人负责保管,包括工作室成员的计划、总结、笔记、活动记录、视频、学生活动等材料进行收集、归类和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

在经费使用上则严格遵循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项目的要求,根据具体的活动项目进行使用、监督和管理。

(三)具有合理的工作室成员发展机制

1.工作室校内成员的相互促进

结合洪汉英工作室的整个建设过程来看,校内辅导员是集建设、策划、组织、学习和后续跟进、实践参与等几位一体的团队,也是任务最重的群体,承载了所有事前事后的任务,在工作室的平台上应该获得较好的学习和提升。

这就需要学校或者工作室主动为他们的成长和锻炼提供条件,包括高等级的研究课题、各类高等级的培训以及职位晋升等促进他们的终身成长。

2.工作室校外成员的发展支撑

工作室需要调动各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推动他们朝着专家型辅导员发展,并建立相应的培养和推荐机制,为工作室校外成员提供工作实绩的鉴定材料,帮助校外辅导员在科研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和职务晋升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3.工作室成员定期学习交流

应加强以辅导员能力提升为主体的内涵建设,努力推广导师制,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内部交流渠道,包括飞信、微信等载体,进行知识交流、学术探讨以及感情交流,把工作经验、案例、研究成果等进行平台的学习和分

享。

(四)具有合理的协作制度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一个在相对虚体的组织机构,其长远发展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协作共建。

1.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共建。

如洪汉英工作室的建设中,上海市教委作为工作室的立项和主管单位,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之间建立密切的协调机制,不仅在经费方面保证相应的投入,在政策上为洪汉英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制度性的支持,保证了工作室建设的协同共建原则。

在学校内部,党委学工部是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学工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与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乃至后勤管理部门都应建立密切的合作机制,共同为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辅导员之间的协同机制。

由于辅导员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他们在研究专长、兴趣点方面各有区别,因此,要在工作室建设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辅导员的生力军作用,实现辅导员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分工,使这支队伍在学术研究和工作室具体运行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推动工作室的整体发展。

3.各高校之间的协同机制。

辅导员工作室在功能定位

方面具有辐射其他高校学生工作的作用,因此,其他兄弟院校需要对上海市级辅导员工作室予以大力配合。

如在开展科学研究方面,各高校应主动上海市级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工作,为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工作室科研项目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

此外,各高校应积极承办工作室的互访和交流工作,为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学习工作室有效的学生管理经验提供支持。

(五)具有科学的评价制度

在考核评价体制方面主要分两类:

一是工作室领衔人由市教委和所在学校党委领导小组考核。

二是工作室成员的考核由其领衔人和领导小组负责,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情况、研究能力、成果表达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做到人员进出有标准。

遴选、考核、以及成果输出……特别是针对学生工作的相关课题或者案例、论文等均可作为评价的要素。

(六)具有量化的成果表达

工作室主要目标是为了建设一支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形成以工作室为平台的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基地和成长的孵化器。

这就需要形成富有特色的理论成果或者实践成果,并作为评定上海市优秀辅导员的重要参照或者依据。

量化表达的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工作室平台发布

并由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研究的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课题。

(2)反映工作室特色的工作画册或者相应的期刊,多角度透视工作室多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形成的研究与经验总结。

(3)参与上海市教委发布的德育课题并获得重要项目的立项。

(4)参与上海市教委的一些特色项目的研究申报并获得立项。

(5)开拓重要的实践活动,并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参与,通过活动提升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6)将工作室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编撰,形成工作指南。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整体上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建设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发挥领衔人的丰富经验,为上海市高校培养辅导员队伍中的专家奠定良好的基础和较高的发展平台,为真正打造专家型辅导员队伍提供充分的条件。

参考资料:

[1]《关于加强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沪委办发〔2006〕35号)

[2]《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年)》(沪教委德〔2012〕5号)

[3]《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

员会关于设立首批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通知》(沪教委德〔2012〕41号)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设立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2013-2016年)的通知》(沪教委德〔2014〕6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