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624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一、(2016河南三门峡陕州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5分)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

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

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

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

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21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

屠呦呦说:

“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

”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

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分点概括。

(6分)

答: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

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

试简要说明。

(6分)

答: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二、(2016宁夏银川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25分)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

于敏

青少年时代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

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

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20世纪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

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

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人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

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

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

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五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做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注]。

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回去做基础研究。

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

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

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

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

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

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

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

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

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

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注] 九院:

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

1965年1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相关链接

①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

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

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

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

(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②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

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

(摘自陈海波《于敏:

愿将一生献宏谋》)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1988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

(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

B.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C.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

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

D.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

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E.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

2.组织上为什么要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于敏?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6分)

答:

 

 

 

3.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于敏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6分)

答:

 

 

 

4.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有哪些精神?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

 

 

 

 

三、(2016豫晋冀二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5分)

抗日名将接受青岛

柳已青

驰骋广西的抗战名将,接收青岛的国民党军队中将,就义台湾的红色间谍。

这就是陈宝仓一生之中,闪耀青史的三个身份。

然而,陈宝仓这位传奇将军,却长期被人遗忘。

近年来,随着后人不断地追寻,报刊的钩沉报道,陈宝仓短暂而又辉煌的经历,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应铭记这位接收青岛的大员。

他见证了青岛的山河光复,彻底洗刷了青岛近代史上的屈辱。

1900年,陈宝仓出生在河北遵化。

他出生这一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

生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