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590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docx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课程简介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课程简介】

良好习惯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为未来成功奠基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向来关注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幼儿期则是奠基一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因此,幼儿教师必需具备有关习惯培养的相关理论与技能。

专题讲座环节系统地介绍了幼儿习惯培养的意义、内涵、发展特征,通过中外经典教育案例解读了如何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形成,以帮助幼儿教师对幼儿习惯培养有更为全面、清晰的认识。

互动对话环节,幼儿教师、家长及幼儿教育研究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幼儿习惯培养中的困惑、注意事项及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措施等,以巩固幼儿教师对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解。

案例分析以新的角度分析了“神童”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提示家长与幼儿教育工作者,避免“智力”第一的教育误区,好习惯才能使人终生受益。

该课程内容主要框架如下:

◆专题讲座

一、习惯的定义

二、幼儿习惯的特征

三、幼儿习惯的内涵

四、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

五、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六、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七、经典实例

◆互动对话

1.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2.幼儿习惯培养在幼儿教育中所处地位?

3.结合我国国情谈一谈,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4.如何通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案例分析

“神童”教育背后的启示——好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

【学习要求】

◆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

幼儿习惯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形成特点

学习难点: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学习要求

【理解与认识】

1.习惯的定义

2.习惯的特征

3.幼儿习惯的内涵

4.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

5.印刻现象的含义及实验内容

6.培养幼儿习惯的重要意义

7.层次目标法的含义

【实践与应用】

1.结合实例谈一谈,小班幼儿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哪些习惯?

2.怎样理解“行为习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3.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榜样示范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4.通过训练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应注意哪些问题?

5.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应用埃德温·格斯里戒掉不良习惯的三种方法帮助幼儿改掉爱吃零食的坏习惯?

【反思与提高】

1.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么如果幼儿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还有可能改变吗?

2.想一想,本班幼儿有哪些坏习惯?

有哪些好习惯?

这些习惯有哪些与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关?

3.制定一则通过层次目标法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计划。

4.案例分析

有人做个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

两组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1.2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

对第一组说:

“你们能跳过1.35米。

”而对第二组说:

“你们能跳得更高。

”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

结果,第一组由于有1.35米这样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得很高。

而第二组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大多数人只跳了1.2米多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跳过了1.35米。

这个实验说明了幼儿习惯培养要注意什么问题?

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一、习惯的定义

习惯,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经过长期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且经常重复的,进而需要固定下来的自动化的反应倾向或行为方式。

社会学通常是从“习俗”或“风俗”的意义上即“风尚礼俗”的研究来代替“习惯”的研究的。

一般的社会学家都认为,风俗是某一地区或某一特定人群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风尚、习惯的总和。

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心理动力定型,是个性心理倾向的一种表征,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机械的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

心理学级家所定义的习惯是狭义的定义,把习惯规定为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和外部表现出的行为倾向,而忽视了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所表现出的社会风尚、习俗之义。

[1]

二、习惯的特征

关于习惯的特征这一问题,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进行过论述,在此根据他的论述做以简要说明。

1.后天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

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

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在完形治疗学者柯西尼(Corsini)等人的心目中,习惯、自动化、无法觉察到或是无意识是同义词,而且同样都是属于心理运用的过程,而不仅属于心理内容。

学习理论者毕尔克达尔(Birkedahl)也指出,习惯是学来的行为模式,它的出现几乎是自动化的,不受意志的控制。

比如很多人喜欢清晨起来空腹喝一杯白开水,人们在进行这一行为的时候想都没想,不需要别人的提醒、督促,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自动地用喝一杯白开水,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

4.情境性

三、幼儿习惯的内涵

习惯有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之分。

习惯是否良好一般以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来衡量。

幼儿的良好习惯一般包括以下六方面:

1.生活习惯:

按时作息、早睡早起;不偏食不挑食,独立用餐;早晚刷牙;勤洗澡;讲卫生等。

2.文明习惯:

主动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自私不霸道;爱护公物;不乱扔垃圾;遵守各种公共秩序与规章制度等。

3.劳动习惯:

自己穿衣叠被;自己整理玩具等物品;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4.学习习惯:

能专心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学习用品;热爱阅读;会独立思考与创造等。

5.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早晚洗漱,饭后漱口,定时大便,适时洗澡理发;不随地吐痰、乱扔废物和大小便;不乱涂、乱写,乱画;讲究用眼、用嗓、用耳卫生;活泼大方,勇敢坚强,礼貌谦让。

6.说话习惯:

别人说话不插嘴,注意倾听;想说话、敢说话、爱说话,会说话,注意音量和说话技巧,不在公共场所喧哗打闹;学说普通话。

四、幼儿习惯形成的特点

有关调查表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一是趋早性,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

陈鹤琴在观察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一鸣时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

“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儿养成的。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4]

二是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习惯的养成非一人一时之功。

父母和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的变化制定不同的行为标准。

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

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

因此,习惯的养成要从日常点滴做起,且要坚持不懈。

五、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1.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早在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看作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他甚至认为:

“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讲:

“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以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的。

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可塑性极强,是最适当的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对提高人的素质乃至整个国民的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2.幼儿期是奠基一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幼儿心理学将劳伦斯的这一研究模型引入幼儿心理的研究,发现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也存在着关键期,人生早期阶段是各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其潜能是巨大的。

如果在该时刻提供给孩子适当的、合理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会使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较快地由可能变为现实,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实践中,幼儿不知不觉地重复进行着各种行为,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

这时成人对其作息、礼貌、卫生、学习等方面,若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不进行及时调控及指导,则幼儿势必会快速养成相应的恶习,之后要改正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3.良好习惯是奠基幼儿未来成功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

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优秀”并不是用来描述人们行为而是用来描述人们习惯的。

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创始人卡内基曾聘请受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查阅了无数名人传记,访问过几十位有所成就的知名人士,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是良好的习惯是“快乐人生和寻求幸福的重要保证。

在伊索“兔子和乌龟”的寓言中,兔子天生脚快,其奔跑的速度远胜于乌龟,然而,它跑了没多久,却躺在路边睡起大觉来了。

平心而论,兔子在奔跑这一行为上不可谓不优秀,但它最终还是做了乌龟的手下败将。

乌龟究竟拥有什么取胜的法宝呢?

伊索的描述是“一往直前,毫不停歇”。

如果我们把它概括得更抽象一点,也即乌龟拥有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一往直前的优秀习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两个哪怕是顶尖的优秀行为终究敌不过优秀的行为习惯。

一两个优秀的行为可能是孤立的、偶然的,缺乏后继性的,而优秀的行为习惯才是优秀行为层出不穷的制度性保证,它甚至有可能使一系列指向明确的平凡的行为产生不平凡的整体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上行为习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一个人要称之为“人才”,首先就要有优秀的行为习惯。

4.良好习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简单地说,习惯就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行为的自动化。

人的行为是由大脑指挥的,为什么经过了长期的反复练习就能够“自动化”了呢?

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

由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之所以能够成立,除了它专有的感觉器官传入神经通讯网络之外,还需要通过大量弥散于各种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下行网状反馈系统和丘脑纹状体、边缘系统以及新皮质,尤其是前额叶等组织的配合,对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目前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网状结构组织在海马、下丘、纹状体、新皮质尤其是前额叶对信息协同处理过程中,能促使某些特定信息,即熟悉的具有相似性的记忆信息和组块得以自动而快速的恢复,对整个系统起到易化和兴奋的作用。

美国研究记忆的专家W.K.埃斯蒂斯在《美国科学家》杂志1980年68卷1期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指出:

人对不熟悉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s,最快也不低于1s,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反应的时间则大为缩短,降到只需1000ws左右,即反应时间加快了100倍左右。

与此同时,不少的实验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也证实:

人对熟相似的事物反应再认识的过程大大快于不熟悉的事物。

由此可知,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一直到形成“自动化”的习惯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另外,根据“相似论”的研究可以得知,习惯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的过程。

在外显认知阶段,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个新问题,人们必须要从自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

由于调用的信息量大,处理的时间长,这就导致了反应的速度比较慢。

此种相似性经过了无数次的重复,遂产生了“易化”和“募集效应”,就可使外显认知阶段转化为内隐认知阶段,形成“快速反应通道”。

其反应过程呈现出定型化、自动化的的特点。

因此,习惯的形成,就意味着“快速反应通道”的建立,它对于提高我们的行为活动的效率和准确性无疑是很有好处的。

最新研究表明,大脑中的记忆是以核糖核酸(RNA)编码形式进行的,这一成果已被很多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所证实。

198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化学家托马斯·切赫和美籍加拿大的生物学家悉尼·奥尔特曼共同发现核糖核酸(RNA)本身在生物化学的反应中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

而催化剂主要的功能是大大加快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