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52305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6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

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

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群山叠嶂,岭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621米。

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

神农架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3105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

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其地势向南趋降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带。

巫山地质复杂,水流侵蚀作用强烈,一般相对高度在700-1500米之间,局部达2000余米。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间,形成雄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水利资源极其丰富。

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最高处狮子垴海拔2152米。

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

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米。

  丘陵。

全省丘陵主要分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

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

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 

水流域丘陵。

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平原。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

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

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

鄂东沿江平原也是江湖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

这一带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狭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夹有残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积收缩,远不及江汉平原坦荡宽阔。

河流与湖泊

  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4228条,另有中小河流1193条,河流总长5.92万公里,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

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

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

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公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

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

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

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植物及动物资源

  全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出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

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本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

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

藤本植物,种类多而分布广,价值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括娄等10多种。

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500种以上。

  湖北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泽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415种、哺乳动物102种。

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

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白鹳等23种;

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弥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

全省共有鱼类17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

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

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

已发现但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

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

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矿产地1287处,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

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

1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

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

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脱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

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

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湖北省为14728亿元,居全国第14位;

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居全国第17位。

气候特征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

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

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

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

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

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

C;

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

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

C以上。

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

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

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

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人口结构

  2008年底,湖北省户籍总人口为6110.8万人,常住人口为5711万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

常住人口与2007年相比,增加12万人,增长速度为0.21%,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0.74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

户籍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167.45万人,女性人口为2943.34万人。

全省平均每户人数为3.36人,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

人口出生率为9.21‰,人口死亡率为6.5‰,自然增长率为2.71‰。

与2007年相比,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略有上升,出生率上升0.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上升0.5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52个千分点,稳定在较低水平。

全省5711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58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45.2%。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29.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4.8%。

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75%和40.22%相比,2008年湖北省城镇化率分别上升了16.45和4.98个百分点。

  全省17个市、州的人口(公安户籍人口)分布情况是:

武汉市833.2万人,黄石市257.3万人,十堰市351.0万人,宜昌市400.8万人,襄樊市584.4万人,鄂州市106.8万人,荆门市300.1万人,孝感市525.1万人,荆州市653.1万人,黄冈市735.1万人,咸宁市288.2万人,随州市256.1万人,恩施州395.3万人,仙桃市150.7万人,潜江市100.7万人,天门市164.8万人,神农架林区8万人。

民族宗教

  民族概况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除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外,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8%。

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

土家族(217.7万)、苗族(21.4万)、回族(7.8万)、侗族(7万)、满族(1.5万)和蒙古族(1.1万)。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和武汉市(5.4万)、荆州市(3.3万)等地。

湖北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的省份之一。

现有1个自治州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省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有12个民族乡镇。

即:

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鹤峰县铁炉白族乡。

还设有多个民族村(街)。

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4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34%。

湖北民族自治地方的10个县市,其中有9个属全国重点贫困县,有6个属全省特困县市,需要国家和省予以重点扶持。

  宗教概况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

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有35个市、州、县成立了爱国宗教组织。

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受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委托,开办了2所面向中南6省区招生的宗教院校,即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基督教中南神学院。

经省政府批准,省佛教协会恢复重建了武昌佛学院。

全省共有各教信教群众167万多人,经各级政府宗教部门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300多处,建立或恢复的爱国宗教团体140多个,区域或地方性宗教院校3所。

全省宗教界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界人士、组织有联系。

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

湖北历史悠久。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

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