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46526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引导作用;

促进作用;

保障作用;

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

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

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

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

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

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

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

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

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

(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

(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

(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

(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6)行政规章;

(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

(2)行政法;

(3)民法;

(4)婚姻法;

(5)经济法;

(6)劳动法;

(7)环境法;

(8)刑法;

(9)诉讼法;

(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

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

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

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

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

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

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

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

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

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

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

法治原则;

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

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

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

(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

(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

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

组成: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主席、副主席、委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三年。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自治权:

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主管理地方财政;

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9、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

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

其他规范性文件;

国际条约、惯例。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

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

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平等适用法律规范;

符合自然规律;

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

11、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

从属法律性;

裁量性;

单方意志性;

效力先定性;

强制性。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

A.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

B.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

C.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

D.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规定。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

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

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

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

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

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

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

B.行政行为不适当。

12、行政法概念及渊源

行政法上的“行政”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一般渊源:

①宪法;

②法律;

③行政法规;

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⑤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特殊渊源:

①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

②具他规范性文件;

③国际条约、惯例。

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

(2)行政合理性原则:

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3)行政应急性原则:

存在明确无识的紧急危险;

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

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

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内。

14、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行政立法权;

②行政决策权;

③行政决定权;

④行政执行权;

⑤行政强制执行权;

⑥行政命令权;

⑦行政处罚权;

⑧行政司法权。

行政职责主要包括:

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15、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特征

行政行为的效力:

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行政行为的特征:

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16、行政法律行为成立与无效的条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①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

②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权的权限范围;

③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

④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

行政行为的无效条件:

①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

②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

③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

④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

⑤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

①行为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示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

②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

③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获得的一切均应返回相对方;

所加予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

对相对方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17、行政立法的程序与原则

根据国务院《行政法制定程序暂行条件》规定及近年来的立法实践,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

①规划;

②起草;

③征求意见;

④审查;

⑤通过与签署;

⑥发布与备案。

行政立法的原则:

①依法立法原则;

“依法”中的法指宪法和法律,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②立法民主原则;

③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行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