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0篇.docx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0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0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20篇!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两只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等量的淡水和盐水)、鸡蛋、盐、勺子、碗,水彩笔,记录表,抹布等,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看,这两杯水一样多吗?
(出示装有等量淡水、盐水的杯子,引导幼儿比较。
)
2、师:
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
(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
大家好,我是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做个游戏。
你们猜猜看,我到了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
3、教师设疑:
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么样呢?
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
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上。
(↓表示下沉,↑表示上浮。
)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
(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
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
教师给予指导。
)
4、教师继续设疑:
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
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
(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
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
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
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
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
(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
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
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
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
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
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
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
(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提出实验要求:
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2、展示幼儿记录纸,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3、交流实验情况。
师:
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
(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
4、师:
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
(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
活动延伸:
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一直是我比较薄弱的的领域,对于科学领域的特征和环节把握都比较模糊。
此次活动的设计,在准备阶段我借鉴了上的《有趣的蛋》,在此基础上修改了第一次——将环节留下,内容更换。
在请教其他老师以后,发现对幼儿的提升较少,科学性不强,可实施性也不强,所以进行了第二次的更改设计。
将几位教师的建议融合,加上自己的理解,生成了最终教案。
整个活动下来,环节还是较为流畅的,但是评课以后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班级日常工作在此次开课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问题,比如班级座位安排问题。
由于班级空间不大,区域柜子摆放后,孩子们的作为受到了影响,平时挨得较近就让孩子分排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视角问题,疏漏较大。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纸条制作成麦比乌斯圈。
通过比较发现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3、大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发现。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长纸条。
2、麦比乌斯圈若干个,分别有一条线、二条线、三条线。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笔。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共同制作纸圈。
1、出示纸条:
这是什么?
(纸条)
2、变一变,看它变成了什么?
(纸圈)
3、你会做吗?
请小朋友来做一个这样的纸圈。
4、教师出示麦比乌斯圈,师:
我这里还有一个圈,看一看,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有什么不同?
5、你会做这个圈吗?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会做了吗?
请你来做一个这样的圈。
8、你做好了吗?
你是怎么做的?
请你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师小结:
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
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麦比乌斯圈。
是德国科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麦比乌斯圈。
麦比乌斯圈还有许多的秘密呢。
现在,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二、比较:
普通的圈和麦比乌斯圈,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1、讲解做法:
现在,小朋友都有了两个圈。
请你用彩笔找一个点,然后轻轻的拖动你的纸圈,在纸圈的内侧画线。
最后要让你画的线连接起来。
(教师示范)
2、操作:
幼儿画线。
3、幼儿表述:
你的线画好了吗?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教师小结:
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麦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黄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5、麦比乌斯圈就是这么神奇,老师这里还有一列麦比乌斯火车呢,我请两个小朋友坐坐看。
呜呜,我们的火车出发了,看,小朋友们正在蓝色的车厢里,我们的小朋友又来到了红色的车厢里。
宝贝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6、幼儿思考回答:
麦比乌斯圈把两个面连在了一起。
7、教师小结:
孩子们说的太对了。
普通的圈都有两个面,麦比乌斯圈呢是把这两个面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面。
三、探索:
沿着麦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秘密。
老师还要再考考你。
(普通纸圈)我这里有一个普通的纸圈,我们来猜测一下,如果沿着纸圈上的线剪开会怎么样?
(记录)
2、老师来剪一剪看一看。
剪得时候,要先对折剪一个小口,然后再沿着线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开。
3、瞧,它变成什么了?
(二)1、老师这里还给你准备了什么?
瞧,是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如果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我们来剪一剪好不好?
请小朋友拿出剪刀,我们来做一做试一试。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
请幼儿讲述。
看一下,现在的麦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5、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6、教师小结:
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三)1、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师:
这个麦比乌斯圈上有两条线,那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都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究竟是谁猜的正确呢?
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
请小朋友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把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
幼儿讲述
5、跟你猜测的一样吗?
有许多的东西我们的猜测其实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能确认。
我们的科学家呢就是这么做的。
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
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麦比乌斯圈。
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麦比乌斯圈。
四、拓展延伸:
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小科学家们,你知道吗?
麦比乌斯圈不但好玩,还很有用呢。
科学家们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出示立交桥的图片)立交桥,有了立交桥呢,我们的车辆就不会那么拥挤堵塞了,麦比乌斯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出示过山车图片)这个是过山车,玩过山车的时候你无论转多少个圈最终都会回到起点上,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机器上的一种传输带,利用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最大程度的节约。
还有我们的磁带,要听完一面换另一面,日本的科学家呢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可以不用换就能听完两面。
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当然,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还能发明更多的东西,希望你们成大了做个大科学家发现人们不知道的更多的秘密。
2、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
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五、游戏:
麦比乌斯圈火车。
让我们坐上我们的麦比乌斯圈火车到教室里一起剪剪看,记住要把你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第一组小朋友上火车。
呜呜,小朋友已经从蓝色的车厢开到了红色的车厢。
到站了。
请第二组小朋友上火车。
呜呜,让我们跟老师们再见。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
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
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
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
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
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
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
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