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123642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

《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章.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优质PPT.ppt

,

(一)滑移,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2、滑移的特点:

正应力只能引起弹性变形及解理断裂。

只有在切应力的作用下金属晶体才能产生塑性变形。

(1)滑移只能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正应力:

仅使晶格产生弹性伸长,当超过原子间结合力时,使将晶体拉断;

切应力:

使晶格产生弹性歪扭,在超过滑移抗力时引起滑移面两侧的晶体发生相对滑动。

产生滑移的最小切应力称临界切应力。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之间原子间距最大,结合力最弱,产生滑移所需切应力最小。

沿其发生滑移的晶面和晶向分别叫做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通常是晶体中的密排面和密排方向。

2、滑移的特点:

(2)滑移常沿晶体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发生,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

X6,2、滑移的特点: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滑移系越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性越大,塑性也越好,其中滑移方向对塑性的贡献比滑移面更大。

就塑性而言,fccbcchcp。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2、滑移的特点:

切应力达到临界值时,滑移面两原子对间发生切变,发生分离,并使其在相邻位置上形成新的原子对,这一过程不断重复,使两部分晶体发生相互移动。

过程结束后,晶体恢复原来的结构,整个滑移的间距为原子的整数倍,并在晶体表面留下台阶。

(3)滑移的结果产生滑移带,滑移的距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转动的原因:

晶体滑移使试样两端的拉力不再处于统一轴线,产生一个力矩使滑移面转动转动结果:

滑移面趋向与拉伸轴平行,使外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使切应力分量大,更易于变形。

滑移后,滑移面两侧晶体的结构、位向关系未发生变化。

(4)滑移的同时伴随着晶体的转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把滑移设想为刚性整体滑动所需的理论临界切应力值比实际测量临界切应力值大3-4个数量级!

3、滑移的机理,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3、滑移的机理,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滑移是通过滑移面上位错(一排原子)的运动来实现的。

3、滑移的机理,晶体通过位错运动产生滑移时,只在位错中心的少数原子发生移动,它们移动的距离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因而所需临界切应力小,这种现象称作位错的易动性。

位错是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交界。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思考:

滑移的结果使晶体中的位错扫过滑移面而移到晶体表面。

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晶体中的位错数量将不断减少?

答案是相反的!

位错的增殖,弗兰克-瑞德位错增殖机理,Si晶体中观察到的弗兰克-瑞德增殖位错,

(二)孪生孪生:

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均匀的移动。

发生切变的部分称孪生带或孪晶,沿其发生孪生的晶面称孪生面,孪生的结果使孪生面两侧的晶体呈镜面对称。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密排六方晶格金属滑移系少,常以孪生方式变形。

体心立方晶格金属只有在低温或冲击作用下才发生孪生变形。

面心立方晶格金属,一般不发生孪生变形,但常发现有孪晶存在,这是由于相变过程中原子重新排列时发生错排而产生的,称退火孪晶。

(1)滑移和孪生均在切应力作用下,沿一定晶面的一定晶向进行,产生塑性变形。

孪生使一部分晶体发生均匀移动,滑移时伴随的移动只集中在滑移面上。

(2)孪生所需要的临界切应力比滑移大得多,变形速度极快,接近于声速。

在滑移较难进行时发生孪生。

(3)滑移位错运动原子移动的相对位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值不引起晶格位向的变化;

孪生晶格切变原子移动的相对位移是原子间距的分数值孪晶晶格位向改变促进滑移。

(4)孪生产生的塑性变形量小(滑移变形量的10),但引起的晶格畸变大。

滑移和孪生: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

(一)晶界及晶粒位向差的影响1.晶界的影响当位错运动到晶界附近时,由于晶界处的原子排列紊乱,缺陷和杂质多,能量高,对位错的滑移起阻碍作用,位错受到晶界的阻碍而堆积起来,称位错的塞积。

使位错运动阻力增大,从而使金属的变形抗力提高。

三、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单个晶粒变形与单晶体相似。

而多晶体变形是一个不均匀的塑性变形过程。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2.晶粒位向的影响由于各相邻晶粒位向不同,当一处利于滑移方向晶粒发生滑移时,必然受到周围位向不同的其他晶粒的约束,使滑移受到阻碍,从而提高金属塑性变形抗力。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

(二)晶粒大小的影响,细晶强化,晶粒越细晶界越,不同位向的晶粒也越滑移抗力强度晶粒越细晶粒数目越变形均匀性应力集中,裂纹过早产生、扩展塑性、韧性,晶粒越细,其强度和硬度越高。

细晶强化:

通过细化晶粒来同时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的方法称细晶强化。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细晶强化是唯一的使材料的强度和塑性同时提高的强化方法。

对铸态使用的合金,可控制铸造工艺来细化晶粒;

对热轧或冷变形后退火态使用的合金,可调整变形度和再结晶退火温度来细化晶粒;

对热处理强化态使用的合金可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利用相变重结晶来细化晶粒。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三)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过程多晶体中首先发生滑移的是滑移系与外力夹角等于或接近于45的晶粒。

当塞积位错前端的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加上相邻晶粒的转动,使相邻晶粒中原来处于不利位向滑移系,上的位错开动,从而使滑移由一批晶粒传递到另一批晶粒,当有大量晶粒发生滑移后,金属便显示出明显的塑性变形。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

(一)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塑性变形单相固溶体合金组织与纯金属相同,其塑性变形过程也与多晶体纯金属相似。

但随溶质含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称固溶强化。

固溶强化,四、合金的塑性变形(二元),固溶强化的原因,是由于溶质原子与位错相互作用的结果,溶质原子不仅使晶格发生畸变,阻碍位错运动,而且易被吸附在位错附近,使位错被钉扎住,位错要脱钉,则必须增加外力,从而使变形抗力提高。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

(二)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与弥散强化合金的塑性变形除与合金基体的性质有关外,还与第二相的性质、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有关。

1、第二相在晶界呈网状分布时,对合金的强度和塑性不利;

2、第二相在晶内呈片状分布时,可提高强度、硬度,但会降低塑性和韧性;

珠光体,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3、第二相在晶内呈颗粒状弥散分布时不可变形颗粒(硬)不易被切变,因而阻碍了位错的运动,形成位错环,提高了变形抗力。

颗粒钉扎作用的电镜照片,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位错切割第二相粒子,电镜观察,可变形颗粒(软颗粒)将被位错切开,对位错有一定的阻滞作用。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第二相在晶内呈弥散质点分布时,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且分散的质点越多、越细,这种对材料的强化作用越强。

这种强化方法称弥散强化或沉淀强化。

弥散强化,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一、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结构的影响:

1、晶粒发生变形,沿形变方向被拉长或压扁。

纤维组织形成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晶粒形状发生变化,沿变形方向被拉长或压扁。

当拉伸变形量很大时,晶粒变成细条状,金属中的夹杂物也被拉长,形成所谓纤维组织。

4.2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2、亚结构形成金属经大的塑性变形时,由于位错的密度增大和发生交互作用,大量位错堆积在局部地区,并相互缠结,形成不均匀的分布,使晶粒分化成许多位向略有不同的小晶块,而在晶粒内产生亚晶粒。

5%冷变形纯铝中的位错网,金属变形后的亚结构,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3、形变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到很大程度(70%以上)时,由于晶粒发生转动,使各晶粒的位向趋近于一致,形成特殊的择优取向,这种有序化的结构叫做形变织构。

丝织构各晶粒的一定晶向平行于拉拔方向板织构各晶粒的一定晶面和晶向平行于轧制方向,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1、产生加工硬化随冷塑性变形量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加工硬化。

二、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加工硬化,原因:

塑性变形位错移动位错大量增殖相互作用运动阻力加大变形抗力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加工硬化意义:

1)一种有效的强化手段,对不能用热处理方法强化的合金尤其重要;

2)均匀塑性变形和压力加工的保证;

3)金属具有较好的变形强化能力,具有防止短时超载断裂能力,保证构件安全性;

4)塑性,切削性能不利:

塑性变形困难,给进一步变形带来困难中间退火消除,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2、使金属的性能产生各向异性。

3、影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金属经塑性变形后,使电阻增大,耐蚀性降低。

4、产生残余应力(去除外力后残留于且平衡于金属内部的应力)。

第一类内应力宏观,表面和心部,塑性变形不均匀造成;

第二类内应力微观,晶粒间或晶内不同区域变形不均;

第三类内应力超微观,晶格畸变(90%)。

内应力(特别是第一、二类)的存在,使金属强度降低,易产生应力腐蚀,引起零件加工、淬火过程中的变形和开裂。

因此,金属在塑性变形后,通常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或降低内应力,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金属经冷变形后,组织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自发恢复到稳定状态的倾向。

但在常温下,原子扩散能力小,不稳定状态可长时间维持。

加热可使原子扩散能力增加,金属将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4.3回复与再结晶,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回复与再结晶,回复、再结晶和晶粒的长大都是减少或消除结构缺陷的过程。

相应材料的内应力、晶粒尺寸、强度、塑性等性能也发生对应变化。

回复与再结晶,一、回复回复是指在加热温度较低时,由于金属中的点缺陷及位错近距离迁移而引起的晶内某些变化。

如空位与其他缺陷合并、同一滑移面上的异号位错相遇合并而使缺陷数量减少等,但仍保持高密度位错。

位错运动使其由冷塑性变形时的无序状态变为垂直分布,形成亚晶界,这一过程称多边形化。

回复与再结晶,

(1)宏观应力基本去除,微观应力仍然残存;

(2)力学性能,如硬度和强度稍有降低,塑性稍有提高;

(3)光学金相组织看不出任何变化。

回复带来的组织性能变化,工业上常利用回复过程对变形金属进行去应力退火、以降低残余内应力,保留加工硬化效果。

回复与再结晶,二、再结晶,再结晶:

被拉长(或压扁)、破碎的晶粒沿着高密度位错的原晶粒边界,通过重新生核、长大变成新的均匀、细小的等轴晶,位错数目大大减少,基本消失。

铁素体变形80%,670加热,650加热,再结晶的特点不是相变,再结晶前后新旧晶粒的晶格类型和成分完全相同;

是形核与长大的过程;

再结晶没有确定的转变温度。

纯金属:

TR=0.4-0.35Tm(K)合金:

TR=0.5-0.7Tm(K),回复与再结晶,再结晶带来的组织、性能变化

(1)变形金属进行再结晶后,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明显,而塑性和韧性,加工硬化现象被消除,此时内应力全部消失,

(2)物理、化学性能基本上恢复到变形以前的水平。

(3)再结晶生成的新的晶粒的晶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