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1953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为什么突然就“火了”?

碳中和、碳达峰两个概念中的“碳"

,指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先进入平台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碳排放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达峰目标包括达峰时间和峰值。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数据也显示,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到2018年碳排放总量达到94.97亿吨,其中电力与热力部门碳排放占比最高,达52%,其次为工业部分,为28%、交运部门占比10%O

能源革命之下,新旧产业都在被市场冠以"

有可为”的新预期。

这一预期的逻辑在于,在一个更长的维度、以严格的环保标准逼迫高耗能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出清,利好中上游周期制造板块相关行业的龙头公司;

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的方向,也将迎来“弯道超车”式的发展机遇。

这也是近期A股市场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板块表现活跃的重要诱因。

“碳中和”时间表的确定,由于市场预期现有排放总量基础上不能太多,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带来一定挑战,但同时也是巨大机遇。

有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额约130多万亿元,用来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等,这一投资额大概占我国每年GDP的2.5%,这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从目前机构所揭示的“碳中和”影响来看,依然主要集中在能源一线。

包括电力能源将迎来深度脱碳,风光发电将成为主要能源;

非电力部门更加清洁化+电力化,带来新能车和装配式建筑等行业也存在着持续发展机会;

碳排放端深度绿化,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代表环保产业会得到显着的发展等方面。

除了给能源、钢铁等产业带来深刻影响之外,与“新基建”和科技产业的双向互动也不容忽视。

我们的观点认为,“碳中和”涉及的行业并非局限于传统产业,与科技企业也密切相关。

最直接的原因是,互联网本身对电力的消耗不低,一些公司为了降低能源成本甚至会将服务器安装在山间隧道内或海洋里。

从目前来看,科技企业一方面在力求降低自身排放与能耗,另一方面也在助力高耗能的“新基建”减排迭代。

而从产业逻辑来看,科技企业要想在“碳中和”大潮下持续发挥作用,至少可以从三方面着力。

首先,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等途径逐步推进;

第二、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

第三、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基建"

的减排降耗,作为“碳中和"

的B面,或将大有可为。

碳中和对经济影响

在"

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的情况下,我国提出的"

碳中和〃目标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

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碳中和主题边际变化足够大:

国内关于落实碳中和目标的政策陆续出台,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拜登政府的绿色新政以及欧盟的战略规划对于碳中和主题都是足够的刺激。

碳中和的持续时间足够长:

从2020年到2060年为实现1.5°

C目标场景,需要足够长的减排和改革期间。

对于气温控制的追求并不止于碳中和,未来走向“负碳”经济。

碳中和的影响空间足够大:

新能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或导致未来产业的区域分布格局的变化。

从供给端看,碳中和需要能源领域的电气化和新能源转型,电力转型更加紧迫;

从需求端看,从碳中和目标倒推钢铁、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减排空间也值得期待,预计将在2050年其碳排放量降至目前的10%-12%左右。

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和工业碳捕集是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式。

从市场端看,借鉴国外碳交易的经验,国内碳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发展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

实现碳中和的三个路径

第一,发电端的减碳:

包括光伏、风电、水电、核电以及特高压等环节。

要减少碳排放、增加非化能源消费占比,最直接的就是强化电力生产端的减碳,包括鼓励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以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均是全球第一。

同时,由于我国能源供需上的地域错配,东南部消费多、生产少,而西北部消费少、生产多,所以需要通过特高压来输送新能源电力。

第二,消费端的减碳:

包括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推动储能发展,推动可降解塑料的使用、绿色建筑等环节。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国务院11月正式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相当于给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定了新一轮中长期规划。

其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今年是5%左右)。

第三,配套措施:

包括碳捕捉、碳交易所等环节。

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

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

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

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