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0017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

《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融贯论下的命题之真——基于哲学史的考察Word下载.docx

一、什么是“真,融贯论与符合论的对立

真理观中主要讨论什么是真,对此,哲学史上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真理理论是符合论。

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这一理论的最早倡导者,“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二①依他的看法,命题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写或陈述,因此一个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即在于它与事实对象的符合关系。

如果命题对事实做了如实的描述,它便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真理是命题与事实一一对应的符合关系。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说:

“一个人存在着这个事实,蕴含着'

他存在着'

这个命题的正确性。

……那个正确的命题绝不能是这个人的存在的原因,而这个人存在这个事实,看来才是这个命题之所以为正确的原因,因为命题的正确或错误取决于这个人存在或不存在这个事实。

”②在亚氏看来,真假是是命题的值,它不取决于命题本身,而取决于命题与事实之间有没有一一对应的符合关系,事实的存在决定了命题的真假。

符合论较容易解释许多常识现象,因为它最合乎人们的常识。

比如“椅子上坐着一只猫”这一命题的真假,就依赖于是否真有一只猫坐在椅子上这一事实。

对于这些直观的常识现象,符合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两个预设,使它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难。

③在本体论上,符合论假设存在着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心灵的外在客观世界,人的认识是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使人的认识有了真假之分。

如果没有与精神对立的外在世界,命题就失去了赖以确定真假的基础,所以符合论必定持某种实在论立场。

在认识论上,符合论则持有某种超验立场,认为命题的真假与人是否认识到这种真假无关,而纯粹是由外在世界的状况决定的。

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就是,符合论者必须承认命题的

,侯学勇,山东政法学院法律方法研究所所长、讲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

200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司法过程中的融贯性理论研究》(09DFXJ02)阶段性成果。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9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6页。

@参见陈波:

《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一一“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二值原则”:

任何一个命题不是真的就是假的,二者只能居其一,且必居其一。

在这样的预设条件下,符合论便面临以下诸种困难。

首先,什么是事实,难以界定。

有将其理解为外在对象及其情况的,有将其视为关于外在对象及其状况的感觉经验的,也有将其视为关于外在对象的某种陈述或记载的,还有把某种内心体验或预期当作“事实”的。

后两种观点把命题与事实的符合关系转化成了命题与其他主观性认识的符合关系,符合成了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远离了符合论的基本立场——符合是命题与事实的关系;

而前两种观点采取的是经验主义立场,这样界定“事实”概念直接带来的则是符合论的第二个困难——解释力的有限性:

采取经验主义立场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所产生的结论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这使得符合论真理观在可解释命题的覆盖范围上捉襟见肘。

依赖符合真理观只能判断事实命题的真假,而无法判断那些不能表现为与事实一一对应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或其他抽象命题的真假,尤其是那些含有评价、判断因素的伦理、道德、法律等领域的规范性命题,甚至很难用“真假”二值来描述。

再次,符合论持有的超验立场,认为一个命题的真假纯粹是由外在世界的状况所决定、而与人是否认识到这种真假无关,这必将引导符合论走向不可知论。

在符合论的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之后,从洛克的真理摹本说,到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唯心式经验主义立场,再到休谟的不可知论,都历史地说明了符合论的这一逻辑缺陷。

符合论所遇到的上述困难,是这一理论的经验主义立场所不可避免的,有鉴于此,持理性主义立场的哲学家们在对符合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转向融贯论真理观。

融贯论者认为,符合论易使我们在两条途径上陷入怀疑论。

一方面,符合论强调命题的真在于与外在事实相符合,这实际是把真理直接诉诸于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直观把握上,但是,相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无限广袤,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不可能完全直接、正确地认识外在世界,所以,彻底的符合论也就成为不可知论的一个翻版。

另一方面,符合论强调:

“凡是使一个信念或命题成为真或假的东西,必定与这个信念或命题本身不同,特别是与肯定或否定这个信念或命题的理由不同"

①,它在帮助我们把命题与肯定或否定命题的理由区别开来的同时,也把我们的生活整体划分到了两个世界:

规范(或价值)世界与事实世界。

真理在规范世界,而理由却在事实世界,这样就割断了真理与理由的联系,它“往往使人永远不可能知道,甚至不可能有理由相信我们已经获得真理,无论支持这个信念的理由如何完善。

因此它们成了各种形式的怀疑论的从容可得的猎物。

”②融贯论者意识到符合论的这些缺陷,从而主张:

一个命题的真不在于它与实在、事实的符合或对应关系,而在于它与它所从属的命题系统中其他命题的融贯关系,如果该命题与其他命题的关系是融贯一致的,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真理就是一个命题集合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融贯关系。

融贯论的基本主张把真理与理由界定为同质的关系——真在于命题与命题之间的融贯一致,从而把真理和理由都界定在规范世界,避免了如符合论那样易滑向不可知论的困境;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符合论在使用范围上的局限性,在经验性命题之外的领域提出了定义“真”的理论。

人们一般认为融贯论最初萌芽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他在《智者篇》中即阐述过朴素的融贯论思想。

在近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和黑格尔等。

现代,它首先在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布兰夏德等人那里得到系统的阐发,进入20世纪后,随着哲学理性运动的蓬勃发展,融贯论开始沿着两个层面前进:

一种进路是在一般哲学领域,由纽拉特、亨普尔、艾耶尔等人对某些基本问题的争论,集大成者是莱勒(KeithLehrer),他提出了融贯论最详细、最精致的论述,并且把该理论推到它能够具有的最合理的地位③;

另一

①【美】达德利•夏佩尔:

《理由与求知——科学哲学研究文集》,褚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491页。

②【美】达德利•夏佩尔:

③徐向东:

《怀疑论、知识与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注释①。

种进路是法国的迪昂、彭加勒等科学家在科学哲学领域对该理论的发展。

融贯论真理观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它的理性主义特征:

坚持命题的真在于它与其他命题的整体融贯关系,而不是而不是与经验事实的符合关系。

主张融贯论的哲学家大多认为经验感觉是不可靠的,不能为我们提供真理。

他们认为,人们不可能超越思想或语言的范围,而达到外在事实或实在本身,从而也不可能在思想或语言之外把我们关于事实的命题与事实本身进行比较。

由此,我们只能根据一个命题与其他命题之间是否具有融贯一致的关系来判断该命题的真假,如果该命题与它所属的命题系统内的其他命题相融贯,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所以,融贯论者比较赞成数学式的演绎推理,认为从中能够推出确实可靠的知识,比如斯宾诺莎在建立其哲学体系时,就采用了几何学的方法。

另外,近代哲学是以构造整体论世界观和绝对主义真理体系为时尚的时期,在此背景下,融贯论主要从整体主义立场出发,把真理看作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逻辑命题构成的完整体系,主张没有命题之间的整体联系,不可能证立任何一个命题的真或假。

如黑格尔就认为:

“真理是全体”气他主张,认识运动是一个从片面抽象到全面具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最后达到一种对立统一的状态。

很明显,在他这里,真理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而非是与实在的符合。

理性主义哲学家将真或真理定义为融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融贯论真理观的合理性。

一方面,融贯论强调真理的整体性无疑是正确的。

哲学家们基本都承认外在世界是一个普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而关于它们的认识也应当是整体性的,这一理论的各个部分在整体上应当体现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真理是对于整体的认识。

另一方面,融贯是任何一个理论的必要条件。

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理论体系来讲,不考虑它与外界的关系,单纯就它自身来讲,其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融贯一致、自圆其说是必须的基本要求,一个包含许多矛盾主张的理论是很难说服他人相信其为真的。

即使是怀疑论者,他们在反驳融贯论的主张时,也必定是在融贯地讨论这个问题。

二、如何证立“真融贯论与基础论的分野

有了关于什么是“真”的认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得到真命题呢?

这其实是一个如何证立“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在知识论中展开。

知识论的英文对照词是epistemology,它是由两个词汇合成的:

episteme和logos,前者的意思是认识或知识,后者的意思是逻辑或理性基础,从字面来理解,知识论就是对获得或确证知识的理性途径的研究。

证立或确证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基础论和融贯论。

基础论的基本观点是,对某一信念或命题为真的承认可以凭借推论关系从另一信念的真得到证实,直至追溯到某些基础信念,这些基础信念构成其他信念的证立标准,而其自身的真不依赖于其他信念。

因此,基础论下每个人的信念体系是有等级结构的,基础信念是一切知识证立的终极性源泉,构成知识大厦的基础。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存在着一种知识的本原,这种“本原性”命题是绝对真实、无需证明且不可怀疑的,他说:

“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是可以证明的。

直接前提的知识就不是通过证明获得的,这很显然并且是必然的。

因为如果必须知道证明由以出发的在先的前提,如果直接前提是系列后退的终点,那么直接前提必然是不可证明的。

……我们不仅主张知识是可能的,而且认为还存在着一种知识的本原。

我们借助它去认识终极真理”③,而其他的知识都是以这些本原性知识为出发点,通过“产生科学知识的三

①科学哲学领域的相关论述主要参见[法]皮埃尔•迪昂:

《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法]昂利•彭加勒:

《科学的价值》,李醒民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蒯因所提倡的整体主义认识论实质上就是在迪昂首先提出来的“证实的整体主义"

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参见陈嘉映:

《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②【德】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2页。

⑤苗力田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