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9281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文档格式.doc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经盐城北部人海,使沿海泥沙堆积作用大大增强,海岸线东移加快。

  1978年10月,对阜宁施庄东园遗址出土的石器考证,距今约5300年前左右;

1995年东台溱东开庄遗址发现的石器和陶片,距今约5500年左右。

说明在5500年之前,盐阜一带的先民就生活在这块滨海的平原上。

当时我们盐阜的先民属于“淮夷”,是我国古代民族的一个分支。

与中原政权夏、商、周本不属于一个族氏,曾有过多次战争。

到了秦朝,淮夷才渐渐融入华夏民族的大家庭。

  在盐阜的历史上至少有过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

第一次是由太湖流域迁入。

阜宁板湖陆庄遗址大约处于4200年前,出土的文物均具有太湖良渚文化的特征,这一发现解开了良渚文化由太湖流域向北迁徒之谜。

第二次是汉景帝年间,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第三次是汉武帝时,东瓯王和闽越王发生矛盾,为避免闽越的威胁,东瓯王向汉中央政府提出举国迁居江淮之间。

其中有一部分进入盐阜。

第四次是晋武帝太康元年,因为战乱,江淮一带“地虚不居者百里”。

朝廷下令江淮人民返回故里,还鼓励东南无地农民北迁。

第五次是明朝“洪武赶散”,强制江南移民4000多户迁至盐城各场为盐丁,同时又将各地罪徒迁徙到海滨制盐。

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除第一次外,其他四次都与“制盐兴灶”有一定的关系。

从上可以看出盐阜的居民构成之成份复杂,融汇全国各地,三教九流,贵贱贫富。

这就决定了盐城文化的交融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决定盐阜的文化以盐为根、以盐为魂。

  2、因盐设县。

从汉武帝元狩年间,实行盐铁官营,官府募民制盐,官收、官运、官销,并设置盐官。

元狩四年(前119)在古射阳县东部地区的沿海单独建县,即盐渎县。

建县初,朝廷未派县丞到任,仅设盐官,便留下有县无治之说。

这也恰恰说明了制盐在相当长的时间是新置县的全部内容。

盐城的置县与汉初吴王刘濞有很大关系。

他在海边募人煮盐,产业越做越大,富可敌国,联合同姓王抗拒朝廷。

“七国之乱”平息后,继位的汉武帝对盐业的生产经营十分重视,因为盐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盐渎县便因此催生。

  南北朝时,这里的盐业更为发达,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公私商运,来往船只以千记。

唐宋时期,盐城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唐宝应年间,全国设四场十监,盐城境内便有海陵、盐城二监。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城时有剧邑之称。

到了元代,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

盐城境内十三场产盐100多万担,是两淮产盐量的60%以上。

清顺治十年(1653),全国盐业税课入库212.8万两,两准盐税119.7万两,是全国盐税的56.3%,康熙三年是全国盐税的64.5%。

盐城境内产盐数量的具体数据难以查清,但据《元史?

地理志》注“盐城为上”,也足以说明盐城是因制盐而兴旺发达的上等之县。

盐城不仅因制盐创造了自身的兴盛,也给周边地区带来繁华,扬州在唐代盛极一时,就是靠盐商的聚集。

  3、地名印记。

地名是盐文化中最为鲜活的符号,也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虽全民制盐业已成为历史,但由此而诞生的地名,已深深地镌刻在盐阜大地的版图之上,蕴藏着盐文化的独有内含。

在范公堤两侧的镇村组,到处都能嗅到盐的“成”味,至今仍保存的“场”、“团”、“灶”、“总”、“丿”、“仓”等都与制盐业密切相关。

孔尚任《西团记》说“海上之村大曰场,次曰团,小曰灶。

  “团”是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是明代灶户的“团灶”组织的基础。

每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

聚团煎烧目的是防外出煎私盐。

明代的草堰场,共设东西南北四个团,拥40灶,其中南团就有20灶。

以团为地名的,东台、大丰境内居多,如南团、西团、新团、卞团等。

  “灶”,是煎盐的重要设施。

也是盐区的最基本生产单位。

明初规定,灶户必须“世守其业”,世代“以籍为主”,入了灶,永世不得更改。

子子孙孙都得为朝廷煎办盐课。

盐城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

  “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

“洪武赶散”的移民来到海滨煮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户实行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

清嘉庆年间,东台富安场就有30个总之多,故今之沿海仍有一总、二总、三总的地名。

  “仓”即盐仓。

宋代置仓于县城,明清时盐业发展,各场均设官盐仓于集镇。

时有正仓、便仓之分。

今之便仓原是伍佑正仓的副仓。

“三仓”因置盐仓于第三条沙河畔而得名。

  “丿”是清代煮盐的生产工具。

因煎盐省草省时,两淮盐场普遍使用。

以“丿”为地名的如东台有“曹丿”,大丰有“潘丿”。

  二、盐文化的精神蕴涵

  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居民)在历史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内化于民众之中的,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的稳定的,特殊的心理气质或习惯。

这种文化精神对外而言具有独特性,对内而言具有共同性,是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

这种文化精神是深层次的,也是隐性的方面,融汇于人的血脉之中。

盐城盐文化既不同于江南文化,也有别于齐鲁文化。

它具有盐“苦”、“咸”所致“爽”的特点,又具盐的调味特征的“和”。

盐文化的精神蕴含集中体现为四句十六字:

勤劳坚韧、不屈不挠、尚智崇文、自强进取。

  1、勤劳坚韧。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盐阜人的美德。

我们的先辈们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新唐书?

食货志》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串场河两岸星罗棋布的集镇都是盐阜的煮盐先民辛勤的创业之果。

两千多年中,盐阜的先民们“煮海为盐”,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而且淮盐以色白粒大饮誉全国,被世人称为“五味之主,食肴之将”。

这是因为淮盐有其独到的制作工艺。

他们世世辈辈辛勤劳作,为盐城的兴起,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盐阜先人以制盐为主,除具有“勤劳”之美德外,还具有“坚韧”的品质。

这是由“煮盐”这种特别辛苦的职业特征决定的。

  正如沿海民谣所说:

盐民是“生在海头,晒煞日头,压煞肩头,吃煞苦头,永不出头。

”盐民的劳动是强制性的,没有择业的余地,实际上祖祖辈辈都是官府的奴隶。

生存和作业环境极其恶劣,他们终年“同虺蛇处,同豺狼游,所饮者成苦之水也,所食者脱粟之餐也。

老幼男女终年岁月胼胝,出入于灰碱泥漳之中,鹑衣百结,形容如鬼。

”制盐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

炎热的夏季是制卤煎盐的黄金季节。

当炽热的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盐民们冒着酷暑,在灶边烧火,向J内浇卤,刮盐、挑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

盐民诗人吴嘉纪真实地反映了灶民的艰辛和苦难: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热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

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鹜釜中煮。

今年春夏雨弗息,沙柔泥淡绝卤汁。

坐思烈火与烈日,求受此若不可得。

  虽然是身如釜中鸡鹜,但却苦苦坚持忍耐,一旦遇到多雨季节,影响到盐业生产,仍然盼望在烈日中煎熬。

  除此之外,海潮也经常对盐民的生命构成威胁。

清康熙四年(1665)七月初三,飓风大作,海潮涌起高达数丈,海边灶民房屋倒塌,淹死盐民男女老少数万人。

为了生存,灶民先辈们就是这样不顾海风烈日,海潮侵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以辛勤坚韧的精神坚持着。

  2、不屈不挠。

官府为了垄断盐业生产获取暴利,将近海盐民编为特殊户籍,并规定凡身属灶籍的盐丁,世代只能以盐为业。

雍正六年(1728),法定对灶民实行“十家连保制”。

一家犯法,九家连座,互相牵制。

乾隆五年(1740)改为“五人互结制”,也就是说一人犯法,四人同罪。

盐民实际上是官府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盐民们还要忍受盐官的的压迫,盐商的剥削和灶长、亭主的欺凌。

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盐民们和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官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根据史料记载,盐阜地区曾暴发过多次盐民起义斗争。

如南宋末年的盐城卞整起义,元朝末年的草堰张士诚起义,清道光末年的南十灶秀才徐凤田为灶民鸣冤而死于狱中的壮举,民国初年盐民的罢灶斗争等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张士诚在大丰草堰北极殿十八条扁担起义。

因为无法忍受盐场大小官吏的敲诈勒索,铤而走险,奋起反元。

长江两岸民众云起响应,并建立了“大周”政权,自立王。

虽然最后为朱元璋所败,但张士诚起义的壮举,一直为盐阜人民所称颂。

盐民们这种敢于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盐城人民的脊梁。

  3、尚智崇文。

智商高、智谋深、机智、灵动、聪明,是盐阜人比较典型的性格特性。

而“智”的特征又是与“崇文”紧密相连的,因智而善文,因文而益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人们都会说江南自古多才俊,其实盐城在盐业的繁华中也吸引了文人的荟萃和文化的兴盛,使盐城自古以来就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水文化孕育灵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南人的特质是机灵”,北人的品行是厚重。

“杏花春雨江南”,“秋风骏马塞北”。

是山和水、南与北,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及性格与风格,休现两种不同的文化。

盐阜地处江北、淮南,大文化应属于南方文化。

最早的祖先是淮夷,所以不属于中国正统的中原文化。

其地域特点是东临浩瀚的黄海,域内是平原广阔、河渠纵横,河与海的融汇,海洋的壮阔与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