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063379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

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4)按压频率100次/分;

(5)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

1。

6.开放气道:

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胸外按压过程中由助手完成。

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

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

2。

8.首轮做5个30:

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

9.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10.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

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

11.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焦耳,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

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波用150~200J。

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12.确定周围无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自己、观察助手、观察周围人,大声说:

“旁人离开”)。

13.除颤仪显示充电完成,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并观察心电波型,确定仍为室颤心律时,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的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

14.放电结束,移开电极板,指示助手关机,选手清洁电极板,归位。

15.擦干胸壁皮肤,口述:

继续按压、人工呼吸2分钟后复检呼吸、脉搏出现,心肺复苏成功。

16.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1)可扪及大动脉搏动

(2)患者面色、口唇、指甲、皮肤色泽再度转红

(3)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4)出现自主呼吸

胸腔穿刺术

1.抽取胸腔积液、积气、积血或积脓检查,需要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患者。

2.胸腔内给药物治疗。

【禁忌证】

1.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抗凝治疗者慎做。

2.心肺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慎做。

3.不合作者,暂不宜进行。

【准备】

1.术前准备术前体检,胸透或摄X线片或B超检查,并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以减少顾虑,取得合作,术中感觉不适时及时示意。

2.器械准备胸腔穿刺包或一次性胸腔抽液包。

1.定位

(1)常规排气者,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

(2)常规排液、排血、排脓者,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8肋间。

(3)包裹性积液、积脓者,需行胸部X线正侧位摄片或超声定位穿刺。

2.穿刺方法

(1)检查胸穿针是否通畅,三通开关的方向机关闭情况。

(2)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局麻后试穿定位,用胸穿针沿肋骨上缘进针2.5-3cm,进胸腔后抽液。

(3)穿刺完毕后,拔出穿刺针,局部皮肤消毒,贴无菌纱布。

【注意事项】

1.抽液不可过多过快,首次抽液一般不超过800ml,以后常规方法每次抽液不超过1000ml。

如抽出液体为新鲜血液,停止抽液。

2.心脏、大血管旁的局限性积液,或有心脏扩大、肝大、脾大及严重肺气肿者,要十分慎重决定穿刺。

3.穿刺时应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4.穿刺过程中,患者不可变动体位、咳嗽或深呼吸。

5.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胸闷、胸部剧痛或晕厥等胸膜过敏现象或连续咳嗽、吐白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急救。

6.每次抽液均应准确记录患者情况、抽液量、液体性质、色泽,并根据情况留取标本。

腹腔穿刺术

【适应证】。

1.诊断性穿刺

(1)腹腔感染(如膈下脓肿及积液,阑尾周围脓肿、肠间脓肿等)。

(2)腹部创伤时进行抽液协助诊断(如腹腔内出血、空腔脏器穿孔等)。

(3)晚期肿瘤病人腹穿以明确腹腔转移诊断(如穿刺抽腹水行脱落细胞学检

查等)。

2.治疗性穿刺

(1)腹腔灌洗或行人工气腹作为治疗手段。

(2)腹腔内注射药物(如化疗药物)。

(3)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短者,适量放液可缓解症状。

1.严重腹内胀气。

2.大月份妊娠。

3.因既往手术或炎症(如结核性腹膜炎)引起腹腔内广乏粘连者。

4.躁动不能合作者。

5.有出血倾向者。

1.穿刺前准备

(1)穿刺前导尿或排空尿液使膀胱空虚。

(2)体位一般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

2.穿刺点选择一般常用的穿刺部位为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或脐与耻骨联合之间。

3.穿刺用品准备

(1)皮肤消毒用品:

碘伏,弯盘,消毒棉块和无菌纱布,医用镊子与止血钳,无菌注射器。

(2)10ml无菌注射器,穿刺针,如大量抽取腹腔积液时可备穿刺包。

(3)无菌试管或小瓶。

(4)局麻药物。

4.术者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等。

5.腹腔穿刺术

(1)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自皮肤至壁层以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2)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穿刺腹壁,当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提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腔积液,并留标本送检。

(3)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注射器(10-20ml)进行。

(4)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头后端连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止血钳固定针头,并协助夹闭胶管。

亦可通过穿刺针置入导丝,并在导丝引导下置入细管连接引流袋。

(5)将抽的腹腔液体注入容器中,记录并送检。

(6)术毕拔除穿刺针,穿刺点消毒纱布覆盖并胶布固定。

(7)大量放液后,需束以腹带并收紧,以防腹压骤减、引起内脏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诊断性穿刺,针头不可过细,否则易得假阴性结果。

2.放腹水时速度不宜过快,初次放液量以1500~2000ml为宜。

如在放腹水过程中病人出现脉搏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即终止操作。

3.穿刺得到全血样液体时,应将血性液置于玻片上观察能否凝固,以鉴别是腹腔内出血抑或穿刺本身所造成的出血。

4.穿刺得到阴性结果或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有必要时可重复穿刺。

5.肿瘤病人灌注化疗药物后仍应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

6.在穿刺时勿使皮肤至壁层腹膜针眼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表浅淋巴结穿刺术

1.用于浅淋巴结肿大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

2.肿大淋巴结抽脓及治疗。

1.高度怀疑或已确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2.靠近大动脉或神经的相对较小的淋巴结。

清洁盘,20ml注射器、7号或8号针头及无菌包1件,无菌生理盐水一小瓶,1%~2%利多卡因2~5ml,清洁玻片数张。

【方法】

1.选择肿大明显可疑性较大的淋巴结作为穿刺目标。

2.患者常规局部皮肤消毒,操作者左手示指和拇指消毒。

3.左手示指和拇指固定肿大淋巴结,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10ml或20ml),自淋巴结顶部将针垂直刺入淋巴结中心,用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将针栓抽成负压,如无内容物吸出,可改变针头在淋巴结内的方向,抽出内容物即可。

此时左手用纱布按压针眼,在保持针管负压状态下将注射器连同针头迅速拔出,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4.将注射器内的抽吸物推于玻片上,均匀涂片、染色,进行细菌和细胞学检查,如吸出液量少,则可将针头内液体推出,制成涂片。

5.如系淋巴结抽脓给药,要在淋巴结上方高位进针,如系淋巴结结核液化抽脓,则从上方高位的健康皮肤处进针。

1.选择可疑性较大的淋巴结进行穿刺。

治疗性穿刺应选择波动明显的淋巴结。

2.穿刺阴性时可重复穿刺,也可选择其他肿大淋巴结穿刺。

3.穿刺针不可刺入太深,以免伤及深部组织,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时,注意勿伤及肺尖。

4.淋巴结穿刺结果阳性有诊断价值;

阴性不能排除疾病诊断。

5.如系淋巴结抽脓给药,注药量不要太大,要少于吸出的脓液量。

骨髓穿刺术

1.各种白血病的诊断、治疗效果观察。

2.多种血液病的诊断,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1.血友病。

2.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

2.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检查过程及可能发生情况,并签字。

3.器械准备骨髓穿刺包、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以及胶布。

4.操作者熟悉操作步骤,戴口罩、帽子。

【操作方法】

1.选择穿刺部位①髂前上棘穿刺点:

位于髂前上棘后l~2cm的髂嵴上;

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③胸骨穿刺点:

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一、二肋间隙的位置;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

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

2.体位胸骨和髂前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仰卧位;

棘突为穿刺点时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

髂后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侧卧位。

3.术者带无菌手套,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盖无菌洞中,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位置上(胸骨穿刺约1.0cm,髂骨穿刺约1.5cm)。

术后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胸骨穿刺时,应保持针体与胸骨成30~40角)。

针尖接触骨质后,左右旋转针体,缓慢钻刺,当感到阻力消失、穿刺针在骨内固定时,表示针尖已进入髓腔。

5.拔出针芯,放在无菌盘内,接上10ml或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适量骨髓液送检(首先应抽吸0.1~0.2ml用作制备骨髓涂片,若需作骨髓细菌培养或造血干细胞培养,应在制备骨髓涂片后再抽吸1~2ml骨髓液送检)。

6.抽取的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迅速作有核细胞计数并涂片数张备用。

7.若未能抽出骨髓液,应再插入针芯,稍加旋转针体,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再行抽吸。

若仍抽不出骨髓液,则应考虑更换部位穿刺或作骨髓活组织检查术。

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

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住针孔,并按压数分钟,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

【术后处理】

1.术后应嘱病人静卧休息,同时做好标记并送检骨髓片,清洁穿刺场所,做好穿刺记录。

2.抽取骨髓和图片要迅速,以免凝固。

需同时作周围血涂片,以作对照。

1.术前应做止、凝血检查。

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病者禁止做本项检查。

 2.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防折断。

3.胸骨穿刺时,不应用力过猛,避免穿透内侧骨板。

4.若穿刺时感到骨质坚硬,穿不进髓腔时,应做骨骼X线检查,以除外大理石骨病。

不可强行操作,以防断针。

腰椎穿刺术

1.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2.用于鞘内注射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