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619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力》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力》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力》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力》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力》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力》教案.doc

《《重力》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力》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力》教案.doc

千教网()百万份课件,学案,试题全部免费下载

《重力》教案

教师:

马颖

《重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力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通过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已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三、教学准备

1.学生:

橡皮、笔袋、笔、笔记本、手表、钥匙、实验报告册

2.教师:

课件、小黑板、弹簧测力计、天平、钩码、重垂线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鼓掌,通过分析手掌感觉痛的原因来复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接着组织学生向上抛橡皮,通过分析橡皮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来复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最后提问:

“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力使橡皮向下运动的吗?

”,在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引出新课。

2.学习重力的由来

播放课件(介绍万有引力的视频资料),学习万有引力,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物体间的引力是相互的,即彼此吸引且力的大小相同,从而使学生轻松体会“地球吸引人,人也吸引地球”等类似现象。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55页,学习重力。

师生共同计论得出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3.探究重力的大小

分析重力作用效果,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由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自然过渡到重力的三要素,指出首先探讨重力的大小。

组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把学生认为可能的因素板书在小黑板上,根据公式合并一些猜想类型。

说明: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今天就先选择一个因素来探究,就选刚学习过的质量吧!

(课前把学生分成了两个大组,一个大组提供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钩码;另一个大组提供的是天平、弹簧测力计,以及学生自备的手表、钥匙、笔记本等)

组织学生根据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实验小组,适时点拨。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作出G—m图象。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评估,提炼出结论。

然后再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间交流,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每个大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结果(数据、图象,得出的关系)。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G=mg的表达式,并利用此公式进行口头练习。

4.认识重力的方向

通过播放课件,学习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指出“竖直是与水平面垂直”,让学生讨论教材57页的“想想议议”得出“向下”是指向地心。

组织学生用重垂线检测桌面是否水平,桌腿是否竖直,由此使学生充分理解重力的方向。

5.理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通过播放课件学习重心,了解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由课件拓展知识——重心降低可以增加稳度。

6.交流小结

请学生自由发言,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引导),还想知道什么?

7.板书设计

第二节重力

1.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

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G):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即:

G/m=g(定值)或G=mg

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

g=9.8N/kgg=10N/kg(粗略)

3.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与水平面垂直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

《重力》说案

教师:

马颖

二0一一年十月

《重力》说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第二节。

第一节刚学习了弹簧测力计,在本节就要使用该仪器进行探究,而本节的核心内容“重力”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内容如压力、压强、浮力等又与本节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的学习可谓既承前又启后。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配有8幅形象生动的图片,增强了直观性和可读性,符合九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再加上相关事例十分普遍,趣味性强,极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性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

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如:

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他们在学习本节之前刚学习了对m——V图象的处理,用类似的方法来处理G——m图象也就较为容易,这样的“学情”较利于本节的学习任务驱动。

另外,“重力”知识学生早就领略过(小学时期自然课上有介绍),这就更利于本节的教学。

三、教学策略、方法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如果由教师全面讲解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根据现代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本节内容选择以突出“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为重点、以学生动手检测“桌面是否水平?

桌腿是否竖直?

”的实践活动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讲授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

本节的学习任务共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学习重力的由来,主要采用播放课件,阅读教材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第二部份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主要采用学生猜想、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处理数据、描绘图象,最后归纳、交流结论的方式进行,即探究式学习形式;第三部份理解重力的方向,主要采用播放课件、教师讲解、学生动手检测“桌面是否水平?

桌腿是否竖直?

”的方式进行;第四部份认识重心,主要采用播放课件的形式进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力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通过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已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六、教学准备

1.学生:

橡皮、笔袋、笔、笔记本、手表、钥匙、实验报告册

2.教师:

课件、小黑板、弹簧测力计、天平、钩码、重垂线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鼓掌,通过分析手掌感觉痛的原因来复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接着组织学生向上抛橡皮,通过分析橡皮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来复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最后提问:

“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力使橡皮向下运动的吗?

”,在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引出新课。

2.学习重力的由来

播放课件(介绍万有引力的视频资料)学习万有引力,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物体间的引力是相互的,即彼此吸引且力的大小相同,从而使学生轻松体会“地球吸引人,人也吸引地球”等类似现象。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55页,学习重力。

师生共同计论得出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3.探究重力的大小

分析重力作用效果,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由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自然过渡到重力的三要素,指出首先探讨重力的大小。

组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把学生认为可能的因素板书在小黑板上,根据公式合并一些猜想类型。

说明: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今天就先选择一个因素来探究,就选刚学习过的质量吧!

(课前把学生分成了两个大组,一个大组提供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钩码;另一个大组提供的是天平、弹簧测力计,以及学生自备的手表、钥匙、笔记本等)

组织学生根据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实验小组,适时点拨。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作出G—m图象。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评估,提炼出结论。

然后再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间交流,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每个大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结果(数据、图象,得出的关系)。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G=mg的表达式,并利用此公式进行口头练习。

4.认识重力的方向

通过播放课件,学习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指出“竖直是与水平面垂直”,让学生讨论教材57页的“想想议议”得出“向下”是指向地心。

组织学生用重垂线检测桌面是否水平,桌腿是否竖直,由此使学生充分理解重力的方向。

5.理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通过播放课件学习重心,了解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由课件拓展知识——重心降低可以增加稳度。

6.交流小结

请学生自由发言,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引导),还想知道什么?

7.板书设计

第二节重力

1.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

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G):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即:

G/m=g(定值)或G=mg

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

g=9.8N/kgg=10N/kg(粗略)

3.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与水平面垂直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

评案

教师:

马颖

二0一一年十月

评陈娅老师的《光的折射》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马颖

在本学期学校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听了一节陈娅老师的《光的折射》新课教学,现把听完课后的感想表述如下: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

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

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 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  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巧妙激趣)

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筷子插入水中变弯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