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49037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个音发生变化了。

”老师:

“那你能听出第二个音与前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吗?

”学生反复对比听辨教师弹出的分解三和弦后,回答:

“低了。

”老师在此时鼓励道:

“回答得很准,应该为你们自己鼓鼓掌!

非常好!

”然后继续发问,“好,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刚才这两组音哪个是光辉有力的,哪个是柔和暗淡的?

”再次弹奏,学生初步感知和弦的色彩,有得回答:

“第一个暗淡,第二个

明亮”,有的不同意:

“第一个明亮,第二个暗淡”。

老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那我们再听听”,然后播放一段以大三和弦为骨干音的音乐片段,当四度上行出现时,教师适时引导:

“听听这段音乐和哪首歌有关?

”学生发现与国歌有相似之处,教师引导学生从乐谱中寻找相似的旋律出现的位置,然后再次聆听,验证判断,学生回答:

“音乐刚开始处的旋律与国歌中的‘起来,起来,起来!

’处很相似。

”“好,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来的问题,那两组音哪组是光明有力的?

”再次对比后,学生发现第一个(大三和弦)会给人带来光辉有力的感觉而第二个(小三和弦)却会给人带来柔和暗淡的感觉。

2、教师:

“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与国歌有关,好多教材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第一首歌,同学们可能已经会唱了,我们先来唱一唱。

”学生随伴奏演唱国歌,教师指挥。

“很好,现在我们注意几个单独的地方。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唱出歌词,发现学生对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对应掌握得非常好。

教师进行评价:

“很好,掌握的比较准确,可是如果要问我初一四班的同学唱的好不好,我的回答是:

还可以更好!

二、理解国歌

(一)回忆历史,了解国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经验中会遇到哪些奏国歌的场景(周一升旗、奥运颁奖、……),教师辅之以课件,并进行总结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会升国旗、奏国歌,贴近学生生活,有话可说。

“下面我将给出一组年份时间,你能知道是什么意

思么?

”学生进行讨论,将国歌的诞生史一点一点补充完整,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代国歌——文革期间,歌词被篡改——1978歌词被改回恢复——1982(在会议上确认)——2003(入宪)。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国歌的来之不易,它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跌宕历史,体会她的神圣与庄严。

3、教师:

“在了解了国歌是怎样确立后,你能说说你对国歌

了解多少吗?

”学生回答出国歌原名、词曲作者、在电影《风云儿女》中出现等,教师:

“国歌曾出现在电影《风云儿女》的最后一段,想不想看一看?

”“我们可以听出,在那个时期,这首歌中很多音与节奏都被处理得很急促,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

如果把速度放慢,又会怎么样?

我们一起来听听。

”教师弹奏《义勇军进行曲》原谱,学生回答“比较庄严、沉稳”,教师:

“是的,作为国歌以后,国歌的速度上发生了变化,比原来的速度要慢了一些,显得更为稳重。

(二)分析音乐,唱准国歌

1、教师:

“现在总结我们对国歌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国歌运用了大调式,而这种大调式的运用就会给人以明朗、积极的感觉”,结合导入环节中对大三和弦“光明有力”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国歌采用G大调的原因,带领学生体会不同调带给人心理感受的差异。

“现在我们回想刚刚我们单独拿出来分析的两个旋

律(即‘起来、起来、起来’和‘我们万众一心’处)。

”135这一因素被称为号角因素,教师联系学生学校乐团经验、解放军冲锋号等例子进行说明,“我们观察从‘起来、起来、起来’处开始一直到最后,除了骨

干音135外,还出现了几次别的音?

”学生观察后发现,其它音出现的极少,号角因素在音乐的结尾处的运用,能够为歌曲带来强烈的奋进感、动力感。

3、学生找出旋律中出现的三连音、符点音符、休止符,教师提出问题:

“你能找到在音乐的哪个位置,只有两小节就能把三连音、符点音符、休止符全部包含进去么?

”学生们观察到“在‘冒着敌人的炮火’这两小节处。

”对比聆听这两小节中三连音、符点音符、休止符音乐的不同,教师在黑板上将时值的区别用数字标识出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准确把握音乐语言的运用。

4、教师弹伴奏,请一位同学做指挥,在充分分析了国歌的音乐特点后,学生再次演唱,并进行局部微调。

5、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注意到这首歌曲的力度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演唱发现国歌的力度是很强的,教师:

“为什么需要这么强的力度?

《义勇军进行曲》当年写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这么强的力度?

”学生通过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照片,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杀掠孩子们的父亲、母亲,甚至连孩子们也不放过,无辜的人民被杀害,那些残忍的杀人的人他们杀人不眨眼,仅仅一个南京大屠杀我们就被残杀了多少人?

”有的学生已经沉默,有的学生沉重的说出“30万!

”在每一位学生的脸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肃穆与哀伤,教师再次提出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就是为了要记住!

记住这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记住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

记着这些。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

“记住这些,我们才能够更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才能更好的去珍惜我们的生活!

”“牢记历史,居安思危!

”学生全体起立,跟随录音,一起指挥。

(三)讨论现象,唱响国歌

教师:

“牢记历史,居安思危。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的影响么?

”通过课件,学生了解到1939年二战爆发,全世界掀起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这时,反映抗战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随反法西斯战线的建立,它被带到了世界各国,被翻译为很多版本,在美国被灌制唱片公开发行、在马来被作为抗日游击队对歌、在印度作为每日广播的开始曲,在二战胜利前夕,联合国选取各国优秀反法西斯歌曲在世界范围内播放,

《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国被选入。

“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得到了这么大的肯定,那么在我们身边,它是又被怎样对待的?

”师生共同就当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与国歌有关的现象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又反映出什么?

现象列举:

⑴用国歌作为手机来电的铃声(网络上)

⑵听到国歌声仍旧继续走动(校园中)

⑶默写国歌歌词全对者为数不多(北京西城区调研)

⑷升起仪式时,除去录音,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校园

中)

回避直面的德育说教,让学生在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源,从自我做起,对国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国歌,唱响国歌。

三、高唱国歌

通过纪录片,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与国歌的故事,观看开国大典乐队指挥罗浪的演出,体会开国大典时的连夜彩排、50年大庆时万人军乐团与一名旗手的默契如何成就,感受港澳回归时国歌的演奏“早一秒是失职,晚一秒是耻辱”的心境。

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结合历史事件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烘托情感,再次体会国歌的庄严肃穆。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点题:

“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当再次国旗升起时,让我们唱响国歌,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唱响国歌,为了我们的那些烈士们,永远的唱响国歌!

好!

全体起立,邀请台下的老师与我们一起,唱响国歌!

”在那一刻,在几百人的礼堂里,我们从心里唱响了这支“万众一心的歌”!

一节课下来,我们每个在场的人心情都是那么久久不能平静,试问有多久我们没有被国歌这样打动了。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各式各样的音乐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充塞我们的耳朵,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转瞬即忘,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音乐背后的更多,只能流于表面、浮光掠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浅尝辄止就慢慢形成一种可怕的习惯,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我们都不加判断的照单全收,满足于外界“千姿百态”的音响刺激,仅此足以。

正如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只去打量他的样貌穿着,不去在乎他的性格气质,不去关心他的为人处世,我们不再关心耳边的音乐到底在说些什么。

音乐在这

样的一种听觉习惯中被选择、淘汰,如任其发展,试问我们的音乐将走向何方。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要理解它为什么能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这种情感体验,单靠分析、品味组成它的音乐基本要素是力所不及的,有时我们还应试着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去了解它想表达的情感,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音乐的内涵,体会它的精妙。

在音乐课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是什么?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怎样去看待音乐?

我想,尽最大的努力展现出音乐那丰富而生动的人文世界,理解流淌在音乐血液中的灵魂,帮助学生成为“听得懂音乐的人”才是最终要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