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034990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

《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党史知识党课讲稿(14页)Word格式.docx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帝国渐渐衰落。

与此同时,作为东亚非核心国家的日本,顺应新的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在19世纪60年代末进行了全面西化的明治维新运动。

经过改革,日本迅速崛起,进入西方列强国家行列,并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而且速度很快。

70年代末,日本吞并琉球(今天的冲绳),之后,向东亚大陆扩张。

1890年,日本提出所谓的“主权线”(生命线)和“利益线”扩张理论,其矛头所指首先就是临近日本的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

山县有朋,日本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做过日本首相,被称为日本陆军之父。

他对日本新政府、新军队的成立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在1890年提出了所谓的“主权线”(生命线)和“利益线"

理论。

他认为,日本要想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中生存和发展,首先要维护自己的主权,主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相当于国家的生命。

他认为,国境线就是“主权线”,如果国境都被打开了,国家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

另外,一个国家要想变得强大,还要寻求更广泛的利益。

在当时,占领新的殖民地,和其他国家掠夺殖民地资源才能够获得更大发展。

他提的“利益线”,就是指朝鲜半岛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并且,在这个利益线范围内一定要以日本为主导。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日本的侵略矛头首先指向了靠近日本的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

1894--1895年,日本为争夺朝鲜半岛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清政府惨败,日本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清政府惨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甲午战争中,日本已经成为按照西方国际关系规则来处理国际关系的国家,因此,西方列强是站在日本一边的。

同时,日本近代化的进程远远超过当时的满清政府,中国表面上很大,实际上远远不是日本的对手,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总之,日本打败满清政府后,势力开始进入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

长期以来,朝鲜半岛属于中国的一个藩属国,受中国保护,向中国进贡。

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第一条就是允许朝鲜“自主独立"

,实际上就是摆脱中国的控制,以便于被日本控制。

同时,日本开始染指中国的东北地区。

日本所谓的“利益线”理论得到了部分实现。

但是,中国的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帝国——俄国。

俄国也想控制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并已经在这些地方有一定力量的存在。

日本进入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之后,与俄国发生了利益碰撞。

同时,《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这一点,俄国不能接受。

俄国认为辽东半岛有它的利益,于是联合德国、法国,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当然很生气,但是当时日本得罪不起俄国,尤其是俄国又联合了另外两个欧洲大国一一德国和法国。

那么,日本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同意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但是从中国多要了3000万两白银,等于是中国拿钱把辽东半岛赎了回去。

随后,俄国的势力进入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

也就是说,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和俄国两大帝国开始了利益碰撞。

4年之后,1904-1905年,日本挑起了日俄战争,打败欧洲国家俄国。

这个结果在当时震动很大。

因为第一,俄国是一个白人国家,是欧洲强国;

第二,俄国的面积比日本要大很多。

因此,在日俄战斗爆发初期,大部分国家都认为会是俄国胜,没想到最后结果却是俄国战败。

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原因。

俄国大部分国土面积在亚洲,但主要国家力量在欧洲,日俄战争是在亚洲打的,俄国不可能把国家力量完全转移到这边,比如波罗的海舰队前来支援战争,走了半年多。

所以说,这其中有很多的客观原因。

不管怎么样,最终日本取得了胜利,双方签订了《茅斯和约》。

日本通过这场战争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并在1910年吞并朝鲜为日本殖民地。

另外,俄国势力退出中国东北,把很多权益让给了日本,比如旅顺港的独占权、部分中东铁路等。

中东铁路是东北地区的主要交通路线,是俄国为了开发远东建造的一条大铁路,部分权利让渡给日本,就意味着日本控制了东北相当一部分的交通干线,这对它进一步占领东北起了很大的作用。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作为协约国一员对德宣战,进攻德国在中国山东以及在太平洋的势力,取得了德国的在华权益。

战后,又通过《凡尔赛条约》获得德国在太平洋的岛屿。

同时,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日本也完成了近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修约目标,对之前与西方列强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了修改。

也就是说,从实力角度、法律角度看,日本都完全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了,已经成了西方列强的一员了。

这种情况下,日本的野心不断膨胀,开始和英美抢夺在华利益,标志性事件就是1915年日本提出了“对华二十一条”,要求维持和扩大在东北山东等地特权,北洋政府聘请日本人担任政府的政经、军事顾问和购买日本武器等等。

总之,意图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对华二"

一条”被媒体披露出来,引起了英国和美国的抗议,中国国内也出现了激烈的反日情绪。

我们知道,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了中国国内非常深刻的反思,中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官员去日本学习。

日本“对华二十一条"

的提出,使得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在日本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对日本大失所望。

因此,中国国内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反日情绪,游行示威、抵制日货运动非常多,高潮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是日本却要求把德国的在华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企图迫使中国签字。

中国与会代表拒绝签字,消息传回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

所以,一方面是和英、美等国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敌对情绪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就要和西方大国以及中国调整关系。

我们知道,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召开了巴黎会议,建立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新格局。

但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西方的关系,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它们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

因此在1921-1922年,在美国的倡议和主导之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主要目的是调整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国家一共有9个,虽然当时的中国还很弱,但是中国问题是亚太地区的核心问题,所以中国也参加了会议。

首先,会议签订了四国公约,即美、英、日、法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

为什么会签订这个公约?

刚才我谈到了,这次会议是美国主导召开的,体现的是美国的利益。

美国想要平衡太平洋地区的大国关系,拆散已经存在的日英同盟。

四国公约的签订使美国利益得到了部分实现。

另外,还签订了五国海军协定,即美、英、日、法、意大利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各国海军可以拥有的海军力量。

这个协定的签订使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国地位得到了确认。

会议还签订了更为重要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最主要的内容是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听起来很不错,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利益均沾。

你给哪个国家优惠条件,其他国家自动机会均等。

这样,华盛顿会议及其建立起来的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但使日本受到了限制,日本对此很不满意。

中国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中日和日美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华盛顿体系之下,我们得到了暂时的稳定,但中国和日本两国国内政治局势都在发生变化。

20年代,北洋政府统治摇摇欲坠,广东成立新的国民政府。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广州国民政府讨伐北洋政府。

南方国民政府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发展很快。

到1927年,已经占领了南方好多省份,如上海、广州、武汉等。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军队继续北伐。

期间,1928年6月,发生皇姑屯事件。

这里要解释一下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是东北奉系军阀的首领,日本想要在东北地区获得一些特权,就在一些地方支持张作霖。

但张作霖既想要日本的援助,又不愿意出卖国家主权,日本对此感到不满,意图杀掉张作霖。

在北伐战争中,奉系军阀和南方政府交战失败,张作霖撤出北京,退回关内。

1928年6月,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亡。

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掌权。

我们知道,张学良十分爱国,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这就标志着北伐结束,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

但日本并不愿意看到新政府的出现和中国的统一。

因为中国统一后,日本的在华特权就会受到影响。

于是,日本加快发动独占中国的战争。

在日本国内,20年代,日本国内法西斯化,也叫军国主义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

1923年9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经济凋敝、民生不振,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紧接着,1927年又爆发了金融危机,日本国内很多银行和企业破产。

1929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列强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互相拆台、互相制裁,国际关系非常紧张。

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抬头,出现了大批右翼团体,宣扬法西斯主义,试图通过军事力量改变日本不利的地位,实际上就是侵略扩张。

本来在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日本国内短暂地出现过所谓的民主化政党政治,但在军国主义这种极端情绪的影响之下,军人进入政治领域,试图通过军事手段让日本走出社会困境。

具体地说,就是打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制约,独占中国。

在这种背景下,“九一八事变"

爆发。

二、“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及其结果

“九一八事变"

爆发前,日本势力就已经在东北地区存在了。

这要追溯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根据条约,列强获得在中国驻军的权利。

爆发前,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约1.5万人,加上在乡军人和警察等人员,总共接近3万人。

根据资料,中国东北军约有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比如维持治安的警察、保安队等,约4万人,共约20万人。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东北地区,中日两国军队人数之比大约是7:

1。

从数量上看,中国占有绝对优势。

但是从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方面看,中国军队总体上处于劣势。

这是事变前夕的基本情况,那么“九一八事变”具体是怎样爆发的呢?

首先肯定是由日本挑起的,这是被历史所证明的。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一些军官的策划下,日本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之后,日军以此为借口开始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次日即攻占了沈阳城,并开始向东北全境进攻。

很讽刺的是,当时驻守沈阳北大营的有8000多军人,进攻日军只有300多人,最终却被日本打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发布了不抵抗命令,中国军队没有组织抵抗。

这也是一个历史疑案,长期以来,很多书上都说是张学良接到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

因为30年代初,国民党军队正在围剿红军,蒋介石的一个基本政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也就是说,首先要把国内安定下来,抵抗外国侵略是其后的事情。

在蒋介石看来,红军的存在甚至比日本人更是心腹之患。

而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