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2187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

《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1篆书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

  

(一)理论讲授(2小时):

对于刚入门或未入门的学生必须进行基础知识性的灌输;

1,对汉字”三美”(音美,形美,意美)的解释,尤其是形美对书法的影响.汉字时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之一,在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及“电脑革命”中都没有被冲垮,反而更加有魅力。

汉字方形成就了书法的美丽。

对汉字文化须作信的认识。

2,讲授”文房四宝”(纸笔墨砚)的文化意义,涉及到文人的癖好,身份与修养等诸多问题;

3,碑帖知识介绍,对金石,绢本,竹帛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学生追求用笔效果和视觉表达有深切感受;

碑与帖在字体,幅式,内容,风格等方面都不同,但二者可以转化。

4,学习篆书的意义及对其他书体的影响,从篆入手对书画的影响很大;

篆书奠定了书法的基础。

5,古今名家对篆书学习的方法,体现出篆书的现代意义;

通过文字的再组合,再改造,与文学诗文结合,完成了书法作品的创作,入集联,放大,增强笔墨情趣等授等手段。

(二)实践示范(2小时) 

1,对篆书点画的分析和书写,如对篆引笔画的张力,弹性的表达与笔锋,腕力的关系;

2,篆书的类型分析:

如”玉箸篆”,”铁线篆”对小篆的美化作用,先从小篆入手对笔力和腕力都会产生影响;

3,对比大篆,小篆及甲骨文的用笔和结体.如大篆的浑厚朴茂;

小篆的轻灵秀劲;

甲骨文的直挺简偏等,都因用笔与器物,时代的关系不同所致;

4,近现代书家临写或创作加以小篆的笔法,克服了刀痕,增加了笔意.如罗振玉和丁仁的作品.  

对文字的改造入用小篆笔法作甲骨文,以草意作大篆等,取得了新的艺书效果。

三,难点重点 

1,汉字与书法的区别。

2,汉字成为书法的条件;

四,习题 

1,重点:

横,竖,篆引弧线与笔墨的选择很重要,悬肘悬腕的意义;

2,方块文字对书法形成有何优势?

第二章  

一,教学目标 

从甲骨文的成熟看出书法的审美意识。

刀刻与笔意的统一。

二,教学内容于课堂设计(4小时) 

(一)教学内容  

1,甲骨文的特征:

2,临摹 

(二)课堂设计 

1,甲骨文特征:

(1)刀刻的效果:

锋芒外露,两头尖锐而中部饱满。

转折略须而自然。

显示出轮廓清晰。

(1)文字书写并部固定,因所刻甲骨大小部定,凹凸部平;

(2)基本奠定了章法基础:

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章法漠式。

2,临摹技巧:

(1)笔锋略带弹形,露锋(不逆锋),中部要实在;

留意刀锋的特殊意味。

(2)直笔与屈笔或斜笔要交替使用,不可一味直挺,刚柔搭配。

(3)注意繁简形态的变化,独体与合体的交替变化,很少雷同,已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

(4)参照现代名家所临或创作的甲骨文书法进行临写。

(图片略)   

三,难点重点 

1,字数不多,识认困难,离小篆等体过远。

2,书写时刀味与笔味的统一很难把握。

难点:

涩感与流畅难统一,中锋与侧锋的微妙变化难把握. 

四,习题 

1,用笔练习甲骨文的字形变化,尤其注意斜线的变化。

2,临斜章法按照有行无列式进行,思考与行草书布局有何关系。

第三周 

一.教学目标:

西周金文所用大篆较之甲骨文更为混厚,烂漫,率意。

具有质朴,厚重,天然的趣味。

反映的笔意更浓。

章法上的突破,启发了后世的行草。

二,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4小时)   

1,西周金文概述 

2,西周金文的特征  

3,金文笔法临摹  

(二)课堂设计  

1,金文又名“钟鼎文”,是西周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吉金文字.金文最早产生于商代早期,但文短,铸在不显眼的位置;

西周时期是金文大发展时期,随着对礼制的大力提倡而发展很快.金文的特征是用笔有粗细变化,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偏短,严密朴重,章法自然.风格上叫甲骨文显得雄奇雍容,朴茂生动.  

2,金文再用笔上比较率意,质朴,浑重,体现更多的笔意。

节奏感甚强。

字形偏短,线条变化大,一字多形,风格浑成,速度优快优慢,比较丰富,重笔重点加强了视觉冲击力。

(示范)  

篆书相传史黄帝史官仓颉所作,至周宣王太史籀,整理古文,著《太史篇》十五,史称大篆。

金文反映了大篆的特征。

(1)殷商时期的金文雍容大度,气势非凡;

如《司母戊鼎》;

(2)周初金文匀整端重,笔势遒放,如《大盂鼎》;

(3)西周中期金文平稳端正,秀美圆熟;

如《墙盘》;

(4)西周晚期的金文整齐圆美,和谐精熟。

如《毛公鼎》等;

(5)春秋战国金文:

复杂多样,地方色彩很浓,齐国的《陈曼簠》,字形瘦长,笔画精细,谨严刚劲;

楚国的《王孙遗者钟》透露神秘和浪漫色彩。

3,笔法临摹:

掌握以上特征,要求掌握金文

(1)朴拙之美;

(2)感情色彩;

(3)总体气象。

用笔的利钝,曲直,粗细对比;

结构的诡形殊制,自然万象;

随势生形,错落有致。

章法的形散神凝,繁而不杂,纵而能紧,齐而不板。

内在的节奏变化很重要。

三重点,难点   

1,金文的用笔体现笔意(相对于刀意)难;

2,字形变化多,风格多样,难以统一。

四,习题  

1,对比金文于甲骨文再书写节奏上的变化;

2,选择一段金文临写,观察其结构变化。

3,请对照图片说明甲骨文,金文,小篆的特征 

第四周  

一,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方面):

让学生了解金文的“金石味”,铸刻在金石上的笔意,通过对字形的变化来了解篆书的多姿多彩.训练学生的逆锋裹毫能力,在平常的先天运动中富于提按和节奏感.   

二,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之二(4小时)  

(一),教学内容:

(1)西周金文的结果特征:

(2)金文名鼎介绍与临摹技巧 

(3)先秦《石鼓文》《中山王鼎》临摹  

(二,)课堂设计:

(1)理论讲授(2小时):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的代表作,代表了清秀隽美的一路.端庄雄奇,笔法精到,多用肥笔,结体稳妥,雍容大方.此外《大方鼎》《令簋》书体恣肆雄放,非瘦兼备,大小错乱,波磔明显,被人称为“波磔体”.;

后来一些金文逐渐朴实,少用肥笔,书写便利.   

《墙盘》《大克鼎》等代表了西周中期的金文风格.书写便捷,渐去波磔,笔画两端较圆荤.笔画显得圆润遒美,章法疏朗整齐. 

《毛公鼎》代表了金文最成熟时期的风格,字数近五百字,为金文之冠.用笔圆劲精严,结体长方取势,雍容端雅,布局依器形变化,略呈曲势,笔意连贯. 

同时的《散氏盘》则率意得多,豪放质朴,醇厚圆润,结字以奇取胜,壮美多姿. 

稍后的《虢季子白盘》则以崭新的面貌出现,笔画圆润匀整,结体工稳秀整,纵横成行,有意求工.或以为这是“籀文”,是《石鼓文的滥觞. 

东周时期,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书法风格呈多元化倾向.著名的《秦公钟》《秦公簋》方正瘦劲,已具小篆雏形.   

战国《中山王鼎》装饰性浓,精劲奇丽,面貌清新隽美,显示出非常成熟的书写技巧.它融合了甲骨文,金文的写法如直挺,重点,为小篆的工整秀逸奠定了基础.此鼎在近十来年才发现,被许多书家所喜欢,创造出许多新奇而独特的作品.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的石刻,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石刻书迹之一.被称作“石刻之祖”.用笔圆劲挺拔,凝炼厚重,结体圆中寓方,茂密奇崛;

布局上则开阔戍疏,少装饰感,而多毛笔书写的意味.唐韩愈有《石鼓歌》赞赏其书法,张怀瓘称其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云:

”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清末吴昌硕则一生都浸淫石鼓,取得了巨大成就. 

(2)实践示范(2小时)  

1,《石鼓文》临摹示范:

点画藏头护尾,具有小篆的书写特点,两头浑圆,中节略瘦,显得流畅有笔意.行笔略涩,力求圆劲朴实却又自然. 

结构参合金文和小篆的结体,是大篆向小篆过渡的作品.稳中寓险,平中见奇,颇具匠心.尤其是方圆互用,柔中见刚的辩证法原则有一种近乎完美的美.  

章法的疏朗开阔.具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息. 

(2)《中山王鼎》临摹:

点画坚劲挺拔,有甲骨文之笔意,但更流美生动,两头略露锋芒,以示锐利;

结构修长美丽,上紧下松,若玉女之婷婷玉立,但内含刚劲,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袅娜”最能形容.用笔贵在稳健自如,一笔到位,速度快中求稳,圆似银钩,直如铁画,手法细腻.章法以对联形式或都方形式书写皆可,不宜拥挤.   

三,重点,难点:

藏锋裹毫,悬腕提按.笔锋长短有讲究,《石鼓文》宜饱满,《中山王》宜瘦长,有弹性. 

四,习题:

1,请参照字帖临写独体字20-50个,观察其偏旁部首的变化;

2,对比《石鼓文》与《中山王》的书写速度及节奏变化,  

第五课  

一,教学目标:

学习秦代规范性很强的小篆,最易得规矩法度,对篆书的对称,平衡,避让,等距等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以后篆刻课有较大帮助.  

二,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4学时) 

(一)教学内容(2学时) 

1,秦小篆介绍—“玉箸篆”意味   

2,秦小篆特征--《峄山刻石》与《泰山刻石》林摹;

3,《新莽嘉量》《秦诏版》临摹 

(二)课堂设计(2学时)   

1,秦国统一中国而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小篆成为秦代官方的标准字体.在力求规范的同时,也将字形进行了美化处理.去消杂体,字形呈方形,偏旁统一,形态稳定,易于推广应用.在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繁杂,小篆的规范化确实起了普及和美化的作用.小篆圆转匀称,粗细相当,线条流畅婉丽,藏头护尾,挺拔舒展,若玉铸之箸,细而不弱,婉而有劲,重心略偏高,给人以稳定和谐之感觉.   

2,《峄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为始皇东巡第一刻.原石在唐代被野火烧毁.所传下来的是宋淳化年间郑文宝(徐铉的学生)重刻本,被认为是翻刻第一.用笔中锋为主,节奏平缓,匀速用笔,结体稳健,结体非常讲究均衡对称.不过,因刻本或摹本数经变易,神韵有所不同,只能悬想古人风采了.  

3,《泰山刻石》现存九字,拓本有明代安国藏北宋拓本165字.较《峄山刻石》字势雄强,笔力厚劲..相传是李斯之手笔,古厚端凝,为篆中圣手.   

4权量诏版书法:

权(称砣),量(计量工具).权量诏版书法是指秦朝为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而铸刻在权量上的书法作品,其内容为诏书,所以“诏版”..主要有秦始皇26年诏书和秦二世皇帝诏书.大多必将率意,用笔灵活多样,大小错杂,反差强烈,布局自然,被称为“草篆”,章法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