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
5()影响航天活动等
5.太阳系
6.地球的普通性:
(1)公转特征一致:
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都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物理性质相似:
和水星、金星、火星一样,都是类地行星;
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
【问题举例】
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2.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西侧高:
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
东侧反之。
4.城市的太阳能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
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1)我国能源需求量大;
(2)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3()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6.航天发射基地选择的条件
(1)尽量选择纬度较低的地区。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
2()尽量选择地势较高、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的地区。
地势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
3)(尽量选择恶劣天气少,天气晴朗,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的地区;
(4)交通便利;
(5)人烟稀少,有建立禁区的可能;
(6)符合国防安全的需要。
7.我国海南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
(1)纬度低,发射方向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发射效率高,费用少,技术难度低并可延长卫星寿2)命;
(射向多,射向范围大,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卫星都可以发射;
3)(交通方便,海运方便
大型运载火箭运输;
(4)火箭落区为海洋,不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安全性好,不污染国土;
5)(后勤支持强劲有力;
(6)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
第二讲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化石:
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2.地质年代:
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者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于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新生第四新古纪,中生白垩侏叠三;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
3.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原始地球:
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
(2)地核、地幔、地壳形成:
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
密度大的物质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
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3)大气圈:
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圈。
(4)水圈:
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
(5)生命开始:
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38.5亿年。
(6)生命大爆发:
大约5.4亿年前,在相对短暂的200多0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
此后地球进入显生宙。
(7)人类诞生:
大约180万年前。
4.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①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②分布空间上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
③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
(2)海陆变迁
①盘古古陆形成于大约3亿至2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②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分裂成两个大陆:
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③距今约650万0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初步显现。
(3)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4)矿产形成
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重要成矿期:
如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等。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
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
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
(3受)
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原有岩层。
2.人口增长过快、过量会导致物种灭绝,分析其原因。
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争夺生存空间(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群落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
人类活动及地域联系的扩大侵占了耕地、草地、湿地,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家园;
人类过量索取自然资(源森林、草原、生物等)直接破坏物种,使物种减少;
环境污染导致一些物种死亡;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板结变硬、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破坏,对生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
人类社会的战争、核试验及其他意外灾害和事故会导致物种破坏、减少。
宙 代
纪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第四纪
1.8060±
.005
主要事件
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
绝;
人类诞生
新
5.3320±
23.030±
.05代
33.90±
.1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
生 新近纪
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古近纪
65.50±
.3
被子植物繁荣
显
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恐龙等大批生
白垩纪 99.60±
.9
生
物灭绝;
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宙 中
鸟类出现,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
生 侏罗纪
199.60±
.6
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
代
三叠纪
251.0.4
古
二叠纪
299.0.8
物繁荣
恐龙出现,盘古大陆(泛大陆)形成;
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盘古大
陆轮廓初现
3.简化的地质年代表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成煤期
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
泥盆纪
416.02±
.8
昆虫出现;
石松和木贼出现,种子植物出现
志留纪
443.71±
.5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488.31±
.7
鱼类出现;
海生藻类繁盛
寒武纪
542.01±
.0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630+5-/30
多细胞生物出现
2300
蓝藻、细菌繁盛
2500
成铁纪(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3600
蓝绿藻出现
3850
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细菌
4150
地球上出现海洋
4570
地球形成
1.地震波
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
石炭纪 359.2.5
前寒武纪(寒武纪
之前的时期)
第三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
纵波:
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
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内部圈层界面
(1)莫霍面:
在地下平均约33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2)古登堡面:
在地下约290千0米处,横波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
(1)地壳:
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2)地幔:
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2约80千0米。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3)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40千0米。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4.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可以避免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紫外线对地球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水圈:
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1.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与水中游泳的人感觉有何不同,为什么?
地面上的人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
因为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水
中游泳的人只会感觉到上下颠簸。
因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水中的人只能感觉到纵波引起的上下颠簸。
第四讲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1.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
(2)二氧化碳的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3)水汽的作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4)尘埃的作用: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平均12千米左右,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2)平流层:
厚度约40千米,其顶部距地面约50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以平流运动为主,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臭氧含量较高,水汽和杂质很少,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高层大气:
空气密度很小,有若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电离层,能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3.逆温现象、分类及其影响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1)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
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
日出后,太阳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