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07846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

《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docx

4.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时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分类:

1.无意注意:

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

1.广度:

指单位时间内(0.1秒)能过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2.稳定性:

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4.注意转移:

是指个体有目的的,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注意紧张稳定集中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大小3.个体神经活动类型

5.记忆:

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

先识记再保持然后再认和再现)

6.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与长度有关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7.想象:

是对大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8.表象: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像。

(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

9.思维:

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过程:

先分析与综合(组合找规律的过程)再比较分类(分门别类分主次的过程)然后抽象与概括(对物质属性的认识)

情绪和情感: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

情绪情感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情绪的变化又反应情感的深度。

1.两者的区别:

1.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2.情绪具有情境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3.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反应而情感则显得更加深沉和内隐

2.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

愉快程度与操作效果呈倒“U”型即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

4.信号功能

3.情绪的分类: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表情的分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言表情)

4.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是一种微弱,持久和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2.激情:

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

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察觉到环境的危险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5.情绪的理论: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刺激情景引起机体反应才导致情绪的产生(列如:

悲伤是由哭泣引起的)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论:

感知刺激,丘脑对刺激加工,同时向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输送信息,到达大脑皮层产生情绪,到达内脏和骨骼引起反应。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

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景的评估,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的最重要条件。

4.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起关键作用),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的。

意志过程:

包括准备阶段(初始阶段包括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和做出行动决定)和执行阶段(完成阶段)

1.意志:

是指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与克服困难是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

3.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人格可分为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

1.人格:

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2.人格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3.人格的心理结构包括倾向性(最活跃因素),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

4.人格倾向性:

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在后天形成,主要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5.需要:

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应,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6.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7.动机: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为维持和调节三个功能)

8.动机冲突的分类:

1.双趋冲突(都想要,但只能得一个)2.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但必须选择一个)3.趋避冲突(想得到又想拒绝)4.双重趋避冲突(哪一种都有害有利)

9.挫折:

实现目标受阻时会出现的情况:

1.加倍努力克服障碍2.换一种方式3.寻找替代目标4.放弃目标。

人格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1.影响能力的因素:

遗传素质,营养状况,教育,社会实践。

2.智力:

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分为两种,流体智力:

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晶体智力:

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3.气质:

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即所谓的脾气和性情)

4.气质的特征:

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敏捷性4.行为可塑性5.情绪兴奋性6.外倾性与内倾性

5.气质类型

多血质(对应活泼型,强而平衡,灵活型)

胆汁质(缺乏耐心,可塑性差):

对应兴奋型,强而不平衡

黏液质(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对应安静型,强而平衡,但不灵活

抑郁质(多愁善感):

对应弱型,(不强,不平衡,不灵活)

6.性格:

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7.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是自我意识。

8.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其中气质受其影响最大。

2.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3.人格形成的标志:

个人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程度。

9.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特质理论:

特质分为表面特质(35个)和根源特质(16个)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人格由两个基本维度构成32种基本特质,分别是外向-内向维度(E)和情绪稳定-不稳定维度(N)

3.五大人格理论:

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1.健康:

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2.心理健康:

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3.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

4.青年期心理特征

1.认知能力趋于完善

2..情绪情感丰富,强烈但不稳定

3.意志活动控制力益渐增强

4.人格逐渐成熟。

5.青年期心理健康的维护

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

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

3.防止性的困扰

6.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维护

婴儿期(出生-1岁):

心理健康的维护:

1.母乳喂养(物质营养,信息刺激和母爱是婴儿期的三大营养)2.增进母爱3.保证充足睡眠4.增进运动与智力发展5.增加游戏活动

婴幼儿期(1-3岁):

上同

幼儿期(3-6岁):

心理健康维护:

1.促进幼儿语言发展2.对幼儿的独立愿望因势利导3.玩耍与游戏4.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过失5.父母言谈举止的表率作用

儿童期(6-12岁)心理健康维护:

1.科学合理安排学习2.组织社会劳动3.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4.注意情商培养

青少年期(12-18岁):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2.保持情绪稳定3.预防性意识困扰4.消除心里代沟

青年期或成年早期(18-25岁):

与前面相同

成年中期(25-60岁):

1.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2.处理好家庭各种关系3.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成年晚期(60岁以后)心理健康维护:

1.适应退休生活,享受老年生活2.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理论:

1.意识:

是指那些在任何时刻都被知觉到的心里要素(功能:

通过知觉来指导与分配资源,调节能量,控制本能冲动。

2.前意识:

介于意识与潜意识间(主要功能是起警戒作用)

3.潜意识:

人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语言,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在潜意识中为满足的冲动和情感,遭受过的创伤及未解决的冲突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

相当潜意识的内容,它服从快乐的原则

自我:

代表理性和审慎,服从现实原则

超我: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服从至善的原则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1.压抑:

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2.否认:

拒绝承认现实

3.退行:

列如一成年人在在焦虑时会不自觉咬手指

4.投射:

将自己产生的无法接受的情感或意念归因他人

5.反向形成:

采取与自己愿望相反的态度与行为为的是避免产生自己无法接受的结果

6.置换:

不能在危险物或人身上无法满足的事转移到更为安全的人身上去满足。

7.合理化:

在理由

8.认同:

9.理智化:

不直接应对情感问题而采用抽象思维间接处理。

10.升华:

一种较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将内驱动力改造为社会可接受的行为。

行为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将发展视为以奖励,惩罚和模仿为基础的学习。

认知理论:

埃利斯ABC理论:

A指的是事件B指的是信念(对事件的看法)C指的是情绪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马斯洛认为长期处于基本需求缺失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缺失性需要的满足可以避免疾病。

他还指出成长性需要得到满足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需要受挫则会导致无意义感和空虚感。

否认真理易患妄想症,没有正义和秩序人会感到恐怖和焦虑,缺乏幽默感人会变的陈腐僵化忧郁。

第五章心理评估

1.心理评估的概念:

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2.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共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验中所得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