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07821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我国第一本、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

2岁—口头语言发展;

4岁-形状知觉形成;

4-5岁-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觉和动作分化

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

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 

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 

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

8、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

9、 

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 

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最原始,3岁);

社会自我(少年期);

心理自我

11、 

认知过程:

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

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

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 

韦克斯勒量表

15、 

智力:

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6、 

智力的差异:

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7、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双重进度方案);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程序教学)

18、 

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9、 

性格的差异表现在:

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与性格类型差异(一类人共有的,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2、人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学习的一般分类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学习(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

5、我国学习分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重要的学习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做中学)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实验-猫 

基本规律: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实验-狗 

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实验-白鼠 

强化(主要),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控制结构

二、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最早)实验-黑猩猩

基本内容: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学习分类: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的实质: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习观(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观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其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其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的内驱力);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学习动机的分类

高尚的动机(核心-利他主义)与低级的动机(核心-利己,自我中心)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兴趣)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社会意义,个人前途)

内部学习动机(内在需要)与外部学习动机(外部诱因)

4、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5、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马斯洛,生理需要-自我实现

成就动机理论:

人类独有的,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阿特金森

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强化: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期待:

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影响因素: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

也成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

2、迁移的种类:

正迁移(促进)与负迁移(干扰阻碍);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同一水平)与垂直迁移(纵向迁移,自下而上-归纳式,自上而下-演绎式);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化性迁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顺应迁移(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与重组性迁移

3、迁移的作用:

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早期形式训练说:

心理官能训练的结果;

官能-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

迁移时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

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经验类化理论:

贾德

关系转换理论:

格塔式;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现代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促进,阻碍;

陆钦斯“量杯实验”;

定势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6、促进迁移的教学:

精选教材(经验加事实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最直接);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

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用言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与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借助作业形式,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3、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词汇学习)、概念学习(特征和本质)和命题学习(概念之间的关系);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综合归纳)和并列结合学习

4、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

5、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主要标志)

6、知识的获得:

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完成

7、知识直观的类型: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优于实物)、言语直观

8、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9、知识概括的类型:

感性概括,理性概括(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