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6一分为二法
7巧用材料法
三、综合训练
----------------------------
一、导入:
1、介绍近几年高考作文有关命题作文的情况(材料),强调写好命题作文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2、命题作文要过“五关”:
(1)审题关
(2)立意关(3)选材关(4)结构关(5)文体关
今天我们重点讲“过审题关”。
二、目标阐述
“过审题关”,就是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审题的方法,明确审题的目的,尽快地确定写作的范围、重点,力争做到符合题意、切合题意。
学生看材料,总结明确命题作文的形式:
三、高考命题作文审题七法
(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
)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审题指导】你我他、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举手投足泛指手脚动作。
又指做某些事的具体过程或者轻易而举之间的动作。
①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④“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⑤“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⑥“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
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补充:
作文提示语中的三个“如何对待”给我们以很好的思考方向启示。
(可用“巧用材料法”和“追问法”来审题)
命题作文可以变成半命题作文(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①“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___)的手”;
/”你”指谁/什么
②“必须跨过这道坎”→“_____必须跨过这(___)道坎”;
③“细微深处”→透过“细微深处”感受/体味人情冷暖/思想品格。
“深处”→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细微”的意义与价值等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细微之处;
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
同“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必须跨过这道坎”一样,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这一方向不会改变。
【拓展训练】第二次月考命题作文:
把心唤醒
【审题指导】谁/什么“把(谁的)(怎样的)心唤醒”
【原题回放】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
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
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拓展训练】2009年高考语文四川卷(60分)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审题指导】《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这样解释“熟悉”的:
知道得很清楚。
以词为题的,可用“组词造句”(添枝加叶)法,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熟悉的风景……/留念回忆
○熟能生巧/
○熟悉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对熟悉的人和事容易轻信
○熟悉不等于了解/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
○陌生可以变为熟悉/熟悉可以变为陌生
○对熟悉的不想改变/有时需要我们放弃熟悉的东西
○熟视无睹/熟悉的往往被漠视/熟悉的容易被忽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熟悉与忽略/“我们熟悉明星的一切,却忽略了身边的人(亲情)”
○熟悉与消失/“熟悉的东西(传统文化、技艺等)正在离我们远去”、熟悉的面孔离我们而去——反思:
珍惜、保护与传承等。
运用逆向思维法:
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学生甚至可运用逆向思维,倒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熟悉形成的思维定势束缚人”“不要觉得一切都熟悉,要走出生活的惯性,以求新的发现”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
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原题回放】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
(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
(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
“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
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
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什么叫“诗意”/优美、美好/有格调有情调/浪漫/令人陶醉)/
1、诗思;
诗情。
2、诗的内容和意境。
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为什么要诗意地生活?
○如何诗意地生活?
【拓展训练】题目:
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
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
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
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原题回放】2008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带着感动出发”句意明确,且考生人人有话可说。
但审题中仍然“暗藏杀机”,“带着感动出发”是个偏正性的短语,“出发”是中心词,写作中需注意“出发”时“带着感动”,即“感动”在前,“出发”在后。
从内容上看,“感动”可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必须落实到“出发”上来,如果光有感动的内容,或简单地记叙一次让自己感动的事,而将“出发”抛在一边,那文章就有偏题的嫌疑了。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1、带着什么出发?
感动。
2、带着感动去干吗?
出发。
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
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是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创作观。
在时下,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是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其中所表现的“道”是需要及时传承的。
因此,考生不妨结合近期的这两件大事立意作文。
【遣词造句法】围绕核心词素进行遣词造句。
即以该词或标题中的核心语素为中心词,组合成短语或造出表意明确的语句,这短语和句子本身有可能构成这篇文章的命意判断。
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主要对象(核心词素)是“自然”“生活”,有两对象就存在主要关系,主要意向很明确,是倾向于赞同或认可的,即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自然、尊重自然、彰显自由个性或提倡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等。
具体操作时,需界定“自然”的内涵,可具体化为“自然界”,也可抽象为一种生活观,前者是在“自然”层面上的立意,后者是在“人生、精神”等方面的立意。
如:
在自然中生活,我们会发现内心深处无比向往的时光;
自然地生活,可营造一颗诗意善感的心;
自然地生活,让人诗意地栖居;
自然地生活,是人生的精神突围;
自然地生活,收获那一份淡定与从容。
(三)探究寓意法。
(比喻象征联想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
(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
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
如2007年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关键词“坎”可视之为喻体词,那么需对它进行具体化,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如家庭变故、升学受挫、心理失衡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抽象化,如诚信之坎、诱惑之坎、困境之坎等。
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原题回放】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审题指导】探究寓意法。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且具有比喻义、象征义,就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引申联想。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