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96573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文档格式.docx

箱梁腹板宽度最小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箱梁腹板宽度最小值一览表

条件

腹板宽度Bmin(cm)

腹板内无纵向或竖向后张预应力钢筋时

20

腹板内有纵向或竖向后张预应力钢筋之一时

30

腹板同时有纵向和竖向后张预应力钢筋时

38

4.1.6悬臂板厚度应视悬臂长度、桥上荷载及防撞护栏碰撞力验算结果而定。

根部厚度宜取0.30~0.55m,悬臂板端部厚度一般不应小于0.12m(对有特殊防撞要求的结构,悬臂板端部厚度适当增加,如使用PL2型防撞护栏时悬臂板端部厚度不应小于0.2m)。

当悬臂板长度较长时应适当加强悬臂板沿主梁方向钢筋的配置。

4.1.7主梁翼板和顶、底板厚度应根据梁距和箱宽计算确定。

同时应满足箱梁顶板厚度不小于0.2m,底板厚度不小于0.18m;

T梁顶板厚度不小于0.16m。

4.1.8中支点横梁和端横梁宽度由计算确定,但中支点横梁宽度不应小于2m,端横梁宽度不应小于1.1m,端横梁宽度还应考虑伸缩缝预留槽等构造要求。

4.1.9主梁腹板与顶、底板相接处应设1︰5加腋,箱形截面与支点横梁相接处应设渐变段加厚。

箱梁截面与跨间横梁相接处应设0.15m抹角。

4.1.10箱梁底板必须设置排水孔,腹板必须设置通风孔,直径均宜取D=0.1m左右。

配有体外预应力钢筋的箱梁应设置检查换索通道。

4.1.11连续梁桥必须设置端横梁及中支点横梁。

直线连续箱梁桥跨径小于30m的桥孔可不设跨间横梁;

跨径在30~40m之间的桥孔宜设一道跨间横梁;

跨径大于40m时宜设三道跨间横梁。

曲线连续箱梁桥应根据曲线半径、跨径大小确定跨间横梁个数。

连续T梁桥跨径大于25m

的桥孔应设三道跨间横梁。

斜桥视其交角适当增加跨间横梁。

4.1.12箱梁采用独柱支承时,其中支点横梁宜设计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4.1.13主梁桥面板横向预应力不得采用无粘结预应力钢筋。

4.1.14主梁的梁高宜取最大跨径的1/20~1/27,箱梁梁高不应小于1.2m,当连续梁中支点为独柱支承时,梁高一般由中支点横梁强度控制,设计时应适当加高。

4.1.15连续梁桥施加预应力应采用后张法。

预应力钢筋可采用规范规定的钢丝、钢铰线及标准强度为1860MPa的低松弛钢铰线。

如采用低松弛钢铰线应按行业标准符号在图纸中予以说明。

设计文件中应要求采用经过鉴定,并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锚具、联接器,预应力锚具、联接器、锚下钢筋及波纹管应按产品手册配套使用。

设计文件中应写明预应力钢筋张拉顺序、孔道灌浆要求和相应的结构施工顺序。

箱梁各腹板纵向预应力钢筋应分批交替张拉,先长筋后短筋;

采用双向预应力钢筋时,横梁和主梁预应力钢筋也应交替张拉,先横梁后主梁。

4.1.16桥面的纵横坡一般由支座垫块形成,设计时给出垫块中心高度,其值应控制四角高度不小于0.02m,当高度大于0.05m时应设钢筋网。

4.1.17全桥采用支座支承的连续梁不得全部使用滑板支座,并至少设置一个双向固定支座。

4.1.18预应力孔道灌浆宜采用真空灌浆工艺,灌浆标号不低于结构混凝土标号的80%。

体外预应力钢筋锚区应采用环氧浆灌注。

4.1.19体外预应力结构中的体外预应力钢筋设计应考虑后期可更换。

结构设计时应考虑体外预应力钢筋的可检查性。

4.1.20采用预制节段拼装的主梁应尽量考虑结构的标准化,以降低模板

费用。

4.2结构分析

4.2.1桥梁上部结构应对主梁、横梁、桥面板及整体结构进行各施工阶段计算,并按规范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4.2.2连续梁结构分析计算程序采用现行受控版“桥梁综合计算程序”。

桥梁横断面为多梁时可采用等代简支梁法计算横向分布系数(对于类似跨径及桥宽的情况也可利用已取得的计算结果,分析确定横向分布系数),取最不利单梁进行分析。

支点和跨中应分别取不同的分布系数,分布系数变化点为1/4~1/5计算跨径。

4.2.3异型桥及弯桥应辅以SAP、3DBSA、MIDAS或其它空间计算程序进行内力分析,用于修正“桥梁综合计算程序”所计算的配筋。

弯桥还应计算扭转、弯曲剪力叠加后,对主梁截面进行剪应力验算。

斜桥的斜度(支承边或支座连线与桥梁轴线法线之间的小于90°

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

时可用斜跨径按正桥计算,大于30°

时应按斜桥采用空间计算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斜桥计算跨径取斜长,计算横截面尺寸取垂直断面尺寸。

4.2.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应优先考虑采用A类构件,正截面上、下缘正应力在荷载组合Ⅰ条件下拉应力不宜超过0.5MPa,压应力不宜超过规范容许值的90%;

其余荷载组合条件下拉应力不宜超过规范容许值的65%,压应力不宜超过规范容许值的90%;

预加力阶段拉应力不宜超过规范容许值的65%,压应力不宜超过规范容许值的90%。

4.2.5预应力结构主梁、横梁均应进行支点、跨中、1/4截面的正截面、斜截面强度计算。

以满足规范要求。

4.2.6预应力结构主梁强度计算中受压区预应力钢筋不得人为去掉,应

在计算中作为受压预应力钢筋计算其对截面强度的影响。

强度计算中,结构主要受力截面处,预应力的抵抗效应值超出荷载总效应值不宜过大,同时按规范要求计算并控制混凝土达到抗压设计强度时,受压构件中预应力钢筋的应力。

4.2.7桥面板应进行内力计算以确定配筋,板的分布宽度可按规范计算。

箱梁跨中、1/4截面及支点截面按框架结构计算(跨中、1/4截面采用弹性支承,支点截面采用刚性支承)。

当板的内力按梁(板)结构计算时应考虑不等厚桥面板厚度变化的影响。

桥面板设计时,板厚、配筋应留有余量。

当箱梁外悬臂大于或等于3m时,截面配筋应考虑腹板及顶、底板弯矩的协调。

4.2.8当混凝土标号大于C60时,各种构造钢筋直径等级应提高一级。

4.2.9对采用大吨位预应力的混凝土结构,对锚固部位的端横梁和体外预应力的转向块,在缺乏可靠参考资料时应对其进行局部应力分析。

4.2.10独柱支承的宽连续梁桥应进行结构空间计算。

4.2.11对于设有盖梁的横梁,当盖梁刚度较弱时,计算横梁宜将盖梁同时考虑(计入盖梁及支座刚度对横梁的影响)。

4.2.12对于采用墩梁固结和T墩形式的连续梁桥,结构计算时应上下部结构整体计算。

4.2.13对带有刚臂的计算模型(例如框架四角和墩梁固结点)时,若计算程序不能自动形成刚臂单元,则应人工划分刚臂单元。

4.3构造要求

4.3.1纵向普通钢筋应根据计算确定,钢筋直径一般宜采用16~25,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2,应根据计算确定,其它构造钢筋直径宜采用12~16。

非预应力横梁钢筋直径宜采用22~28,跨间横梁钢筋直径宜采用22~25。

预应力孔道下必须设置定位钢筋,定位钢筋直径

和形式根据预应力钢筋规格确定并不小于φ8。

4.3.2主梁、横梁钢筋关系:

横梁钢筋设在外层,主梁钢筋设在内层;

主梁与横梁交叉处,不设主梁箍筋,横梁箍筋沿横梁全长布置。

4.3.3桥面板钢筋与主梁、横梁钢筋关系:

桥面板受力主筋置于主梁顶部纵向钢筋的顶面,箱梁底板底面横向钢筋置于主梁底部纵向钢筋的底面。

横梁范围内顶部和底部横梁主筋分别置于横梁最顶和最底面,主梁纵向钢筋(局部缓弯)置于横梁主筋内侧,同时横梁范围内桥面板或底板钢筋取消,但应配置翼板钢筋。

4.3.4在结构受拉边禁止设置内折角受力钢筋。

4.3.5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应线型平顺符合内力分布,且应尽量避免布置受压预应力钢筋。

4.3.6普通钢筋的设置应尽量避免与预应力钢筋位置相矛盾。

4.3.7箱梁顶板底横向钢筋、底板底横向钢筋和底板顶横向钢筋须伸至外腹板端部,并设90°

弯钩锚固。

4.3.8主梁腹板变宽段处箍筋135°

弯钩应改为直角焊接,以避免箍筋弯头与波纹管矛盾。

4.3.9主梁箍筋配置形式应充分考虑预应力波纹管净距要求,建议采用下图方式。

4.3.10承受扭矩很大的箱梁顶板横向钢筋不宜采用弯上弯下的配筋形式。

4.3.11有伸缩缝预留槽的端横梁配筋方式应满足以下要求:

横梁顶部主筋分为不同高度的两层钢筋配置,箍筋同样配置成不同高度,并且矮箍筋应与高箍筋重叠一定的距离。

注释

斜桥的斜度和斜角

1.斜度--指支承边(或支座连线)与桥梁轴线法线之间的小于90°

的夹角,以φ表示(图1),它表示的是桥梁的倾斜程度。

通常,一座单跨斜桥可能有左、右两个斜度。

当左右斜度相同时,称为规则斜桥;

否则称为异型斜桥。

斜度有正负之分,当支承边逆时针旋转至桥梁轴线的法线(右手法则)时,斜度为正,反之为负。

若弄错斜度的正负,则成为方向相反的桥梁,应给以特别的注意。

2.斜角--支承边与桥梁轴线的夹角(小于90°

),它与斜度互余,注意不应混淆斜度与斜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