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96360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相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的资料。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本单元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内容的能力,贯穿各部分的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思想意识和习惯。

4、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5、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阅读课文。

6、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提倡将好的片段背诵下来。

注重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7、将口语表达的训练与写作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能将自己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恰当的书面文字写出来。

注意语言的交际与写作的转换,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综合水平。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教学根据学生本阶段的认知心理的特点按照情景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

用情境导入与综合实践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三处名胜课文学习、语文园地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的教学的设计的各个环节紧密的围绕在单元主题周围,让语文的学习与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相结合。

以此调动学生对单元教材整体产生兴趣的感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领悟写法和认识事物增长见闻的能力,陶冶自身的情感,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组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阅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的经历,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课后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以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为内容的习作。

“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划分课时

1、《长城》 

2课时

2、《颐和园》 

2课时

3、《秦兵马俑 

》1课时

4、《语文园地五》 

4课时

总计:

9课时

17、长城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难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

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

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板书:

略]

    思考:

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

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

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长城》这篇课文,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十七课的课文。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和想画面,因为画面和文章有机结合才能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

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

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

(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2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

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

⑴明地点。

⑵看景色。

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

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

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

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

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

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