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93109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PT推荐.ppt

,对策二(3)课程设置,(5)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课程的学分应该不低于22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附表1: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科目分配表,问题三关于校本课程,课程意识淡薄,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认识不足;

校本课程开发时间不足,影响质量的保证;

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

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对于所开发的“学科拓展延伸的专题”需要进一步整理和完善;

部分校本课程的开设只停留在学生的竞赛或兴趣活动的层面上,与国家所要求的“课时、学分分配合理、课程实施有方案细则、有专任教师、有课程审议与评价等制度保障”有着差距。

对策1.“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

其突出特点是:

专业性强;

难度大;

各有特色。

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规范、合法则。

并要求课程开发者按照校本课程形成的法则和课程设计、试验、评价、管理的基本要求来进行。

目前,由于各校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因而各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具体内容与具体活动方式均须因生、因师、因财、因物、因时、因地而灵活确定,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

2.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校长肩负着不可缺少的领导和管理的重任,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学校的教科研要坚持基调放低、面对教学、实用实效的方针,不搞假、大、空的虚假科研。

通过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每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每位教师的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建议在建立组织机构、分析学校现状、制定开发方案、开展师资培训、加强校本课程试验、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务必当作分管教学校长的必修课来做。

3.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别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

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补充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根据国家校本课程开设的要求:

“既要有明确的课时,学分分配,而且学分分配要合理”,为此,要为学生编制一张合适的、个性化的校本课程表和学分分配表。

4.为了使后续的课程开发更上一层楼,建议学校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库,以供自我反思,也供大家学习、批评、点评。

建立校本课程管理中心,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审议、评估等日常工作和研究工作,把校本课程和国家、地方课程纳入同一个管理轨道,保证其和谐运转。

问题四:

学分认定工作难度大,一是学分认定评价主体多元,环环相扣,环节过多。

多元评价目标难以实现;

二是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模块学业水平考试,与教师的命题水平、命题意图息息相关;

三是学科特点的差异、班生规模也导致学分认定工作程序的差异,每科任课教师所任教的课时数、班级数、学生数不一样,工作量差距较大。

务求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在学分管理上,成立学分认定小组,负责制定学分管理方案,统一学分认定程序,审核各模块学分认定办法;

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

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监督检查学分管理员的工作(记录、登分、注册、归档);

组织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在学分认定的步骤上:

(1)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申请。

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由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向任课教师提出学分认定的申请;

对策四:

完善学分认定办法,

(2)任课教师提出认定意见。

任课教师根据学分认定考试或考核成绩、学生的修习时间和学习过程表现,提出认定意见,填写学生学分认定申报表并上报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学科组;

(3)学分认定委员会审定赋分。

学分认定委员会下设的学科组对任课教师提出的认定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复核,报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批,学分认定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确定审批结果,认定委员会主任签署认定意见;

(4)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补考或重考,通过后方可认定学分。

完善学分认定办法,对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不清楚,问题五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根据其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2.开放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全员性原则,对策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和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学习活动。

内容:

学生个体、自然和社会、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各方面,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活动保持相对独立而又有密切的联系。

对策: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究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教学目标,5.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1.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有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

2.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如一次环保活动的策划,以及科技项目设计,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和建设的设计等。

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部集体讨论相结合。

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教学方式,社会实践,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种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目标,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和调查,教学内容,以活动体验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方式,可适当开展对问题的研究。

教学方式,社区服务,教学目标,1.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强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内容,通用内容:

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特色内容:

(1)城市学校:

小区卫生、板报宣传

(2)农村学校:

支援农忙、扫盲辅导等自选内容:

根据自己特长,勇于创新。

服务方式,以体验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社区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协作开展课外活动、假期活动、专题活动以及特殊纪念日活动等集体社区服务,同时辅以个体进行的社区服务。

由于全员参加高考,学生虽然对部分领域的课程进行了自主选修,但与国家的要求还有差距,大部分学科均无法达到“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色的工作制度和试行走班制”的规定和要求。

由于课程教学资源不足,学校缺乏多科型教师,所以,无法满足选修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问题六关于选课走班制,对策六走班仅限非学术类课程且固定时间,体音美、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并统一时间,做到两个保证:

稳定的教学秩序,稳定的教学质量。

1.加强领导,强化行政手段要加强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应将课改作为第一要务。

为此,务必制定下达“关于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若干规定”的红头文件。

要明确指出校长是学校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规定在年终对领导班子成员考核时,主要考核校长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课改中,把实施课改规划、对教师的培训、校本教研及开发、评价改革实验、抓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目标设计定位和必要的经费支持等纳入考核的主要内容。

进而,相应地组织由督导牵头,基教科和教研室参与,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门测试有关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和办法,测试学生的合格与否,来评定学校。

2.针对教师对高中课程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不透,提出如下要求供参考:

(1)课时安排:

语、数、英4+1节/周;

理化2+1节/周;

其它学科2节/周。

(2)不得随意加深必修课的难度,要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教辅材料只做参考。

(3)要优先保证必修课程,加强选修课的指导。

(4)加强学生学业质量监控,做好水平测试工作,不要简单地把高考要求下移。

(5)调整好文、理科学生比例,慎重考虑分班方案。

(6)要注重网络信息,传媒信息,将各种科技活动的校内特色活动以及其他课程资源合理整合,丰富课程内容。

(7)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可利用家长、社区联系点等社会资源。

师资缺乏可利用我市职中师资或校际之间老师合理流动使用。

(9)记住三个数字:

毕业学分144;

文科:

必修116,选修30,选修6,小计152分;

理科:

必修116,选修36,选修6,小计158分。

问题七

(1)导学案的制定缺失“研”,1.教学成了被动的“填鸭式”、“填空式”。

2.“导学案”成了练习卷、习题集、测试卷,“学”演绎成为习题“循环”与“操练”。

3.内容雷同、加重负担,学生的学习沦为“操练式”。

问题七

(2)导学案的制定缺失“研”,1.教学目标的设计定位不准。

2.学案只停留在知识点的罗列上,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内容少,备教法学法、备学情的少,学生活动的环节设计较少,教学过程程式化,缺少个性化的东西。

而且,只注重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3.没有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作业布置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

4.没有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过于关注教学流程,不思考教学意图,不预设教学形成性结果。

1.“导学案”的制定应提纲挈领。

“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是为培养学生自学、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创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课堂效果。

2.教学目标设计力求具体,使之可操作、可检测。

对策,问题八初、高中教学不衔接,导致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