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和农村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docx
《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和农村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和农村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和农村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
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和农村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
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2/3以上,当前突出的三农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搞好农村的干群关系,而干群关系是否搞好对于国家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我国农村很多地区近年来普遍出现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追求其成因,农村基层领导者缺乏领导艺术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导火索,甚至也是本质原因的一部分。
大多数干群关系紧张的农村地区,基层干部(村级干部)还没有真正彻底转变封建的官民思想,没有真正建立人民公仆的意识;通常以暴力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缺乏与村民的固定交流和沟通,这些都是村官缺少领导艺术的表现。
农村基层领导者需不需要领导艺术,这是毋庸置疑的,紧张的现状已经告诉了我们正确的答案,但是领导艺术在农村产生也有自己的困难,大多数村级干部自身也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素质普遍较底,因而对于当前情况没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对于艺术的处理与农民、农村有关系的问题,对于领导艺术在基层领导中的重要性缺乏清楚的认识,对于目的的意识如此强烈以至于忽视了手段的合法性和被领导者(农民)的切真感受,导致本末倒置,造成干群之间的疏远,偏离了农村加快发展的道路。
下面我们通过阐释农村基层领导者缺乏领导艺术的根源,论述领导艺术在农村的重要性和产生的条件以及具体的体现和根本的要求,为农村的健康发展、为农村干群紧张关系的缓解提供一些帮助。
一、农村基层领导艺术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和高层政府的领导者需要在其领导活动中注重领导艺术,已经得到了我们的共同认可,然而对于农村村级干部在其领导活动中是否需要领导艺术,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同意者认为紧张的干群关系的现状已经告诉我们以往忽视农村领导艺术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所以在农村领导活动中急切要求领导艺术。
不同意者可能认为领导艺术应该是很高雅的,不可能为村级干部所理解,也不能以粗俗的农民为其实施对象。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对“领导艺术”概念的非正确理解上。
领导艺术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最优的方法、手段和程序并且要尽量减少达到目的过程中的副作用,因而,只要有领导活动的地方,有一定有目标,有目标就一定有追求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就有最优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就一定有领导艺术。
问题只是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有没有掌握和应用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对农村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当前农村的干群关系紧张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者没有注意到领导艺术的运用,采取粗暴的方式,“搜刮”农民,“抢劫”农民,而不是服务农民,造成了农民和村级领导之间本来应该交融的关系变得疏远,本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异变成了“羊-狼”关系。
本该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却变成了农民惧怕和憎恶的对象。
弱小的农民对村干部产生了本不该有的惧怕心理、敌对情绪,内心深处却对之有恨之入骨之情。
而村级干部也觉得农民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配合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刁钻。
干群相互之间的关系因而尖锐的对立起来。
而解决这种紧张局面,必须要在农村的领导活动中引入领导艺术,引入符合农民审美或体验要求的领导艺术。
第二、民主之风已经逐渐刮入农村和农民的脑中,与市场的亲密接触使农民对自身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农民的知识层面也在不断的上升,因而,对农民的领导必须真正使得农民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领导活动中去,投入到目标的实现中去,因而必须要有领导的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和强迫。
二、农村基层领导缺乏领导艺术的原因
(1)领导者个人素质不高
农村村级干部普遍存在学历不高、理论功底薄弱等问题,对于问题的分析缺乏长远的眼光,抓问题很难抓住主要的矛盾。
而对于领导艺术在领导活动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因而轻视或者不理解领导艺术,只注重上面交给的目标是否实现,而不管过程与方法,这样往往造成隐性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的积累必然会有一天由隐到显,酿成矛盾。
(2)封建官本思想的残余依然存在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官民思想残余依然存在与外界接触不多的农村,虽然民主、法制的声音已经进入乡村,但是农民潜意识里的“父母官”思想尚未消除。
村官始终意识到自己“官”的身份,农民意识到自己“民”的身份,无形中官民之间的距离被拉远了。
“领导”农民,而不是服务农民,当人民的主人,而不是公仆,如此,领导艺术如何能够在领导者的领导活动中产生?
(3)压力型的村级领导
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的关于农村发展的各项量化指标,最终都压在村级干部头上。
一个干部的政绩、荣辱与之挂钩,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
能够圆满完成上级的各项任务才能让上级满意,为此,村官不得不为了目的,为了指标而不择手段。
受到层层压力的村级干部,权力的张力不够,通常只是县乡相关政策和指标的传达者和执行者。
面对关系到“生存”的各项指标,如何还能考虑到领导艺术?
往往只能依靠暴力手段来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
例如征税,真正家庭困难交不起税的农民可能就会成为施暴的对象,指标的牺牲品。
三、农村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
艺术自身并没有雅俗之分,但是不同的境遇中的人的确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观,领导艺术也不例外,对于农民的领导艺术和对于工人的领导艺术、对于知识分子的领导艺术有一定的区别或者不同。
艺术应该是生活的写照,对农民实施的领导艺术就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所关心的问题,实施农民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领导艺术。
要让领导的对象---农民能够主动的、积极的投身于共同目标的实现。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领导艺术:
(1)树立正确的权威观,正确处理好权利和权威的辨证关系。
基层领导者必须具有一种使农民信赖和服从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领导权威。
领导威信的获得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得到困难,失去容易,而且极其脆弱和易损。
领导者的最大成就,是在他领导的群体中建立起一种权威性地位。
权威是权力和威信的组合,它包括两方面的因素,即权力性因素和非权力性因素。
村干部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就必须兼顾这两个因素,正确处理好权威与权力的辩证关系。
第一、要正视权力,正确运用权力。
权力是权威的重要支柱,没有权力就没有权威,但拥有权力而不能正确运用,权威也很难树立起来。
权威是相对而言的,它的对象是群众。
脱离了群众,不仅树立不起权威,反而会导致“权危”。
第二、加强干部自身整体素质的修养,树立非权力性权威。
村干部除了依靠权力树立权威外,还可以靠个人的品德、人格、学识、才能、作风等方面的影响力,树立起令人崇敬的非权力性权威。
对领导者树立权威来讲,非权力性权威有权力性权威不可比拟之处。
这主要表现在:
非权力性权威,是通过领导者的自身的优良素质感化周围的人,使群众从心理上认同,从感情上接受,进而影响群众的行为,并在群众心中形成一个“权威”的形象。
即使以后领导者的权力消失了,其“余威”也将长存。
事实证明:
非权力性权威,例如德高望重比权力更能够解决农村和农民实际问题。
农村干部能否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建立非权力性权威,首先是取决于自身的德行修炼。
自古以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无道者肯定不得民心、孤立无助。
在这里,道者,德也,是领导者树立权威的核心。
其次,要亲近群众,以情感人,因此,增强“人情味”便是领导者树立权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有人形象地说,威信主要是来自“两种距离”,即领导者应与群众在水平上拉开距离,在感情上缩短距离。
我看是有道理的。
在感情上缩短距离,说到底,是领导者要以关心、理解、信任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群众,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扎扎实实解决存在的问题,群众回报于他的,也一定是拥护、忠诚和爱戴;相反,如果领导者对待群众冷漠、傲慢,不可一世,那么,群众给予他的也绝不是尊敬,而是回避、疏远、对抗或抵制。
关心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尊重他们的人格、意见和职权。
这样,领导者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烦忧,大家就会主动出谋划策,与你患难与共。
(2)领导者的沟通艺术
沟通在基层领导活动中尤其显得重要,不少矛盾的产生都是由于干群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
农民群众由于其思想的固执和狭隘性,对于政策和工作的理解方面常常会出现误差,小农思想又使得农民的目光不够远大,常常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对于长远利益,对于政府政策的长远规划认识不够,理解不透,甚至因为危害了眼前的利益而产生不满和抵制的情绪。
而不少农村干部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味的以暴力手段来执行上级的政策,缺乏与农民交流、沟通,帮助农民理解政策和解除疑惑,从而造成了局面的紧张。
村级干部要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需要经常和群众沟通思想,了解群众所思所想。
不能脱离群众,“孤军奋战”,领导活动离不开被领导者,离不开群众。
但是与农民群众的沟通、交流要考虑到群众的接收能力和理解水平,考虑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现实。
因而在交流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讲得透彻。
更多的时候,要用详尽的事例或者打比方的方法来阐述问题,而不要把上级的理论拿来直接灌输给农民群众。
农民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对于纯理论的说教很难理解,甚至觉得乏味而产生抵触理论的情绪。
“说话要分对象”是沟通中的基本要求,这并不是说要见风使舵,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话,而是要针对对象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方法,或者理论或者举例或者两者兼之,把同一个问题阐述清楚。
对于农民群众,要采取他们能够更好理解的方法,通过列举事例,打比方,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条理清楚化。
第二、要缩短干群之间的距离,以亲和的、真诚的态度和农民交流。
交流应该是双方的,而不是一方居高临下的说教,一方毫无回应的接受,不应是一问一答式的被动“调查”,交流双方应该没有任何距离。
然而现实中,农民群众由于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对于“官”常常有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感。
作为与农民群众直接沟通的基层领导不能不理解这一点,因而在交流中要尽量减少群众的距离感,要让农民群众觉得像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一样,只有这样,农民群众才能放得开,也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而群众一旦认可了你,就会把你当亲人一样看待,把自己的心打开让你看。
如何缩减距离?
在思想沟通中,领导者要通过以心换心,用道理和情感打动对方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积极性。
首先,要满腔热情,赤诚相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领导者必须捧出一颗火热的心,与之赤诚相见,去打动对方。
其次,要双向交流,两心结合。
沟通须由双方共同完成,要注重双向交流,达到两心结合,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更不能我讲你听,居高临下。
要尽力启发群众讲心里想说的话,讲最关心的问题。
听取群众谈话时,要平静安详,专注耐心,不可左右环顾,心不在焉,给人以不尊重的感觉。
而轻易打断谈话,当场尖刻反驳,更为与群众沟通之大忌。
第三、要真正把群众所反应的问题及时落实。
这是沟通交流的目的,也是和群众长期持续交流的保证。
了解了群众所思所想,但是却不给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只会让群众满腔热情被扑灭,只会让群众觉得是在搞形象工程,只会增加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感。
长期以往,只会扑灭群众和干部交流的积极性,造成干群关系疏远。
沟通应该是长期的,惯常的,通过沟通,了解农民群众的心态,了解群众对政策的反映情况,并及时做好群众疑问的解释工作,解除群众顾虑,真正把群众的问题放在心上,才能取得群众的支持,才能更有利于领导活动的进展和目标的实现。
同时干部要创造条件,能够让群众能够及时反映自己的观点,要倾听群众的呼声,从群众的批评、责怪、甚至辱骂中查找自己工作的不足和缺点。
(3)要正确的定好自己的角色,摆正和群众的关系
村干部要认识到自己首先是村民的代言人,而不是上级命令的执行工具。
村民通过他们来与代表国家的高级干部进行交流。
在征税、计划生育过程中,既要教育村民按时缴纳税款,履行义务等,又要维护村民的利益,抵制税外收费。
村干部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言人的角色,作为群众代言人,要真正的代表农民群众,而不是代表自己,处处想到农民的合法利益,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在村民和国家之间做好纽带的工作,把上级的政策及时正确的传达下来,把下面群众的反应和意见及时上传上去。
要认识到自己是农民群众的服务员,是农民群众的仆人,而不是群众的主人。
要把工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
服务群众,而不是作威作福;给群众办事,而不是群众给你办事;为群众的利益着想,而不是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着想。
这就要求村干部不可拿群众赋予的权力来谋取私利,腐化堕落,要始终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可以处事不公,偏袒一方,尤其是自己的亲属和朋友。
尊重农民的合法权益应是服务型干部的最重要标志。
要服务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
要认识到自己是农村发展道路上的领导者。
在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要积极主动,不应该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不应温饱即安,而应该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农村致富的道路。
有些村干部以保全其职位为目的,抱着政治上不犯大错误,人际关系上不树死对头,万事看风向,跟着向前走的中庸态度,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有的循规蹈矩,不思进取,总是前怕狼后怕虎,在位多年本村面貌依旧,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殊不知这是对农民群众的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村干部应该以村民的经济利益为工作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变和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符合本村资源配置的经济项目,使集体经济壮大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长期以来忽视农村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后果,已经在农村问题上逐渐凸显出来了。
干群关系日趋紧张,三农问题日趋严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幸而这些都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也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
对于如何更好的处理和解决好农村问题,搞好干群关系,农村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应是一个切入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农民的素质在逐步的提高,农业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农村经济也逐渐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干群关系也越来越紧张,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注意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
而领导艺术的实现关键在人,因而提高农村领导者的素质,应该是把领导艺术引入农村管理的立足点。
四、农村领导艺术“二十法”
1、方圆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刚上任的领导者一方面,面临着全新的人际关系,统御基础非常薄弱;另一方面,新官上任“三把火”,往往谋求尽快取得成就。
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开局艺术是先圆后方,着眼于人际沟通,增进相互了解,慢慢改变前任领导遗留下来的各种消极关系,建立统御基础,逐步在领导活动中扩大职位权的使用,使软权力硬化,从圆而方。
2、温暖法。
我国有句成语,叫做“雪中送炭”,这就是说当人们迫切需要的时候,主动送给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就能给人以没齿不忘的印象。
3、开导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们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中,要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
通过引导,让群众心理产生顺势而进的欲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达到“喷薄欲出”的程度,那样领导者的开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4、外脑法。
根据需要设计简明清晰的调查表,向专家和有关人士咨询征求意见;召集有关人员开会,互相质疑、挑剔、争辩;也可以请某个行家谈看法,提建议或登门求教或邀其实地考察、分析、诊断,为领导决策提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意见。
5、调控法。
领导活动就是调控被领导者心理活动的过程。
军事指挥家以其沉着镇定的神志和果敢明智的指挥,赢得士兵们的信赖,起到鼓励士气,控制复杂多变的战局的目的;企业家善于向职工阐明企业兴衰与个人捆绑在一起的道理,以激发起职工的热情。
同样,当我们运用政策的、法律的、行政的、纪律的、精神和服务的手段将人们的心理调控到一种最佳的境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花蕾”也必将被催发出来。
6、评语法。
下评语是一种整体激励式的领导方法。
上级对下级工作的肯定,可以增强下级班子的荣誉感和进取心,也能够督促下级班子精诚团结,形成合力。
7、幽默法。
幽默可以创造亲切愉快的气氛,促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思想、感情的交流。
群众对领导,总会有一种畏惧心理,有一条心理的鸿沟,当群众见到领导干部时,总感到紧张、拘谨。
这时如果领导者说几句得体幽默、风趣的话,就会使紧张的气氛马上缓和下来,缩短了双方的距离,从而打开思想的闸门,向领导者倾诉自己的真情真话。
8、“拖延”法。
领导者由于学识经验以及周围环境的因素,对于一事物的认识难免失之偏颇,凭着一股热情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很可能造成决策失败。
如果懂得“拖延”艺术,将某件事“拖延”一下作冷处理。
然后,经过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就可能使决策获得成功。
9、演说法。
演说法是一个干部在演说中娴熟运用有声语言和感情语言的手段与方法。
演说中要做到“四个要三个不”:
要精心准备。
对不同的演说形式,照稿的或者脱稿的,即兴的或专题的都要做到胸中有谱;要缜密用语。
在正式场合下,领导者的一词一句,都代表着组织决策后的观点和意图,对群众行为有直接影响;要姿态得体。
演说者要既“说”又“演”,有的同志说中缄默无语,却使人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要善于应变。
对演说中出现嘻闹、喧哗等混乱场面时,要观察敏锐,反应迅速,或删除不合时宜的演说内容,迅速调整演说方法,或加重语气,尽快改变不利局面,同时要做到不讲无准备之话,不讲假、大、空之话,不讲不能自圆其说之话。
10、走动法。
走动法是对当前某些干部只听汇报,只重数据分析的弱点而提出的,按照这种方法,必须做到三点:
要信任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群众感到拥有自主权,成为家的主人;要直接接触群众,实现面对面的领导,领导人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11、“将将法”。
领导者能因人善用,使其发挥潜力。
许多同志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做起来却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有组织能力问题,有思想方法问题,对部属缺乏基本的信任,唯恐他们挑不起担子,不胸怀宽阔,担心能力强的部下“功高震主”。
这几种情况不利于“将将”,贻误工作,亟待改进和克服。
当然我这里说的“将将”并不是要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深入实际,恰恰相反,只有盘活了“一班人”,深入实际才能有充裕的时间。
12、育才法。
“育才法”的实质就是培植下属,相信群众作为提高绩效的关键。
主要是运用影响力,但不控制一切;协助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并不为下属提供所有的答案;参与解决问题,但不要求以自己为中心;运用权力,但并不掌握一切;负起责任,但不排斥别人。
13、回顾法。
端起碗来喝酒,拿起筷子吃肉,酒足饭饱后还要“骂娘”,社会上这种现象并不少。
对这种人,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回忆、对比、回顾、对照的方法,触动他们的灵魂,使他们从中想到改革开放给他带来真正的实惠。
14、暗渡法。
批评也有个方法的问题。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典故。
我们的批评也可以借用“暗渡陈仓”的方式,撇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锋,通过其它途径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暗示式、启发式、参照式、商讨式等等。
这些不具有批评之势,却能达到批评之的目的。
而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心照不宣,相互有了“暗渡”的境界。
15、共鸣法。
在《战国策》里,触龙巧说赵太后的艺术,用的就是共鸣的方法。
现在,要使党的每一次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就有责任到群众中去,做深入细致的艰苦工作,把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向人民群众讲清楚,说透彻,引起共鸣,形成共识,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16、“踢球法”。
球场上大兵压境,攻势正旺,别人送来一球,满指望你能起脚射门,再下一城,无奈对方防守严密,或自己脱不开身,你就不得不将球转路以求进攻奏效。
我们在工作中,何尝不是如此,人家把球送来了,而你在职权范围内根本无法处理。
这种“球”不踢开行吗?
因此,对那些非踢不可的“球”,要尽快踢出去,这样就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官僚主义者的踢皮球与这里的踢皮球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渎职后者是负责;前者应受到谴责,后者则应受到赞扬。
17、连接法。
一个干部,上有领导,下有群众,在传达贯彻、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指示中,不能当“传话筒”、“扬声器”,不能照搬照抄,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上级的命令指示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从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出发,以整体的胜利为胜利,当局部利益影响到整体利益时,要敢于牺牲局部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使干部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协调一致。
否则,就会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对党和国家的建设都是非常有害的。
18、抛引法。
“抛砖引玉”艺术应用于领导工作实践中,看似简单,但真正运用好也不那么容易。
“抛砖”要抛得富有成效,就要抛得通俗、简炼、明了,提纲挈领,使被调查、座谈对象通过你的抛,能立即进入思维,并通过思维及其表达使你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
19、治身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一个农村工作的同志要增强凝聚力,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使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就必须在下列“十个三”上下功夫。
在思想上树立“三爱”—爱党、爱国、爱民;在学习上需要“三诚”—诚心、诚恳、诚实;在观念上具有“三开”—开拓、开创、开明;在决策上保持“三清”—清醒、清楚、清晰;在为人上必须“三廉”—廉政、廉洁、廉明;在作风上做到”三干—实干、苦干、巧干;在方法上学会“三功”—细功、软功、硬功;在治理上坚持“三法”—学法、依法、执法;在服务上面向“三农”—农村、农业、农民。
20、真诚法。
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只有坚持“诚”的原则,对工作对象以诚相待,以心交心不瞒不骗,讲真话,办实事,才能打开受“教”者的心灵窗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离开了真诚,再多的方法,最好的办法,也将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