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1169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01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第三讲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讲

地球在宇宙中__太阳对地球的影响__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

(一)宇宙

1.天体

(1)概念:

宇宙中不同形态的物质,统称为天体。

(2)类型

2.天体系统

(1)形成:

邻近天体相互吸引,形成了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2)层次:

[方法技巧]

天体的判断方法

(二)太阳系

1.组成

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八颗行星分类

(1)类地行星: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

(2)巨行星:

E木星、F土星。

(3)远日行星:

G天王星、H海王星。

(三)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体积和质量而言,并不显眼。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分析地球上的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所示: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

(1)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波长范围

0.15~4.0μm之间

分区

A区

B区

C区

紫外区

可见光区

红外区

3.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

特征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层

①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

②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

③周期约为

①与地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

②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几率明显增加

耀斑

色球层

①激烈的能量爆发;

②以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

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的强烈电磁扰动——磁暴,影响无线电通信,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的宇航器安全

太阳风

日冕层

高速运动脱离太阳引力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轰击地球高层大气,在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形成极光

[温馨提示]

(1)耀斑和太阳风均与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磁暴和极光产生有关,但短波通信的中断和磁暴主要是受耀斑的影响,极光主要是受太阳风的影响。

(2)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半年的夜晚。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不连续面

名称

波速变化

界面①表示莫霍面

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明显增加

界面②表示古登堡面

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3.划分

(1)三个圈层:

图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2)软流层:

位于地幔的上部,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岩石圈:

由岩石组成,包括C层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温馨提示]

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范围:

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上部边界约在高空2_000~3_000km处。

(2)垂直分层:

①对流层

②平流层

③高层大气

2.水圈(M)

(1)组成:

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沼泽水等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

(2)分类:

地球上的水97%以上是海洋咸水,淡水占3%。

(3)意义:

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N)

(1)范围:

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2)特征:

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理圈层。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地球的普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什么?

 

2.如何分析航天发射基地、回收场地的区位条件?

 

3.太阳辐射受哪些因素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4.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5.地球内外圈层的结构及影响。

 

以考纲为纲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4·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

(1)~

(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

[解析] 第

(1)题,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降水较少、晴天较多、海拔较高的地区,选项所列四个地区中柴达木盆地最符合这些条件。

(2)题,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塔顶的锅炉加热,所以高温可能会误伤途经的飞鸟。

[答案] 

(1)A 

(2)C

[命题出发点] 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建设及产生的影响。

[命题落脚点] 考查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

[试题评价]

(1)“聚散两相依”:

本题组呈现的“聚”的特点,就在于聚焦太阳能的开发这一热点时代背景,在全球变暖、能源结构调整的客观和主观需求下,开发新能源、绿色能源,是一个大趋势。

“聚焦”热点,也是高考题的特色和要求。

“散”,体现在问题设置及对学生考查要求的发散性。

(1)题实质上考查的就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但是该问题没有直接问分布,而是转化为“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有一种“虚晃一枪”的感觉。

(2)题当学生脑子里着眼于“温度”“导航”“农业区位”等相关信息时,答案仅仅是希望你看清材料,从题干材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加热”“产生蒸汽”而选择“误伤途经飞鸟”。

(2)“虚实一念间”:

题目给的“电站远景”“反光板”等景观材料,客观讲对解题没有太大意义,去之也不影响答题,因此可谓之“虚”。

而题干文字材料虽然涉及一个新概念和陌生事物——“太阳能光热电站”,但是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对这种发电形式的理性认识,而只要求认真阅读文字材料,找到我们解决问题的信息,达到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目的,可谓之“实”。

考点

(一)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2018·赣中南五校联考)据腾讯新闻2017年1月26日消息,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

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

据此回答

(1)~

(2)题。

(1)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  )

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C.日温度两极化现象D.距日距离较远

(2)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 ②水资源充足 ③光照、温度适宜

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1)D 

(2)B 第

(1)题,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而数十亿年前潮湿的环境下可能有生命体进化,说明气温低、干燥,使其很难孕育生命,而这是火星距离太阳较远造成的,故D正确。

(2)题,可以借鉴地球生命现象存在的条件,与②③④三项关系最密切。

2.(2018·太原模拟)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回答

(1)~(3)题。

(1)“超级地球”应属于(  )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河外星系

(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  )

A.适中的质量与体积B.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

C.与恒星的距离适中D.适中的自转周期

(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②④

解析:

(1)C 

(2)A (3)A 第

(1)题,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从大到小是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据题可知:

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因此“超级地球”应属于银河系,C正确。

(2)题,“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这主要是其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第(3)题,液态水存在与温度有关,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使地球温度适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使地球上温度适中;地球的质量和体积与地球温度无关;宇宙环境的安全性与地球上的温度无关,A正确。

生命存在条件题目的分析思路

考点

(二) 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势因素

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交通条件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的选择

时间

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3.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1)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2)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3)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4)地质条件好。

(5)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我国的回收场地就选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

如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

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

知识迁移

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分析

信息获取

信息1:

位于0°~10°N之间,纬度低→自转线速度

,有利发射。

信息2:

沿海地区,靠近海洋,海运便利。

信息3:

等高线稀疏,数值小于200→地势低平。

信息4:

热带沿海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稀少,发射安全

根据上述信息,可知该地区处于赤道附近,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多变化,不稳定,发射窗口受限制大

[答案] 有利条件:

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

 不利因素:

天气多变。

1.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2)题。

(1)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  )

A.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B.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C.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D.人口稀少,发射后残骸不易危及人们安全

(2)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不利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开阔,不利于国防安全

B.深居内陆,交通不便

C.纬度较高,燃料和成本相对较高

D.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更新相对落后

解析:

(1)A 

(2)C 第

(1)题,海南文昌位于季风气候区,多阴雨天气,而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有利于航天发射。

(2)题,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比较则纬度较高,不具备这一优势。

2.(2018·天津河西一模)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西昌市位于川西高原(海拔1500~2500m),101°46′E~102°25′E、27°32′N~28°10′N,全年无雨日多达250天,全年日照时数多达2400小时,是我国著名的“航天城”。

分析西昌成为我国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

解析:

阅读材料,从发射条件来看纬度较低,初始速度较大;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利于航天器发射;再结合对当地的影响,地处川西高原,人口稀少,对居民影响小。

答案:

纬度较低,初始速度较大;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利于航天器发射;地处川西高原,人口稀少,对居民影响小。

考点(三)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学法:

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

(2015·山东高考)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

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

如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

完成

(1)~

(2)题。

(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B.62%

C.70%D.78%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号

(1)

(2)

题干解读

关键信息词:

“7月”“低谷”

指向信息词:

“日照百分率”、限定词“3月份”

知识迁移

①太阳辐射影响因素;

②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和季风气候特点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②相关计算方法

信息获取

文字信息

题干信息:

“图们江流域”“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正值雨季,阴雨天多,云量多,日照时数少

题干信息:

“3月份”→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接近昼夜平分→理论最大日照时数为372小时

图中信息

7月份相对于相邻月份,出现了低谷,日照时数较少

图中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值为230小时左右→进而计算日照百分率约为62%

[答案] 

(1)A 

(2)B

一、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描述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1.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如图所示:

(1)空间分布:

①不同纬度分布: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相同纬度分布:

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

(2)时间分布:

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太阳辐射。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

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如图所示:

说明:

描述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一般分析其冬、夏季的差异;从空间上一般描述其“从……向……递减(或递增)”“哪个地区多,哪个地区少”。

如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

时间上,大部分地区夏半年多于冬半年;空间上,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三、太阳辐射能的开发和利用角度分析

1.太阳辐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般来说,太阳辐射量越大,光照越充足,光合作用就越强,对农业生产越有利。

例如,新疆南部绿洲农业发展瓜果、棉花生产,充分利用的就是充足的光照和丰富的太阳能。

但是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并不意味着热量充足。

比如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

但是该地由于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温度较低,热量不足,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2.太阳能开发的优缺点

(1)优点:

能量巨大,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分布广泛,地球上处处都有;清洁能源,无污染、无公害。

(2)缺点:

能量密度太低、利用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大、辐射强度的波动也较大。

题点1 太阳辐射分布及影响因素

1.(2018·天津和平模拟)读天津市年平均等日照时数线分布图(单位/h),完成

(1)~

(2)题。

(1)影响天津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势高低

B.经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纬度位置

(2)甲地日照时数少的原因是(  )

A.地势低洼,气压低降水多

B.热岛效应强,蒸发较旺盛

C.建筑物密集,遮挡阳光多

D.大气污染重,阴雨天气多

解析:

(1)C 

(2)D 第

(1)题,由图示可知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与由沿海向内陆的位置变化一致,据此可判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2)题,甲地日照时数低于周边,而平均昼长基本相同,则由于天气状况影响所致,可能是位于城区,大气污染较严重,同时雨岛效应强而降水多,故日照时数少于周边地区。

2.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

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

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据表完成

(1)~

(2)题。

纬度/°N

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m2)

139.3

169.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m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1)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地形

C.大气环流D.洋流

(2)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解析:

(1)A 

(2)D 第

(1)题,观察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2)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有效总辐射在20°N附近最大。

这一纬度地区,一方面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另一方面多晴天,云层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题点2 太阳辐射能的开发利用

3.“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读图完成

(1)~

(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

(2)“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降低大气温度B.提高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增强地面辐射

解析:

(1)B 

(2)A 第

(1)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在水域多、热量丰富,并且电力资源紧张的区域,四个备选项中最合适的是太湖平原。

(2)题,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会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水面、地面和大气温度,故A正确,B、D错误。

电池板会阻挡到达水体中的太阳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慢浮游植物生长速度,故C错误。

考点(四)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如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

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解析:

选C 由图可知,上面一行各测站数据,太阳黑子数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变化周期大约为11年。

下面一行各测站数据,太阳黑子数与年平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变化周期大约为11年。

2.(2018·昆明一模)2013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文材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

A.黑子和耀斑      B.黑子和太阳风

C.耀斑和太阳风D.耀斑和日珥

(2)下列关于在太阳剧烈活动时期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  )

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 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

③关闭所有通信设施 ④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1)C 

(2)A 第

(1)题,图中太阳表面异常增亮的部分为耀斑,太阳表面催生并向火星挺进的气体为太阳风。

(2)题,太阳剧烈活动时,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故应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此外,为了减小影响,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所有大型发电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类型

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气候:

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

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扰动地球的磁场(磁暴):

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产生极光:

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摩擦→产生极光

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考点(五)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逆温现象的表现与形成过程

(1)表现: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2)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图所示: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如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

(1)~

(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号

(1)

(2)

题干解读

关键词“逆温特征”

关键词“时间上滞后”“上界峰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