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0401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温病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温病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温病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温病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重点.docx

《温病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病重点.docx

温病重点

第1章绪论

第一节温病学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旨在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既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又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

第二节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难经》,“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温病隶属于金刘河间,提出了变革外感热病的理论与治疗主张广义伤寒之中

元王安道,真正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清吴鞠通,评价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韩和——推衍张仲景旨意

宋庞安时——变通《伤寒论》治法初步变革

朱肱——反对墨守经方

创新论:

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金刘河间立新法:

寒凉为主表里双解重大转折

制新方:

表里双解剂

概念: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元王安道病机:

温病为里热外达脱却伤寒

治则:

清理热为主

明吴又可,第一部瘟疫学专著——《瘟疫论》

明确提出瘟疫与伤寒有“霄壤之隔”,其性质完全不同

在病因方面,推论出瘟疫是感受杂气所致,

在病机方面,杂气从口鼻而入,始客膜原,邪溃则有九

在治疗上,强调驱邪,创立疏利透达之法

清喻嘉言,《尚论篇》提出瘟疫三焦病变定位,以逐秽解毒为主的治疗原则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温病下不厌早<驱邪>,伤寒下不嫌迟<除湿>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专著升降散→僵蚕、蝉蜕、大黄、姜黄

柳宝,《温热逢源》春温专著

余霖,《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主治:

火热实证、气血两燔

开专论温病先河a.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

吴又可:

《瘟疫论》立杂气致病学说b.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创疏利透达之法c.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创立卫气营血学说d.确立了温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

《温热论》阐明温病病因病机e.论述了妇人温病诊治

指导温病辨证论治

薛生白:

《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

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吴鞠通:

《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规范四时温病证治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吴鞠通医案》补上焦如鉴之空

王孟英:

《温热经纬》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补中焦如衡之平

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补下焦如水之注

第2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1节瘟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a.温泄为一类外感病邪b.其性质属热c.不同的温邪多有特定的侵犯人体的

二、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称为温病,部分不具有传染性的

三、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病性由实致虚;阶段性:

前期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a.起病急传变快b.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c.易内陷生变d.易化燥伤阴

第2节瘟病的范围、命名与分类

一、瘟病的范围:

一年四季多种外感热病:

风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等

湿热痢、湿热黄疸、麻疹、水痘、百日咳、白喉等

二、温病的命名:

以发病季节为依据:

春温、冬温

以时令主气为依据:

风温、暑温、湿温

以发病季节、时令主气为依据:

秋燥

以临床特点为依据:

大头瘟、烂喉痧

以疾病流行情况为依据:

瘟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

三、温病的分类:

(一)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

类型

起病

传变

病程

发病部位

证候特点

治疗特点

温热类温病

(有热无湿)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

较急

较快

不长

多为肺卫,

亦可见阳明气分/心营

发热显著易伤津液

清热保津

湿热类温病

(有热有湿)

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

较缓

较慢

较长

脾胃,

亦可见少阳/膜原

初起大多湿邪偏重

化湿透热

(二)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概念

初起证型

治法

新感温病

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

病发于表的温病

肺卫表热证

如风温、秋燥、冬温

解表祛湿

伏邪温病

感受当令的病邪后未立即发病,病邪伏藏体内,过时而发,

病发于里的温病

里热证

如春温、伏暑

直清里热

四、与温病相关的概念

(一)温病与伤寒

病因

感邪途径及部位

病机

初起证候

初起治则

后期治则

伤寒

风寒病邪

自皮毛而入,

先犯足太阳膀胱经

初为寒束于表,

继则表寒化热传里,终易伤阳

表寒证

辛温解表

发散风寒

温补脾肾

风温

风热病邪

自口鼻而入,

先犯手太阴肺经

邪初犯肺卫,

继则致肺胃热盛,终易伤阴

表热证

辛凉解表

疏风清热

滋养肺胃

温病

温邪

自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中焦脾胃

(二)温病与温疫

概念

传染性

流行性

温病

是一切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温疫

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隶属于温病范畴

(三)温病与温毒:

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象偏重,(肿毒特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

包括多种温热疾病,如大头瘟、烂喉痧、痄腮。

第3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第1节病因

温邪致病的共同特征:

一、从外感受

二、性质温热

三、易伤津液

四、致病迅速

五、与时令相关

六、病位有别

常见温邪

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

首犯上焦肺卫;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

伤人急速,径犯阳明;暑性酷烈,耗气伤津;易入厥阴,闭窍动风;易兼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变易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燥热病邪

病变以肺为主;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显著,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易致肝肾阴伤

温毒病邪

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疠气

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致病力强;病情严重,病势凶险

暑湿病邪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逆传心包:

温邪侵犯肺卫后,不顺传于阳明气分,直接传入营分,内闭心包,表现在短暂的恶寒发热后,即出现神昏等神志异常的险恶症候。

第二节发病

一、发病因素:

a.人体正气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

二、感邪途径:

a.邪从皮毛而入b.邪从口鼻而入

三、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

发病

感邪即发,病发于表

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初起证候特征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脉浮数,苔薄白等肺卫表证

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晕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或兼卫分表证

病机传变

由表入里,由轻到重,逐渐传变

由里达外,或由里继而内陷

病势

病程较短;病情多较伏邪温病轻;

治疗及时恰当易愈

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易生变证;

若伏邪逐步透尽可愈

初起治则

以解表透邪为主

以清泄里热为主

代表病种

风温、秋燥

春温、伏暑

第4章温病的辩证

第1节卫气营血辨证

证型

病理

证候

辨证要点

备注

邪郁卫表

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气分证病变范围广泛,以阳明热盛最具代表

正邪剧争

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饮,弱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热阴伤

扰神窜络

身热夜盛,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身热夜盛,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耗血动血

瘀热交结

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第二节三焦辨证

证型

病理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备注

 

手太

阴肺

邪袭肺卫

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有湿热偏轻偏重区别

邪热壅肺

肺气郁闭

身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

身热,咳嗽,

苔黄

湿热阻肺

肺失清肃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薄白

手厥

阴心包

邪热内陷

机窍闭阻

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謇,舌绛

神昏,肢厥,

舌绛

湿热酿痰

蒙蔽包络

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红或绛

神志时清时昧,

舌苔垢腻

阳明

热炽

胃经热盛

热炽津伤

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壮热,汗多,渴饮,

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

热结

肠道热结

传导失职

日脯潮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灰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潮热,便秘,

苔焦燥,脉沉实有力

湿热积滞

搏结肠腑

身热,汗出不解,烦躁,胸闷痞满,腹痛不食,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苔黄腻或黄浊

湿热

中阻

湿热困阻

升降失职

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舌苔白腻等;或高热持续,不为汗衰,烦躁,脘腹痛满,恶心欲吐,舌红绛,苔黄腻

身热不扬,脘痞,呕恶,

苔腻

肾精

耗损

邪热久羁

耗损肾阴

低热不退,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虚风

内动

肾精虚损

肝失涵养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詹詹大动,手指蠕动或,舌干绛而萎,脉虚弱

手指蠕动或,

舌干绛而萎,脉虚

第5章温病常用的诊法

第一节温病的特色诊法

一、辨舌

(一)辨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燥、厚薄,其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

1.白苔2.黄苔3.灰苔4.黑苔

(二)辨舌质反映营分、血分的病变(三)辨舌态

1.红舌2.绛舌3.紫舌

二、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伤胃津,必耗肾液。

1.牙齿干燥

2.齿缝流血

三、辨斑疹6.斑疹的治疗原则与禁忌

斑多属阳明邪热迫于血分,治斑一般宜清胃泻热,凉血化斑

疹多属太阴风热内窜血络,治疹一般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其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邪热冰伏,发生变症

斑疹亦不可妄用升提和滋补,恐助长热势或致邪热内闭,出现吐血、

四、辨白2.成因晶主要由于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胶结难解,湿热郁蒸肌肤而成,每随发热汗出而透发;

枯为邪不胜正,津气俱竭而成

第二节辨常见症状

一、发热

1.发热恶寒

2.寒热往来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4.热脯潮热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

5.身热不扬为湿热病蕴阻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

7.夜热早凉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三、汗出异常

4.战汗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

六、神志异常

2.神志昏蒙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呈朦胧状态,神志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

3.神昏谵语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

七、痉厥

1.实风内动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表现为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2.虚风内动表现为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詹詹悸动等。

第6章瘟病的治疗

第3节瘟病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1.疏风清热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之证。

代表方:

银翘散、桑菊饮

2.透表清暑主治夏日暑湿蕴阻于内,寒邪郁闭肌表之证。

代表方:

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郁阻卫气分之证。

代表方:

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在肺卫。

代表方:

桑杏汤

二、清气法

1.轻清宣气主治邪热初入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之证。

代表方:

2.辛寒清气主治热炽阳明气分。

代表方:

白虎汤

3.清热泻火主治热在气分,郁而化火之证。

代表方:

黄芩汤、黄连解毒汤

三、和解法

1.清泄少阳主治邪热兼痰湿郁阻少阳胆经半表半里,枢机失利、胃失和降之证。

2.分消走泄主治痰热、湿浊阻遏三焦、气化失职之证。

代表方:

温胆汤加减

3.开达膜原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气分膜原之证。

代表方:

达原饮

五、通下法

2.导滞通便

3.增液通下

六、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泻热

2.凉血散血

七、开窍法

1.清心开窍

2.豁痰开窍

 

第8章温热类温病

第1节风温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常见证型:

1.邪袭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病机:

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

区别:

银翘散由于有荆芥、豆豉、薄荷等辛散透表药物,解表力强,用药剂量重

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用于风温邪袭肺卫偏邪在卫分以发热、微恶寒、头痛、无汗者为宜

桑菊饮所用药为辛凉之品,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解表力弱,用药剂量轻

吴鞠通称之为“辛凉轻剂”,用于风温邪袭肺卫偏邪在肺经以发热、咳嗽者为宜

2.

(1)邪热壅肺

【证候】身热,汗出,烦渴,咳喘,咳痰黏稠或黄稠不爽,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

邪在肺卫不解,顺传气分,致肺热渐炽出现本证

【方药】麻杏石甘汤

(2)肺热腑实

【证候】潮热便秘,痰延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机: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之肺肠同病之证

【方药】宣白承气汤

3.痰热结胸

【证候】身热面赤,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苔黄滑,脉洪滑。

病机:

邪热内传,痰热结于胸脘,气机失于通降之证

【方药】小陷胸加枳实汤

4.

(1)热炽阳明

【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口渴甚则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病机:

风温之邪内传,或上焦之邪传入中焦气分,无形邪热燔炽阳明之经所致

【方药】白虎汤

【临床应用】吴鞠通提出白虎汤“四禁”:

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5.

(1)热馅心包

【证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謇,舌色鲜泽而绛,脉细数。

病机:

多因气分、营血分邪热传入心包所致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

“三宝”:

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寒凉,长于清热解毒,主要用于高热昏迷之症

紫雪丹寒凉之性稍欠之,长于熄风止痉、泻热通便,多用于高热惊厥之

至宝丹寒凉之性更次之,长于芳香辟秽,多用于闭窍谵语之症

6.肺胃阴伤

【证候】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而渴,舌光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多见于风温病恢复期

【方药】沙参麦冬汤

第2节春温

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发生在春季,初起以气分或营分里热证候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急性热病。

治疗原则:

“清”——清泄里热为主

“透”——透邪外出

“养”——顾护阴液

常见证型:

1.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

热郁胆腑

【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

热郁胆腑,津液耗伤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热郁胸膈

【证候】身热不甚,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舌红,苔微黄,脉数

病机:

热郁胸膈,气机失宣

【方药】栀子豉汤

(2)病发于营:

热灼营分

【证候】身热夜盛,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咽燥口干而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病机:

营热炽盛,营阴耗伤,心神被扰

【方药】清营汤

2.气分热盛:

(1)热灼胸膈

【证候】身热不已,胸膈热灼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

热灼胸膈,气热灼津

【方药】凉膈散

(3)热结肠腑:

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证候】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病机:

热结肠腑,阴液已伤

【方药】增液承气汤

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证候】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或见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

病机:

热结肠腑,应下失气,气液两虚

【方药】新加黄龙汤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证候】身热,便秘,小便涓滴不畅,弱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脉数

病机:

阳明实热,小肠热盛

【方药】导赤承气汤

 

3.热炽营血:

(1)气营(血)两燔

【证候】

病机:

气分邪热未解,营血分热毒又盛

【方药】加减玉女煎或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2)热盛动血

【证候】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吐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病机:

血热瘀阻,耗血动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

6.热灼阴伤:

(1)阴虚火炽

【证候】身热不甚,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病机:

热炽肾阴,心火亢盛

【方药】黄连阿胶汤

(2)真阴亏损

【证候】身热不甚,日久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舌质干绛或枯萎,甚则紫晦,或神倦,耳聋,脉虚软或结代

病机:

邪热久羁,深入下焦,真阴亏损

【方药】加减复脉汤

(3)阴虚风动

【证候】

病机:

邪热久耗真阴,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方药】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7.邪留阴分

【证候】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

病机:

阴液亏损,邪伏阴分

【方药】青蒿鳖甲汤

第3节暑温

暑温是感受夏季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叶天士《幼科要略》提出“夏暑发自阳明”的病理特点及“暑必兼湿”的见解

吴鞠通《温病条辨》首次提出暑温的病名

叶天士引用张凤所说: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常见证型:

1.气分证治:

(1)暑入阳明

【证候】壮热汗多,口渴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

病机:

暑犯阳明,邪正剧争

【方药】白虎汤或白虎汤加人参汤

(2)暑伤津气

【证候】身热心烦,小便短赤,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病机:

暑热内盛,津气两伤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3)津气欲脱

【证候】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咳欲脱,脉散大

病机:

暑热已去,津气耗伤过甚而致欲脱

【方药】生脉散

“暑厥”:

暑热病邪直犯心包,起病即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

属于暑入心营<营血分证

“暑祭”:

暑温初起,暑热犯肺,损伤脉络而骤然咯血、血、咳嗽气促,状似痨祭

属于暑伤肺络<营血分证

“暑风”,又称“暑痫”:

暑热之邪最易内陷厥阴,引动肝风,而突发痉厥者。

属于

4.后期证治:

(1)暑伤心肾

【证候】心热烦躁,消渴不已,肢体麻痹,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病机:

暑温后期,心火亢盛,肾阴消灼,肝失所养

【方药】连梅汤

第4节秋燥

秋燥是感受秋季燥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病在肺卫并同时具有津液不足表现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常见证型:

1.邪在肺卫

【证候】

病机:

【方药】桑杏汤

2.邪在气分:

(1)燥干清窍

【证候】

病机:

【方药】翘荷汤

(2)燥热伤肺

【证候】

病机:

【方药】清燥救肺汤

第9章湿热类温病

第1节湿温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薛生白: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即指素体中阳偏旺者,邪入中焦易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表现为热重湿轻

素体中阳较弱者,邪入中焦易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表现为湿重热轻

辨证要点:

1.辨湿热轻重;2.辨邪在三焦不同部位;

3.辨卫气营血浅深层次;4.辨证候的虚实转化

湿温初起“三禁”:

禁辛温峻汗;禁苦寒攻下;禁滋腻养阴三种治法

常见证型:

1.邪遏卫气

【证候】身热不扬,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酸困,四肢倦怠,胸闷脘痞,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

卫气同病,内外合邪,湿重热轻

【方药】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区别:

藿朴夏苓汤用豆豉配藿香疏表透邪,用生薏苡仁、猪苓、泽泻淡渗利湿,

适用于湿邪较重,热象不显,表症较著者

三仁汤用竹叶、滑石、通草邪热利湿

适用于湿中蕴热者

2.邪阻膜原

【证候】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如积分,脉

病机:

湿温初起,邪阻膜原,湿浊偏盛

【方药】达原饮或雷氏宣透膜原法

3.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证候】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

大便溏泻,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

湿浊偏盛,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职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

6.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证候】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

苔黄滑腻,脉濡数

病机:

湿郁化热,湿热并重,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7.湿热蕴毒

【证候】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湿热交蒸,热势渐盛,蕴量成毒,充斥气分

【方药】甘露消毒丹

8.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证候】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或似清似昧,苔黄浊腻,脉濡滑数

病机:

湿热酿蒸成痰,痰浊蒙蔽心包络

【方药】

11.余湿留恋

【证候】身热已退,或有低热,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脉濡弱或缓

【方药】薛氏五叶芦根汤

第2节暑湿

2.暑湿阻滞中焦

【证候】

病机: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

3.暑湿弥漫三焦

【证候】

病机:

【方药】三石汤

第3节伏暑

初起即可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或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斑疹隐隐、舌赤等暑热内炽营分等里热见症。

部分患者在病变过程中很快出现尿闭、出血、斑疹、神昏、抽搐、撅脱等危重证候

少数患者经救治脱险后,可留有震颤、瘫痪等后遗症

初起治则:

初起表里同病——表里同治,即疏表清里,重点为清泄伏邪

第10章温毒类温病

第1节大头瘟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有较强的传染性。

一、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风热时毒

病机:

侵犯人体自口鼻而入,初起邪毒袭于肺卫;继之气分热毒蒸迫肺胃,表现为热结肠腑之证;后期呈现胃阴耗伤征象。

三、辩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