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197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25×2=50分)

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

A.反映了各国礼崩乐坏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国国君继承并未严格遵循周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加以调整,说明秦国未受周的宗法制约束,故更有利于社会的变革,因此C选项正确。

材料仅提到秦国,并未涉及其他国家,故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自襄公建国至孝公时经济文化落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才逐渐有所发展,因此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兄终弟及、以孙立者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符合王位世袭制原则,并未破坏贵族的世袭特权。

2.《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这说明李斯认识到

A.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必要性B.要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翻译信息可知:

李斯向秦始皇进言:

“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

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这说明李斯认识到思想统一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因此建议秦始皇焚书,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思想统一对维护政治统一的重要性,并未涉及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皇帝制度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内容,因此A、B、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3.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

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

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

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B.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

C.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

D.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监察官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位卑而权重,故B项正确;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是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古代监察官只能上位权力监督下位权力,不能反向监督,故C项错误;监察体制是皇帝与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故D项错误。

4.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有学者称:

“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儒家贵族政治,体现了宗法权威和温情主义。

儒家讲性善论,重视教化的作用,考察人要重视道德。

其主要做法就是推荐,因此儒家主张察举制,故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本身是法家传统的体现,但是科举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C选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体现的是极权国家权威和“法术势”。

因此科举制才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科举制的局限性并非材料体现的内容,因此D选项错误。

5.在雅典城邦时期人们认为,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

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

由此可知雅典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

B.直接民主制度排斥人文主义

C.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政治生活

D.民主实质上是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的文化传统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说明了文化传统已经深刻的影响了雅典的政治生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并非政教合一,直接民主制度也不排斥人文主义,选项A、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主实质上是少数人的暴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6.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

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

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C.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表明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项正确;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未体现,排除A;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罗马统治下的公民的法律,材料未体现,排除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

故选B。

7.自1707年起,英国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但国王仍可通过赏赐官职、年金等方式控制议会。

据统计,18世纪初,英国有120名议会下院议员从国王和政府那里得到职位、年金,以后多年此类议员有增无减。

这些议员对国王感恩戴德,惟命是从,被称为“宫廷党”。

上述史实反映出英国

A.王权衰落过程的曲折B.君主立宪制度形同虚设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D.立宪体制下王权的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王权开始受到制约,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至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立宪体制下王权逐渐衰落。

但是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权力仍然较大,可以影响甚至控制议会,说明王权衰落是一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据材料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权利受到约束,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发挥了作用,不能通过立宪初期国王权力仍然较大就得出君主立宪制度形同虚设;C选项错误,据上述分析可知,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是在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后;据材料可知1707年之后英国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因此相对之前,立宪体制下王权在削弱,因此D选项错误。

8.有学者称,“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

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

”这段话主要说明

A.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B.直接民主制难以实行

C.宪法缺乏对人权的保护D.精英政治避免了“大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18世纪美国‘人民’复杂多样化”、“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可知在美国实行直接民主困难重重,因此B选项正确;这段材料并非主要体现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的仍然存在,A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宪法内容,该选项与题意无关;材料中的观点主要强调直接民主难以实现,并未体现精英政治的优点,因此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理解题干结构虽然······但是······可知,作者在强调“但是······”的内容即“公民的人数、公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对选项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据统计,到1860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江南一带设立小学达90所;基督教传教士设于“五个通商口岸”的基督教新教小学就达50所,学生有1000余人。

这些学校的创办()

A.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以工业革命完成为背景

C.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D.结合了传统教育的内容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教会学校,这些学校得到了《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所有学校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故A项错误;这些学校的创办的背景是外国侵华,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这些学校结合了传统教育的内容,故D项错误。

10.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

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C.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答案】D

【解析】

1900年4月,梁启超否定义和团,但到了7、8月间,则开始肯定义和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00年5月八国联军开始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反帝斗争和民主意识无关,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一直是落后的,故B项错误;维新派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同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1900年4月”“7、8月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后,由此得出答案。

11.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

“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

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

”日记中的内容

A.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

B.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

C.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

D.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

【答案】B

【解析】

“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说明了蒋介石坚决抗战的决心,这是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上升的反映,故B项正确;卢沟桥事变爆发是在1937年7月7日,平津沦陷是在1937年7月30日,故A项错误;此时国共还没有合作,故CD项错误。

12.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

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

材料表明

A.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D.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在国共和谈破裂后,还能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延安,这表明美国在高度重视国共关系,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舆论对中共的态度;C选项错误,谈判破裂不能体现中共在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支持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并向其提供援助,因此并未改变对国民党的支持。

故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据材料信息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国共相关情况分析选项内容可得出答案。

13.《共同纲领》提出:

“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共同纲领》在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1954年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故要求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中国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D正确;1954年宪法并不是对《共同纲领》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故A错误;《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故B错误;《共同纲领》由政协会议通过,故C错误。

故选D。

14.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

“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

”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国际社会认可B.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

C.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材料“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反映了日内瓦会议的特点和意义,日内瓦会议讨论了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B正确;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错误;万隆会议并未讨论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C错误;1971年中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20世纪50年代,故D错误。

故选B。

15.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给外国(见下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格中只是列举了部分国家,并不代表没有亚非拉,故A项错误;熊猫外交体现了中国外交变化,并不是倒向西方,故B项错误;从熊猫外交说明中国由建国初期“一边倒”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边外交”的变化,故C项正确;日本于中国建交是1972年,美国与中国建交是1979年,故D项错误。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新时期的多边外交

16.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超国家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它“没有政治上的权力和效能”,“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

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

A.遭到重要国家的反对

B.面临主权让渡难题

C.缺少政治方面的约束

D.阻碍国家权力实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欧共体的权力是各成员国授予的,材料反映戴高乐认为欧共体不必拥有政治权力,实际上就是不愿赋予该组织的权力。

故答案为B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权让渡问题存在不同观点。

材料反映戴高乐并非反对欧洲一体化进程,而是对这一组织应该也有什么样的权力存在不同认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权力的约束问题,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

17.“近年来围绕美伊战争,世界上还发生了几个分裂:

联合国分裂为主战和反战两方,北约内部出现和平解决与军事打击之争的“裂痕”,欧盟也分化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反战派和以英.西为代表的主战派。

中国:

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日本:

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

阿拉伯世界:

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

”以上现象深刻地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结束

B.“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迫在眉睫

D.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建立世界和平十分重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表明各种力量充满了未定因素,都项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影响,纷纷对国际事务表态或参与其中,反映了多极化趋势。

故选择A项。

B项错误,材料中心并非强调美国的超级大国的地位;C项材料并未涉及;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的理解。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8.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

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中国、美国、苏联

B.英国、美国、苏联

C.中国、苏联、美国

D.美国、中国、苏联

【答案】D

【解析】

本体关键是弄清楚时代。

50年代中苏关系良好,两国与美国对立,所以甲代表的是美国。

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丙代表苏联,那么乙表示中国,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19.《耒耜经》记载: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A.是原始社会后期至商周时期的主要农具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增加了犁评,可以调节如土的深浅,当时主要是在江南地区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该农具是曲辕犁,它增加了犁评,可以调节如土的深浅,当时主要是在江南地区使用,因此D选项正确;曲辕犁是中国唐朝时发明的农具,因此A、C选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因此B选项错误;故选D选项。

【点睛】本题依据材料对此工具特征“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的描述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0.唐代有关物价的史料记载,粮价记载较多,手工业品价格记载较少;荒年的粮价记载较多,平年的粮价记载较少;米、粟和绢帛的价格记载较多,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价格很少见。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生活资料的余缺调剂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C.水旱灾害的连续发生

D.家家户户的自给自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有关米、粟和绢帛的价格记载较多,主要是因为米、粟和绢帛作为主要的生活资料,它们的多余和缺少的调剂分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是强调唐代物价的记载的信息,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水旱灾害的连续发生,而是体现唐代物价的记载的信息,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现唐代物价的记载的信息,没有涉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D。

21.历史学家黄仁字指出,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

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

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在此,作者最想表达的是()

A.明朝商业发展缺乏资本主义特征

B.明朝商人靠诚信经营获取利益

C.明朝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明显

D.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的商帮组织

【答案】A

【解析】

根据“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说明明朝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刊于商业资本的发展,商业发展缺乏资本主义特征,A正确;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结合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

22.从南宋到明代中叶,珠江三角洲一直是粮食出口区。

清代中叶,按耕地数和人口计算,即使只利用一半的耕地,该地粮食供应本应充足。

事实上,广东全省每年需从广西、湖南等地输入稻谷400万石左右,至少一半是供应珠江三角洲的。

清代中叶珠江三角洲缺粮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D.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手工工场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选C;材料与长途贩运无关,排除A;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与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无关,排除D。

23.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

这表明英国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航海条例》的大部分规定”“1854年……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中可以看出,《航海条例》是英国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在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颁布的,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取消《航海条例》说明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而成为英国经济的指导思想,这一过程体现了国家实力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放松了”;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海上霸主地位越来越巩固。

点睛:

从材料中提供的三个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个时间点英国的发展状况就可以得出答案。

24.下面图表反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美地图标“福克兰群岛”》的争议情况。

由此可知

1764年

法国在群岛东部建立居民点

1765年

英国在群岛西部建立居民点

1767年

西班牙购买群岛东法国居民点

1816年

阿根廷独立后接管群岛东部

1833年

英国将阿机延官员从东部驱逐

1982年

英国挫败阿根廷攻该群岛计划

2016年

英国不承认联合国判归阿根延

 

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融为一体

B.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流入西欧

C.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英国的殖民地,直到2016年仍然不承认归属阿根廷的问题,说明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D正确;A没有体现出综合信息;B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发展中国家不符合表格信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5.1840年3月,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

“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过唐吉诃德化了。

”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的政策损害了大英帝国尊严

B.英国通过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

C.中英之间的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D.工业革命使英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寻找原料产地与海外市场,故选D;A项是借口,排除;此时《南京条约》还未签订,排除B;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二、主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