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8938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案鲁教版必修3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思考

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主要从哪些区域要素进行说明?

答案 ①地理位置;②自然条件;③社会、经济条件。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

1.资料收集的方法

(1)直接收集法:

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间接收集法:

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质、书籍等收集资料。

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定性的方法:

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2)定量的方法:

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3)综合的方法:

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活动实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

1.收集资料:

收集上游贵州省、中游湖北省、下游上海市区域发展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2.整理分析: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水利工程师,要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应对哪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 

(1)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

(3)国防安全等方面。

材料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学校附近的乡村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到以下资料:

“房屋多由红砖砌成,坐向多朝向东南方;村民为增加经济收入,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甘蔗、番薯等农作物,但每年农作物的产量不稳定。

(1)该地理兴趣小组的家乡在哪里?

(2)影响该地区房屋坐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该地区每年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该区域环境特征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案 

(1)珠江三角洲。

(2)采光。

(3)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台风灾害多。

(4)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归纳提升

 分析区域差异的步骤和方法

步骤

所用主要方法

要求或意义

第一步:

收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直接收集法

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间接收集法

第二步:

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定性的方法

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

定量的方法

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三步:

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综合的方法

第四步:

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教材P24图1-4-1“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在长江流域的位置”,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收集资料,并根据教材P25活动1表中的有关数据(2001年),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区域

要素  

贵州

湖北

上海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与

自然资源状况

人均GDP(元)

人口密度(人/

平方千米)

(2)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①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GDP总量柱状图。

②绘制贵州省、湖北省、上海市三省市产业结构饼状图。

(3)通过分析和比较,你认为这三个省市分别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市

资源优势

主要问题

区域发展阶段

答案 

(1)如下表所示:

  区域

要素  

贵州

湖北

上海

区位条件

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部,内陆腹地,交通不便

长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

长江入海口,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

自然条件与

自然资源状况

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水能、煤炭、磷、铝土等资源丰富

地处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能、铁矿、铜矿等资源丰富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长江航运和海运便利

人均GDP(元)

2855.8

7803.0

37393.1

人口密度(人/

平方千米)

215.9

321.4

2068.8

(2)①绘制三省市的GDP总量柱状图

②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

(3)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三个省市分别所处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省

资源优势

水能资源丰富,煤炭、铝土、磷等矿产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丰富,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

水资源丰富,周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粮食、桑蚕等农产品产量大

 

主要

问题

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城市化水平低,人均收入低

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比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均收入较低

矿产、能源等资源缺乏

区域发

展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一中学生利用暑假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如下一段文字描述:

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

农民为减少荒歉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

作物以冬小麦最多,其他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

据此回答1~2题。

1.该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B.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

C.直接收集法、综合的方法

D.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2.该文描述的是哪一个平原的人文景观(  )

A.松辽平原B.黄淮海平原

C.河套平原D.江汉平原

答案 1.A 2.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生对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地理事象进行了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应为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根据种植的农作物可推知描述的农村景观应在华北平原,该地区冬季多吹偏北风,房子呈坐北朝南形式是为了采光、背风;华北平原位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都很大,农业生产不稳定。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3~4题。

3.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灌溉水源是影响两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4.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  )

①甲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米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3.A 4.B

解析 本题组通过区域比较的方法考查两区域的部分特征。

甲图为新疆的坎儿井景观,乙图为黄土高原的窑洞景观。

两区域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多为粉砂性土壤。

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谷子,窑洞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5.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口和人均GDP比重(2004年)。

地带

GDP(%)

人口比重(%)

人均GDP(元)

东部

60.4

42

18216

中部

26.4

35

9480

西部

13.2

23

7219

材料二 三个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0

52.3

31.2

16.5

1985

52.9

31.1

16.0

1990

53.8

29.8

16.4

1995

58.3

27.6

14.1

2000

58.8

27.4

13.8

比重增减

+6.5

-3.8

-2.7

(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________(大、小)一些。

材料二中说明我国各地带GDP所占比重只有________在逐年增加,而________和________则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______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答案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 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

(3)小 东部 中部 西部 经济发展

解析 我国最显著的地带性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速度代表了发展潜力,落后地区只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容易缩小的。

单纯用各地带的GDP来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用GDP与人均GDP来比较更符合实际。

综合表中指标及其数据不难发现,我国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及GDP的差异上,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则通过三个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来反映。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回答1~3题。

1.为对贵州、湖北、上海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  )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②以查阅资料为主 ③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 ④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三地的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时,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定性法 ②定量法 ③综合法

A.①B.①②

C.①③D.①②③

3.三地的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

①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②区域经济分析 ③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答案 1.D 2.D 3.D

解析 第1题,对贵州、湖北、上海的有关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同时既需要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也需要社会经济方面的。

第2题,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可采用定性法、定量法以及综合法。

第3题,①②③均属于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的内容。

下图为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

读图完成4~5题。

4.左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

①减缓城市涝灾 ②缓解城市缺水 ③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 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 ⑤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 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5.右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下渗

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径流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发

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腾

答案 4.A 5.A

解析 左图表示城市居民利用阳台等收集雨水。

右图是一个雨水的渗透设施,其作用是增加雨水向地下的渗透。

图a是“我国某省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图b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

A.土壤B.地形C.水源D.热量

7.下图中①点表示当前甲河流域农业产值比重。

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A.②B.③C.④D.⑤

答案 6.C 7.A

解析 第6题,该区降水较少,虽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热量较充足,但农业需要灌溉水源。

第7题,①点对应的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比重分别约为65%、5%、30%,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应适当减小种植业比重,增加畜牧业比重。

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回答8~9题。

8.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

B.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

C.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

9.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地区以旱地为主

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

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答案 8.D 9.D

解析 第8题,从水资源总量就可以推断出,甲代表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比北方大,南方地区降水量大,蒸发量也大;乙代表北方地区,人口总数比南方少,主要原因是南方经济发达;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耕地比重大。

第9题,甲地区(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煤炭、油气资源比南方丰富;南方地区能源供应不足,需要从北方运输大量煤炭;南水北调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10.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约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材料二 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图。

(1)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港口众多,两幅图标有数码的城市中,为东北石油和华北煤炭重要输出港的是________;为东北地区重要综合性内外贸易口岸的是______;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的是______。

(2)试比较“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在资源、运输、技术、协作、劳动力等工业布局条件(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方面

“长三角”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

相同点

运输

技术

协作

劳动力

不同点

矿产

资源

运输

(3)与“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工业在资源方面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

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建设的工程是______________。

(4)“长三角”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5)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目前两地联系的交通线有哪些?

答案 

(1)③ ① ⑤

(2)如下表所示:

比较方面

“长三角”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

相同点

运输

有大型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技术

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力量雄厚

协作

大型企业密集,门类多,协作条件好

劳动力

人口密集,科技力量强,劳动力数量充足、素质高

不同点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外区域调入

有丰富的煤、石油等能源资源和铁等矿产资源,资源条件好

运输

有长江“黄金水道”,内河运输条件好

河流水量较少,有结冰期,内河运输条件较差

(3)水资源缺乏 南水北调工程

(4)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能耗少的工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秦山核电站等。

(5)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北方沿海航线、上海至北京、天津的航空线等。

解析 第

(1)题,考查秦皇岛、大连、上海等的主要职能特点,属基础知识考查。

(2)题,比较两地在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异同,解答时注意组织答案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第(3)题,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实施的调水工程为南水北调工程。

第(4)题,可从能源调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寻找其他能源方面回答。

第(5)题,识记两地间主要的铁路、公路、沿海航线、航空线即可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