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8772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语文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语文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语文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语文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学案.docx

《语文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学案.docx

语文学案

第一单元

海燕(第一课时)

知识储备

1.《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呻吟(yín)蠢笨(chǔn)胆怯(qiè)  悬崖(yá)翡翠(fěi)

旋律(lǜ)  吼叫(hǒu)  蜿蜒(wān)  号叫(háo)

飞窜(chuàn) 火焰(yàn)  飞翔(xiáng)

问题探究

一、1.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2.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大海上电闪雷鸣,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二、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

文章从海燕的外形、行动、声音等方面描写海燕的形象:

黑色的闪电”描写海燕的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写声音:

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2.海鸟们惊慌、恐惧(具体词语有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等);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它们是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

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

作者这样写的士目的是为了揭露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风暴的丑态,与高傲、无畏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

2.海燕象征了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达标训练

1.B  2.B

3.

(1)“苍茫”说明大海辽阔无边,表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象征人民群众雄厚的革命力量。

(2)“飞窜”,四处逃窜,写出了海鸥的惶惶不可终日,与海燕的矫健勇猛形成对比。

4.

(1)比喻,写出了海燕飞翔速度很快而且很有力量,表现了海燕搏击风流的英勇。

(2)侧面描写了海燕“叫喊”的震慑敌胆的威力和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

5.略。

 

海燕(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一、1.环境变化的句子略。

这些环境象征着最黑暗的社会环境,象征沙皇反动势力对革命力量的摧残。

这些环境变化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

特别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

2.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与第一幅画面比较:

从“”叫喊到“”大笑号叫,更显其欢快、豪放;从“飞翔”到“飞舞”,显其全身心投入战斗,在斗争中得到快乐;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其敏捷、勇猛,富于战斗力。

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

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1.大海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

“闪电熄灭在大海的深渊里”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沙皇反动势力虽然嚣张,但最终必将藏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

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2.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

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

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拓展延伸

1.

 

活动背景

外 形

飞 翔

憩 息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

的春景,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

的小黑点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辽阔无垠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2.①因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在外形、飞翔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②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

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3.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

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

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

“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

“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融融泄泄”。

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

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4.相同点:

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

不同点:

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问题探究

一、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生长环境的不平凡、自身形态的不平凡、精神品质的不平凡。

二、1.黄土高原的特点是“望不到边际”、“黄绿错综”,“广阔而平坦”;

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用词准确,语言富有感情,如“扑”表现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翻”字富有动感,景象美好而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

这样写的目的是展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屹立的形象。

2.文章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3.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

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达标训练

1.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提示: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是文段第一层次的关键句,也是“雄壮”、“伟大”感觉产生的前提。

2.C 这样写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3.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

4.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5.①不一样。

课文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诗歌则表明了作家的革命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1.

(1)扑

(2)翻(3)涌

2.①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宽大的叶子片片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③力争上游;④倔强挺立

问题探究

1.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2.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

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白杨树不仅象征了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而且还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没有偏题,而是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作者写楠木一是以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作比较,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自己对共产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拓展延伸

1.从“找梅”到“赞梅”,或者说是从“寻梅”到“懂梅”。

2.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四字短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梅花盛开时的繁华、凋谢时的寂寞,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一般人对梅花的爱是短暂而肤浅的。

3.“长久”体现在从深春到晚秋(第五段中,联系上文,明显表示时间的词语);“佳美”体现在青枝交错、碧叶婆娑,不需要寻求和赞赏、不需要记取和安慰(第八段,联系下文)。

4.C。

选项跟其他相比显得比较突兀。

即使不看文章,也应该能把它从这些选项中挑选出来。

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便于理解文意。

5.B。

同样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整体感知,刚健美对于花来说是不合适的。

再用排除法来做,朴素美和清纯美、含蓄美基本是一致的,跟梅花相比,叶子时期的梅是默默无闻的,甘愿平凡而平淡,甘愿忍受寂寞。

 

石榴

知识储备

1.《女神》

3.奇崛(jué) 枯瘠(jí) 玛瑙(mǎonǎo) 琢成(zhuÓ) 犀利(xī)   劈刀(pī) 

皓齿(hào) 束缚(fù) 唾津(tuò) 潜溢(yì)

4.犀利: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劈刀:

刀背较厚的刀,用来劈竹子、木头等。

匀称:

均匀;比例和谐。

        束缚:

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柔媚:

柔和可爱。

             争妍斗艳:

竞相比美。

妍,美丽。

奇崛:

奇特突出。

             枯瘠:

枯瘦。

瘠,(身体)瘦弱。

盎然:

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忍笑。

不禁,不能自制   丰腴:

这里指丰盛饱满。

问题探究

1.石榴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最可爱”;课文是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来介绍石榴的。

2.

(1)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写出了石榴风度兼备、兼长去短的外形美;

(2)花:

“深红色”、“陆离”、“华贵”;花骨朵:

“逐渐翻红,整裂为四瓣”;“形态匀称,像玛瑙花瓶”、“对于阳光的直射毫不避易”,分别写出花朵的形态美、色泽美、个性美;(3)果实:

破口大笑、透明的皓齿。

3.作者说“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里,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石榴的花又因它的形态色彩美和精神美,因它那“奇迹”般的充满“妙幻”的发展变化美,成为石榴树“最可爱”的部位,要是没有它,夏天将显得黯然无光、索然无味,所以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充分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4.

(1)“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昂然的一种青铜器。

”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长的后期的形状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石榴的欣赏之情,具有职业特点。

(2)“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用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充满石榴的自豪和乐观与作者的欣赏之情。

(3)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用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充满石榴的自豪和乐观与作者的欣赏之情。

5.略。

拓展延伸

1.仙人掌外表丑陋却很倔强;其他花草外表美丽但很娇弱。

2.遗憾→厌恶→惊奇→赞叹。

3.

(1)因为仙人掌赖以生存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2)因为作者在仙人掌开花前曾经厌恶讥笑它丑陋的外表,而忽视了它内在的精神。

4.A        5.要点: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马说(第一课时)

知识储备

2.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 sù) 食(sì)马者 

才美不外见(xiàn  ) 其真无马邪(yé)

问题探究

1.

(1)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2)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

(3)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4)骈(一并)死于槽枥(马厩)之间 

(5)一食或(有时)尽(吃完)粟一石 (6)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是(这)马也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8)且欲与常马(普通马)等(等同)不可得 

(9)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11)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驱使千里马方法  )

(12)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13)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14)执策(马鞭)而临之       

(15)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2.

(1)因此,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

(3)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鞭打马,不按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3.

(1)痛惜之情      

(2)愤慨诘问       (3)讽刺嘲笑

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浅薄无知,他们不了解千里马的需求,不能使它充分发挥才能,最终使千里马沦为普通的马。

马说(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1.不知马;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B

3.以:

把,按照;之:

助词,的;它,指代马;其:

千里马;表示反诘语气,难道;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4.

(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3)拿着马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问题探究

1.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4)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2.本文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不能知人善任的现实。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这种手法称为“托物寓意”。

3.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应该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尊之以高爵,委之以重任,养之以厚禄。

”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展示他们的特长,为社会作贡献。

假如自己是千里马,应该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抓住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延伸

1. 

(1)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

 

(2)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2.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恰当地使用人才,还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那种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附【译文】:

您也听说过千里马的事吗?

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

它的蹄子僵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

被鞭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

  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响亮得就好像金石发出来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

问题探究

一、

1.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胜景,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赏花之情”、“惜花之憾”、“思花之感”;

二、1.统领全文,在内容上突出“我”的定点赏花,在结构上与结尾呼应,在阅读心理上设置悬念,抓住读者,引导读者进而探究我停住脚步的原因。

2.作者是从形、色、态三方面描写紫藤萝花的,抒发了“我”的赏花之情。

色:

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形: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态: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把每一朵盛开的花比喻成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不仅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紫藤萝花外形上的特征,而且传神表现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

(例子详见教参)

4.这句话表明了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已经与眼前的花景融成一气,达到物我两忘了境界,说明赏花可以怡情悦性。

达标训练

1.从不同角度描写紫藤萝瀑布的盛况,抒发了赏花之情。

2.花之形、花之色、花之态。

3.盛开着的紫藤萝瀑布。

4.瀑布具有流动、充满活力和生长的特点,它与生命的长河有类似的特点,这样写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旨。

“我”看着眼前的瀑布,心中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人生有了更新的认识。

5.略。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2.D

问题探究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通感)的手法,写出花香的淡而四处洋溢的特点,宜人的花香使我产生梦幻般的感觉,巧妙地引出下文的回忆。

2.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反衬眼前这片紫藤萝花的生逢其时,从中曲折地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轨迹,这样写为引出作者的深入思考作了铺垫。

3.花和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才是无限的、永恒的;面对生命长河的流淌,人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而应珍惜生命、拥抱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高奏讴歌生命、焕发生命的交响曲。

4.这几句话字字写花,又字字写人,寓意极其丰富。

表达了作者开朗达观、对生命无限赞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康情怀。

5.作者从遭受不幸却又花开得很盛的紫藤萝身上得到了生活的启发,把对人生的感悟化为现实的行动,赶紧乐观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去。

6.自由发表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如:

生命的波折不过是河畔的一片落叶,它终将随风而逝,留下的是生命长河的生生不息;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阳光也有风雨。

当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应该以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战胜不幸。

拓展延伸

1.淹没  翅  慢慢地  到

2.平庸——(惊喜)——(悲壮)——(钦佩)——(不同凡响)

3.用来衬托,让读者对小园有个总的了解,进而引出木槿花

4.第一次是因为它在秋天的荒园里开放,使刚遭遇死别的痛苦的“我”得到安慰;第二次是因为: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

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

5.木槿花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木槿朴实谦虚的高贵品质。

6.由花及人,说到一点感悟即可。

 

鸟专题

第一课时

一、绚丽的色彩、漂亮的形体、鸣声美、翱翔的姿势美、为人类作贡献等

二、

(一)(大雁)(燕子)(喜鹊)

(二)1、一石二鸟、惊弓之鸟、鸟语花香、笨鸟先飞、鸟尽弓藏

2、夫妻本是同林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

  深山出俊鸟;人来投主,鸟来投林;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三、见教参

达标训练:

一、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天云水遥。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二、如:

大雁:

“闻雁思乡”和“鸿雁传书”。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乌鸦:

伤感、悲愁;燕子:

美妙、惜春、时事变迁;喜鹊:

喜庆、愉悦;孤雁:

孤单、思乡、思亲、音信、新闻;鸳鸯:

永恒的恋情、白头偕老;鹤:

情谊、高傲、隐逸、神仙、长命;杜鹃(子规):

悲惨、凄恻、哀怨;同一种物象(鸟)会被诗人赋予雷同或相近的情感基调或作风

第二课时

(一)1.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一只白鸽寻找另一只白鸽安稳回家的情形,表现了鸽子的坚毅、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也寄托了作者希望人类能像鸽子一样过着安宁生活的理想。

2.大雷雨、麻雀——鸽子   坚毅、勇敢和友情

鸽子的安宁——自己的“孤零零”衬托、比喻、拟人

3.和平。

可以从暴风雨中的安宁、心态上的平静、家的温馨等方面理解。

补充故事:

诺亚方舟的古老神话是这样说的:

远古时代,主宰人类命运的上帝认为人间道德风气败坏,十分震怒,决定发一次大水把他们全部毁掉,但经过考查后被证明是唯一好人的诺亚夫妇可以保存下来。

为此,上帝派出使者,通知诺亚夫妇准备好一艘方的大木船,并在各种飞禽走兽中挑选一对,带到船上以躲避灾难。

这就人尽皆知的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

后来,吞灭一切的洪水逐渐平息,诺亚为了想知道洪水是否已经退尽,特地放出一只鸽子飞出船外打探。

鸽子衔着一根绿色的橄榄枝飞回方舟报喜,洪水已退,和平日子来临,世界生命开始了新的转机!

4.回答不求统一,言之有理即可,当然从和平的象征这个角度来分析更为顺理成章。

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涵:

屠格涅夫写风雨大作中的白鸽,寄托自己希望人类像鸽子一样过着安宁生活的理想,也寄托了自己对白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