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8577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

《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docx

生物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一、考点分布

近三年全国卷生物试题考查内容分析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考试大纲

近三年考情

分值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Ⅱ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

2020•全国卷Ⅰ(1、4)、2020•全国卷Ⅱ(1、3)、

2020•全国卷Ⅲ(5、30)、2019•全国卷Ⅰ

(2)、

2019•全国卷Ⅱ

(1)、2018•全国卷Ⅲ

(1)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Ⅱ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I

2018•全国卷Ⅰ(3)、2018•全国卷Ⅱ(1,4)、2018•全国卷Ⅲ(3)

1.2细胞的结构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I

2020•全国卷Ⅰ

(1)、2020•全国卷Ⅱ

(1)、

2019•全国卷Ⅱ

(1)、2019•全国卷Ⅲ

(1)、

2018•全国卷Ⅰ

(2)、2018•全国卷Ⅱ(5)

 

多种多样的细胞Ⅱ

细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Ⅱ

2020•全国卷Ⅰ(29)、2020•全国卷Ⅱ(3)、

2019•全国卷Ⅱ

(1)、2019•全国卷Ⅲ

(2)、

2018•全国卷Ⅰ

(1)、2018•全国卷Ⅱ

(1)、

2018•全国卷Ⅲ

(2)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Ⅱ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Ⅱ

2020•全国卷Ⅰ(29)、2020•全国卷Ⅱ(2、30)、

2019•全国卷Ⅱ

(1)、2019•全国卷Ⅲ

(1)、

2018•全国卷Ⅰ

(1)、2018•全国卷Ⅲ

(2)

1.3细胞的代谢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Ⅱ

2020•全国卷Ⅰ(4)、2020•全国卷Ⅱ(1、5)、

2019•全国卷Ⅱ(3)、2019•全国卷Ⅲ(29)

2018•全国卷Ⅰ(3)、2018•全国卷Ⅱ

(2)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020•全国卷Ⅲ(29)、2019•全国卷Ⅱ

(2)、

2018•全国卷Ⅰ

(1)、2018•全国卷Ⅲ(5、30)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020•全国卷Ⅰ(30)、2020•全国卷Ⅲ(29)、

2019•全国卷Ⅰ(3、29)、2019•全国卷Ⅱ(31)、

2018•全国卷Ⅰ(30)、2018•全国卷Ⅱ(30)、

2018•全国卷Ⅲ(29)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细胞呼吸Ⅱ

2020•全国卷Ⅲ(29)、2019•全国卷Ⅱ

(2)、

2019•全国卷Ⅲ(4)、2018•全国卷Ⅰ(30)、

2018•全国卷Ⅱ(4,30)、2018•全国卷Ⅲ(29)

1.4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I

细胞的无丝分裂I

细胞的有丝分裂Ⅱ

2018•全国卷Ⅰ(4)、2018•全国卷Ⅲ(4)

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细胞的分化Ⅱ

细胞的全能性Ⅱ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Ⅱ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Ⅱ

2019•全国Ⅰ

(1)、2018•全国卷Ⅱ(6)、

2018•全国卷Ⅲ

(2)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考试大纲

近三年考情

分值

2.1遗传的细胞基础

细胞的减数分裂Ⅱ

配子的形成过程Ⅱ

受精过程Ⅱ

2018•全国卷Ⅲ(4)

2.2遗传的分子基础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2020•全国卷Ⅱ

(1)、2018•全国卷Ⅱ(5)、

2018•全国卷Ⅲ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2020•全国卷Ⅲ

(1)、2018•全国卷Ⅰ

(2)

基因的概念Ⅱ

DNA分子的复制Ⅱ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2020•全国卷Ⅱ(29)、2020•全国卷Ⅲ(1,3)、

2019•全国卷Ⅰ

(2)、2018•全国卷Ⅰ

(2)、

2018•全国卷Ⅲ(30)

2.3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Ⅱ

伴性遗传Ⅱ

2020•全国卷Ⅰ(5)、2020•全国卷Ⅱ(32)、

2019•全国卷Ⅱ(5、32)、2019•全国卷Ⅲ(6,32)、

2018•全国卷Ⅰ(32)、2018•全国卷Ⅱ(32)、2018•全国卷Ⅲ(31)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2.4生物的变异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020•全国卷Ⅰ(32)、2018•全国卷Ⅰ(6)、

2018•全国卷Ⅱ(6)、2018•全国卷Ⅲ(30)

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I

2020•全国卷Ⅱ(4)、2020•全国卷Ⅲ(32)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Ⅱ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I

2.5人类遗传病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I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I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I

2020•全国卷Ⅰ(5)、2019•全国卷Ⅰ(5)、

2018•全国卷Ⅱ(32)

 

2.6生物的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2018•全国卷Ⅰ(29)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考试大纲

近三年考情

分值

3.1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020•全国卷Ⅲ

(2)、2019•全国卷Ⅱ(29)

其他植物激素I

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3.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020•全国卷Ⅲ(30)、2019•全国卷Ⅰ(30)、

2018•全国卷Ⅲ(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

人脑的高级功能I

动物激素的调节Ⅱ

2020•全国卷Ⅲ(31)、

2019•全国卷Ⅱ(4)、2019•全国卷Ⅲ(3,5)、

2018•全国卷Ⅰ(31)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020•全国卷Ⅲ(31)、2019•全国卷Ⅱ(4)、2019•全国卷Ⅲ(3,5)、2018•全国卷Ⅰ(31)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020•全国卷Ⅰ(3、31)、2020•全国卷Ⅱ(31)、2020•全国卷Ⅲ(30)、2019•全国卷Ⅰ(4、30)、2019•全国卷Ⅱ(30)、

2018•全国卷Ⅱ(3)、2018•全国卷Ⅱ(29)、2018•全国卷Ⅲ(3)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

2020•全国卷Ⅱ(1、2)、2020•全国卷Ⅲ(4)、2019•全国卷Ⅲ(30)

3.4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特征I

2020•全国卷Ⅰ(6)、2019•全国卷Ⅰ(6)、

2019•全国卷Ⅲ(31)、2018•全国卷Ⅰ(5)、

2018•全国卷Ⅲ(6)

 

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群落的结构特征I

2020•全国卷Ⅰ(6)、2020•全国卷Ⅱ(6)、

2019•全国卷Ⅰ(31)

 

群落的演替I

3.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I

2020•全国卷Ⅲ(6、31)、2019•全国卷Ⅰ(31)、2019•全国卷Ⅱ(6)、2018•全国卷Ⅰ(29)、2018•全国卷Ⅱ(31)、2018•全国卷Ⅲ(6、3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2020•全国卷Ⅱ[38

(1)]、2018•全国卷Ⅲ(32)

3.6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I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I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I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2018

2019

2020

I

II

III

I

II

III

I

II

III

微生物培养与应用

消毒和灭菌

微生物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培养与应用

酶的研究与应用

酶的研究与应用

Ø必考内容:

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Ø高频考点:

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结构、遗传的分子基础、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种群与群落、微生物培养与应用

Ø选修1可能与必修结合,也可能选修1内跨专题综合

可见,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始终遵循“核心考点连年考查,适当兼顾知识覆盖面”的原则。

二、试题分析

1.考查方向体现核心素养

考试说明中考核目标增加了一段关于考核要求的表述。

表明高考在能力要求上会更加注重素养考查及理论联系实际、会更加关注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高考生物命题中的核心素养,就是指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查考生,引领了生物高考新方向。

生命观念是指对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本身学习的同时,相应形成的观念认识,这里的生命观念,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学习生物学知识或对生命特征进行解释后形成的抽象的观点,也是能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问题现象的观念和思想方法。

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对于这方面的内容近年高考题已经有所涉及,在复习中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科学思维体现在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进行探讨、阐释或论证的过程,其中涉及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

作为高考题目,科学思维主要是以基于证据的阐释或论证的面孔出现,近几年的高考题已经对此进行了多次考查,而且势必会成为命题的重要方式。

据统计,2020年全国卷Ⅰ生物试题中4次出现解释原因类的设问,2020年全国卷Ⅰ生物试题中5次出现解释原因、原理、现象等类型的试题。

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30题(题略)题中设问的解释原因部分,考查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所提供的证据支持,来论证结论的正确或合理性。

这是在高考题的解题过程中,最能体现思维逻辑和论证严密性的展现形式,这也将继续成为高考题命题的特征,高考也将延续这种设问形式。

科学探究作为上一轮新课改的关键词,近20年来已经在高考命题中成为常客,是高考题中重要的考查形式。

它往往以热点课题为情境,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控制变量、方法步骤以及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形式体现出来。

科学探究注重形式上的逻辑严密性,因此注重在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过程中体现实验设计的原则、变量的控制及结果的合理性等。

社会责任是指根据所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后,对生命现象、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如生态环保意识、爱国情怀、造福社会、崇尚生命等观点,在高考题中一

somethi

ing

般不会着墨太多,可能会融合于某种形式的考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

如2020年全国卷Ⅲ第5题考查免疫调节知识、第6题考查新冠病毒相关知识正是体现高中生物教学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2.命题重点仍在主干知识

作为高考命题和备考的指导文件,生物考纲和考试说明历来重视双基。

不但如此,考纲所列考查内容的要求层次也基本维持稳定不变,体现了高考命题风格的成熟稳定与连惯性。

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剖析与运用,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知识的挖掘、对比、剖析、运用,是近些年命题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生物学知识主干主要包括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代谢的基本过程、遗传方式与过程等相关问题、进化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稳态与调节的过程与方法、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作为高考命题的“四大金刚”,代谢、调节、遗传、生态,是非选择题命题内容主干中的主干,其命题形式尽管多变,但是一般离不开其知识框架的主体。

例如,代谢一般不偏离诸如光合呼吸、酶的作用等,而且多以曲线或实验形式呈现;遗传部分多见遗传分析、杂交实验的设计与分析、遗传育种方法与过程等,调节部分则常见稳态的维持、反馈调节过程、神经激素调节方式与特点等,生态部分常以生态实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32题(题略)考查遗传分析,重点体现对分离定律、从性遗传、常染色体与伴X遗传的区分、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的判断等,考查点均在对主干知识的剖析与运用,考生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娴熟驾驭,才能顺利解题。

3.夺分热门仍是实验考查

实验的考查最能体现考纲要求的几个能力考查,无论是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还是综合运用能力均能在实验考查中得到体现。

实验设计与分析历来是体现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重点,也是学生失分的集中点。

实验考查的形式多变,既有传统的光合呼吸实验、遗传杂交实验、神经激素调节实验、也有近几年才出现的分子遗传实验、模拟生态实验等,既有书写实验过程、实验思路的,也有表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的,考生需要在变化的实验情境中剥离出有价值信息,运用实验设计方法,正确解题。

如2020年全国卷I第29题(题略)考查实验思路,所涉及的关键词包括实验分组、变量处理、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处理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则注重说明结果与结论的相关性等。

4.变化涉及选修一酶与实验

2020年全国卷Ⅱ、Ⅲ中37题均考查了酶的应用。

2020年考试说明知识范围要求的变化集中在生物技术与实践部分,表现为一变一增加:

“5-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改变为“5-3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增加部分内容为:

选修一中增加了:

“5-2酶的应用”,包括:

(1)酶活力测定的一般方法;

(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3)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

”另外,5-3中增加“(4)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考查点调整内容为增加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增加的内容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凝胶色谱分离蛋白质、电泳等内容。

笔者认为,生物技术实践方面的知识考查可能会有所扩展,除了考查原有的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等常规传统发酵以外,还可能会涉及更多的生物学实验技术以及相关扩展知识,关于这点变化,在教学和组织复习过程中应予以关注。

至于微生物实验技术、植物体内有效物质的提取等,还将一

somethi

ing

如既往地作为高考考查点,不会改变。

三、2020年全国Ⅲ卷生物试题解析

1.关于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及其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也可以从RNA流向蛋白质

B.细胞中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NA均可编码多肽

C.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与所有基因的碱基数之和不相等

D.染色体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可以转录出不同的RNA分子

【答案】B

【分析】真核生物的正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包括DNA转录成mRNA,mRNA进行翻译合成蛋白质,A正确;

B、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可以转录出mRNA、tRNA、rRNA等,mRNA可以编码多肽,而tRNA的功能是转运氨基酸,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组成物质,B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分子上还含有不具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DNA分子的碱基总数大于所有基因的碱基数之和,C正确;D、染色体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一条单链可以转录出不同的RNA分子,D正确。

故选B。

2.取燕麦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三组,第1组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Suc)溶液中(蔗糖能进入胚芽鞘细胞),第2组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中,第3组置于IAA+Suc溶液中,一定时间内测定胚芽鞘长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用KCl代替蔗糖进行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KCl可进入胚芽鞘细胞中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胚芽鞘伸长生长过程中,件随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C.本实验中Suc是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作用效果的

D.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1而提高

【答案】C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最低,仅加入IAA组比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升高,IAA+Suc组胚芽鞘伸长率明显高于仅加入IAA组,说明蔗糖对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有促进作用。

【详解】A、K+、Cl-是植物所需要的矿质离子,可被植物细胞主动吸收,进入细胞后能使细胞渗透压上升,A正确;B、水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物质,胚芽鞘伸长生长的过程伴随着细胞的吸水过程,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用KCl代替蔗糖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而KCl不能作为能源物质,因此不能说明蔗糖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的作用效果,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IAA+Suc组胚芽鞘伸长率明显高于IAA组,而KCl代替Suc也可达到相同结果,因此说明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l而提高,D正确。

故选C。

3.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I),含有I的反密码子在与mRNA中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ly表示甘氨酸)。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

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结合

C.tR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mRNA分子由单链组成

D.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

【答案】C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含有CCI反密码子

tRNA转运甘氨酸,而反密码子CCI能与mRNA上的三种密码子(GGU、GGC、GGA)互补配对,即I与U、C、A均能配对。

【详解】A、由图示分析可知,I与U、C、A均能配对,因此含I的反密码子可以识别多种不同的密码子,A正确;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结合,B正确;C、由图示可知,tRNA分子由单链RNA经过折叠后形成三叶草的叶形,C错误;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中碱基的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从图示三种密码子均编码甘氨酸也可以看出,D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答案】D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详解】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故选D。

5.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下列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新冠病毒感染者

B.教室经常开窗通风可以促进空气流动,降低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密度

C.通常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之一是发烧,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

D.每天适量饮酒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因为酒精可以使细胞内的病毒蛋白变性

【答案】D

【分析】病毒一般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具有严整的结构,营寄生生活,通过侵染宿主进行增殖,进入宿主细胞后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离开活细胞后不再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构成,RNA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因此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新冠病毒感染者,A正确;B、教室经常开窗通风有利于室内与室外的空气交换,病原微生物也能随空气流动到室外,B正确;C、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使体温升高,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7℃,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C正确;D、75%左右的酒精具有杀菌作用,饮酒的度数一般不能达到75%,且长期饮酒对人体会产生损害,免疫力下降,因此每天适量饮酒不能预防新冠肺炎,D错误。

故选D。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

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29.照表中内容,围绕真核细胞中ATP的合成来完成下表。

反应部位

(1)__________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线粒体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等

反应名称

(2)__________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

合成ATP的能量来源

化学能

(3)__________

化学能

终产物(除ATP外)

乙醇、CO2

(4)__________

(5)__________

【答案】

(1).细胞质基质

(2).无氧呼吸(3).光能(4).O2、NADPH(5).H2O、CO2

【分析】

1、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

第一阶段: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反应场所:

线粒体基质;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反应场所:

线粒体内膜;反应式: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3、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

比较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

基粒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

条件

色素、光、酶、水、ADP、Pi

多种酶、CO2、ATP、[H]

反应产物

[H]、O2、ATP

有机物、ADP、Pi、水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

2H2O

4[H]+O2

ATP的生成:

ADP+Pi

ATP

CO2的固定:

CO2+C5

2C3

C3的还原:

2C3

(CH2O)+C5+H2O

能量变化

光能→电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实质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水光解产生O2和[H]

同化CO2形成(CH2O)

联系

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以NADPH形式存在)和ATP;

②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合成ATP提供原料;

③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详解】

(1)由反应产物乙醇、CO2可知,该反应为无氧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