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8485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心得体会.docx

《论语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心得体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心得体会.docx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

导读:

本文论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借鉴。

  论语心得体会

(一)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

“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

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

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

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

“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即:

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

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着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

“然,非与”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

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

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

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

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论语心得体会

(二)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

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

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

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

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

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

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

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

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

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

因此,孔子责怪说:

“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

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

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

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

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

读后受益无穷。

  论语心得体会(三)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

"学"者,学为人也,。

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

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

"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

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

《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

(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

在什么情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

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

"…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

"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

习,实践。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

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

他说:

"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

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学何为习也!

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

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

"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

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

凡人们会告诉你:

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

所以圣人是孤独的。

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

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

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

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

我不生气!

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

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心得体会(四)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

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

孔子说:

“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

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

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

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

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

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

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

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

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

心里很是愧疚。

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

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

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

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心得体会(五)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

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

处世:

“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交友:

“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

  对待事业:

“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