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8211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数\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

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

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

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

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

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

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

原来使这样啊!

”于是一通都通。

“试一试”自然没问题。

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

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

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

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在思品、教育方面,我尽心尽力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尽量完善自身缺点,做一名人人喜欢而又敬业、优秀的好老师,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善待和爱戴。

爱护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天职,从点滴做起,从爱戴每一位学生做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不断教育他们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尽量将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不断让自己引领他们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一条阳光之路来。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

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

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

”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

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

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

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师:

上课前老师统计了咱们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下面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可商量解决。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工作总结一】

本学年,我担任二年级数学、社会与品德学科的教学。

学生刚刚由一年级升入二年级,在学习习惯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在刚开学两个多月的教学中,我发现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特别差,有个别学生不能及时上交作业,家庭作业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完成。

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

现就本学情工作做如下总结: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

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

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

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

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

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

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

”,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

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

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

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

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

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

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

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

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

110块呢?

”的问题情境。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

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

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

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

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如:

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

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连乘、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其次,我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上好每节课,并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

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所以考生在作答时,要尽量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回答要切合题意答出关键词。

在回答不自相矛盾的情况下考生可以多分点,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答得全面些,不然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或只回答一个方面,答得再完整也只有一个得分点。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

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

110块呢?

”的问题情境。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

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

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

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

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如:

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

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

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优秀课文朗读。

通过学生自主收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

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

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上课伊始,出示例7中的图表,并根据要求列出算式40÷60。

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

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

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位的。

知道学生遇到了困难,我故意问:

“怎么都不算了,有结果了吗?

”“没有,除不完。

”“怎么可能呢?

为什么除不完?

”“老师,真的除不完,你看,总是余40,根本就除不完。

”看来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了。

“想知道为什么吗?

打开书,看看你能从书上找到答案吗?

”话音刚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经打开了课本读了起来。

一分钟过后,学生们都发现了问题,知道了这是循环小数。

但对于循环小数的知识,书上只是提到了定义,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而学生想知道的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问了:

“老师,循环小数书上没有说怎么写,该怎样写横式呢?

竖式要除到什么时候?

”提的好,看来好奇心已经很浓了。

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101页的“你知道吗”,从中获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学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后,我顺势引导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

如:

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保留三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等。

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再加上浓厚的兴趣,学生很快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并用30分钟的时间,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课的任务。

且在练习中也很少发现错误,让我高兴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

反思前几节课的教学,似乎除了灌输乘除法的法则外就是大量的练习,但效果并不是多好,补充习题中的错误层出不穷。

想来,计算课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练习只能徒增学生的厌倦感,如果只是纯粹的计算,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所以,在今后的计算课中,首先要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主动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