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8077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诟病          百叶窗         积毁消骨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B.岑寂          水蒸气         通宵达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诛连          返修率         蜚然成章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D.烦燥          掉书袋         负曲衔冤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症候(zhènɡ)     确凿(záo) 一叶扁舟(piān)      水涨船高(zhànɡ)

B.下载(zài)     骸(hái)骨     宁缺毋滥(wù)   亢(kàng)旱三年

C.款识(shí)    阏氏(yānzhī)  亲密无间(jiàn)斧钺汤镬(huò)

D.因为(wèi)  滂(pāng)沱      一针见血(xiě)  处心积虑(chǔ)

3.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摈弃强求(qiǎng)  节骨眼 涣然冰释

B.包扎(zā)  精萃   笑咪咪    味同嚼蜡 

C.商榷勾当(gōu)金刚钻 变换莫测 

D.枷锁憎恶(zēng)   一滩血 瞋目结舌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最近宣布行政院改组计划,以吴敦义代替刘兆玄任行政院长,以期挽回了因“8﹒8”台风灾难而一路下滑的支持率。

B.2010年7月16日,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发生了骚乱,据警方统计,骚乱人群烧毁民房、商铺908家,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欧元以上。

C.现在全社会关注通货膨胀,民众担心物价持续上涨,国家发改委多次表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游资炒作。

D.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____________,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_____________,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____________,所以又称之为“中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③④⑤②①   B.④①②③⑤  C.③⑤①②④   D.④⑤③②①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学校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减少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B.为了缓解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增加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规定。

C.湖北省中山医院33岁的护士肖芳连续三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使一位呼吸骤停、心脏停搏的大妈“起死回生”,被网友用手机视频在网上传播后,感动了全国众多的网民。

D.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跨越。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龙在我国古代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是九五之尊的象征,         ,  

       ,         ,         ,         ,         ,以增加人民对于龙的敬畏之忱。

①虽然龙舟竞渡的风俗习惯长江之南凡有河流处即通行

②服装艺术上随便用龙是受禁止的

③且逢年过节舞龙灯的习俗具有全国性

④每逢天旱,封建统治者就去庙中祈雨,把应付责任推到龙王身上

⑤是广大人民娱乐节目之一

⑥但另一方面,南方各地任何县城必有龙王庙

A.①③⑥④②⑤      B.②①⑤③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    D.⑥④①③⑤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山那边的景致

茨园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

”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

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

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

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

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

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

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令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土为什么要抛家剐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

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来成行。

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

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

有沟有坡。

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

”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

”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嘌着他看。

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

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

”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

“是吧。

”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

恐怕是水吧?

”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

“是吧。

”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

“大爷,山那边好么?

”“好。

”老人说。

“怎么个好法?

”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

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

“就这么个好法。

”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

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

“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

”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

”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

”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

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我”尽管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闻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

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9.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园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0.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赏析。

(6分)

11.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癖好

(美国)弗雷德里克·布朗

“我听到谣传,”桑斯特罗姆说道,“大意是说,你——”他转头看看四周,要绝对弄清,确实就只他和药剂师单独在这间小药房里。

药剂师是个侏儒般的小个子男人,皱纹满面,可能在五十到一百岁间的任何一个年龄。

就只他们在这里,但桑斯特罗姆照样压低了声音。

“——大意是说,你有一种人全然识不破的毒药。

药剂师点点头。

他转过柜台,锁上前面的店门,而后朝柜台后面的一个门道走去。

“我要歇会儿喝点咖啡,”他说,“请跟我一起来喝一杯。

桑斯特罗姆跟着他转过柜台,穿过门道,进了一间四周从顶到底放满瓶架的后室。

药剂师插上电咖啡壶的插头,找了两只杯子放在一张桌上,桌两边各放了一张椅子。

他示意桑斯特罗姆在一张椅子上坐下,自己坐了另一张。

“告诉我吧,”他说,“你想毒死谁,又是为什么?

“这个要紧吗?

”桑斯特罗姆问。

“那还不成吗,我付钱——”

药剂师举起一只手打断了他。

“是的,那很要紧。

得让我相信,你值得我给你那东西。

要不然——”他耸了耸肩。

“好吧,”桑斯特罗姆说。

“那人嘛,是我的妻子。

原因嘛——”他长篇大论地说起来。

他话没讲完,咖啡煮好了。

药剂师稍稍打断他一会,为他俩倒了咖啡。

最后,桑斯特罗姆结束了他的讲述。

小个子药剂师点点头。

“不错,我偶尔配一种人识不破的毒药。

我干这个免费;只要我认为事情值得,我不收钱。

我帮助过许多杀人犯。

“太好了,”桑斯特罗姆说。

“那就请你给我那东西吧。

药剂师朝他微笑。

“我已给过你了。

在做好咖啡时,我已认定你值得给。

我说过,它免费。

但解毒药可有价。

桑斯特罗姆脸色变白了。

但他事先预料到——不是这个,而是被出卖的可能,或某种形式的勒索。

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枪。

药剂师咯咯笑起来。

“你不敢用那个。

你能在那几千个瓶子当中——”他朝那些架子挥挥手,“找到那解毒药吗?

还是你愿意找到一种作用更快、毒性更大的毒药?

或者,如果你认为我在骗你,你其实并没真的中毒,那你就来吧,开枪吧。

三小时以内,毒药开始起性,你就会知道答案。

“解毒药什么价?

”桑斯特罗姆咆哮着说。

“十分公道,一千块。

毕竟,人必须生活;即使他的癖好是阻止谋杀,也没理由说不该拿这赚钱呀。

是吧?

桑斯特罗姆咆哮着,放下了手枪,但放在伸手够得着的地方,掏出钱包来。

或许,他服过解毒药后,仍然要使用那手枪。

他把一百元的票子数了一千元,把它们放在桌上。

药剂师没有立即伸手去拿它们。

他说:

“还有一件事——为了你妻子的安全和我的安全。

你得写一份有关你的意图——你原先的意图的自白书。

我相信你原先的意图是谋杀你的妻子。

而后你要等我出去,把它寄给我一个朋友,告知他谋杀的详情。

他要把它留作证据,以防你什么时候还是决定要杀死你的妻子。

或者杀死我,为了那事。

“当那寄出后,回这儿来给你解毒药,我就安全了。

我给你拿纸和笔。

哟,还有件事——虽然我并不绝对一定要那么办。

请你帮助散布我有一种人识不破的毒药的消息,好吗?

任何人决不会知道的,桑斯特罗姆先生。

要是你有什么敌人的话,你挽救的性命,可能正是你自己的性命哩。

                                                  (载1990年1期韩长清译)

1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药剂师直言不讳,自己确实有一种别人识不破的毒药,而且免费帮助许多人杀过人。

B、药剂师的癖好是阻止谋杀还是帮助谋杀不好断定,但他认为有理由赚这钱是可以断定的。

C、药剂师认为桑斯特罗姆值得自己免费给他毒药,结果证明也确实值得。

D、药剂师从开始煮咖啡下药到最后让桑斯特罗姆写下意图自白书,都处理得周密严谨,充分表明他是一个攻于心计的人。

13.在药店里,桑斯特罗姆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第一段中描写的药剂师具有怎样的外部形象特征,并说说这样写对塑造药剂师整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小说情节和现实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你挽救的性命,可能正是你自己的性命”这句话的理解。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

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

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

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

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

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

长卿驰谕之曰:

“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

”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

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

“上等也。

”“家几人?

”曰:

“惟此弟尔。

”曰:

“然则汝杀弟也。

”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

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

“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

”议者谓楚水多风波,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

“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

”事下都水。

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

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

“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

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

逾年,知庆州。

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长卿凿百井,皆及泉。

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

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

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

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

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

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

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

听凭。

B.推首恶一人诛之         推:

审问。

C.自淮趣高邮             趣:

通向。

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   征:

赋税。

1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3分)   .

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岁漕米至八百万            ④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⑥定州当得因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

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

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

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

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C.孙长卿敢于直言。

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

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

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

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官,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魏观,蒲圻人。

元季隐居蒲山。

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

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

入为起居注。

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

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

未几,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

三年,转太常卿,考订诸祀典。

称旨,改侍读学士,寻迁祭酒。

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五年,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

前守陈宁苛刻,人呼“陈烙铁”。

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

建黉舍。

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颍之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订经史;耆民周寿谊、杨茂、林文友行乡饮酒礼。

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

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

未行,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初,张士诚以苏州旧治为宫,迁府治于都水行司。

观以其地湫隘,还治旧基。

又浚锦帆泾,兴水利。

或谮观兴既灭之基。

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

帝亦寻悔,命归葬。

摘自《明史·一百四十卷》

20.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入为起居注      入:

与“出”相对,外官进朝廷

B.称旨,改侍读学士  称:

适合

C.课绩为天下最    课:

劝勉

D.或谮观兴既灭之基  谮:

诬陷

21.下列选项全都直接表现魏观的才干的一项是

①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     ②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

③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        ④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⑤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     ⑥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观是湖北蒲圻人,当初隐居山中,是朱元璋南下武昌时聘请他出来做官的。

B.魏观博学多才,深受太祖恩宠,先后受命寻访遗贤,教授诸王,考订祀典。

C.魏观在苏州知府任上,明教化,正风俗,深受百姓爱戴,最终朝廷命其留任。

D.在任苏州知府期间,魏观还迁苏州府,并治理了旧址,又浚通水道,兴修水利。

2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

帝亦寻悔,命归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3分)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老子》)

 

四、默写

25.名篇名句默写(6分)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关汉卿、         、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高老头》是19世纪法国        (流派)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着重揭露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

杜甫的“               ,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

              ”抒写的是身世之感;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流露的是家国之恨。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11分)

归朝欢

(宋)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②诚何益。

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

代指车。

②梗:

草本植物的枝茎。

26.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5分)

27.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6分)

 

2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潞河①听笛

[明]戚继光

茫茫辽海无鳞羽②,戌客寒深妾怨深。

何处少年吹铁笛,愿风吹入阿郎心。

   注:

①潞河:

也称白河,即北运河,与南北大运河相连,北通北京,东南通天津,经海

六、语言表达

29.厚重河南有许多文化符号常常引发我们的联想。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话题

仿照示例写一句话。

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手法相同。

(6分)

龙门石窟   殷墟甲骨   少林武术    北宋清园  诸葛草庐  汉画馆

示例:

汴梁菊花,你是姹紫嫣红的邀请信函,用灿烂的笑容书写诚意,邀四海宾朋到古都游玩。

30.

 

七、作文

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

次日,这位老憎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叉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

路人不解,问:

天师为何不吸取教训?

如此毒蝎,由它去吧!

老僧曰:

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

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2.D3.A4.C5.C6.D7.B

8.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9.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引出下文“我”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的好奇和探寻,为“我”主动向牧羊老人询问“山那边的景致”作铺垫;③与结尾我远离家乡、重返城市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只简单罗列概念而无分析,最多给3分)

10.①知足自乐:

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眼角,很享受地“嗞”他的葫芦,很悠闲地看羊儿“咩咩”叫着吃草。

②不善言谈:

“我”主动与他攀谈,他的回答每次都极为简洁。

③喜欢漂泊,随遇而安:

不断迁徙,羊怎么住,他就怎么住。

④喜好自然:

觉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