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737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

《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精品.docx

最新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精品

第七单元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填空专项练习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巴黎和会的召开

⑴巴黎和会的召开:

①1919年初,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

②      的政府首脑操纵了和会。

⑵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意图

①美国:

攫取战后      。

②英国:

制止   势力的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多削弱     。

③法国:

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       的霸权,除了收回         以外,还要求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④意大利:

希望扩大领土。

⑤日本:

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岛屿和在     的权利合法化。

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⑴凡尔赛和约

①签订:

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

②主要内容:

A.重划德国的疆界:

a.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b    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c. 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d.德国承认   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e.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其中,      部分归英法等国, 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

C.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德国要废除        ,陆军不得超过   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

D.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⑵凡尔赛体系

①定义:

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        统治的新秩序。

②构成:

对德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相继同   签订了和约。

《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③影响:

A.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奥地利把它南部的一些领土割给意大利;在奥匈帝国原来的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       ;一部分领土并入     ,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领土归还    。

B.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土耳其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属地,在欧洲仅保有        及其附近的地区。

④隐含的矛盾:

A.和约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加深了     之间的矛盾。

B.这些条约是战胜国之间暂时互相妥协的产物,      使得这种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3.国际联盟的成立

①维系凡尔赛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②成立:

A.巴黎和会期间,威尔逊的“      ”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B.      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于瑞士的   。

③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④实质:

实际上它是   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4.华盛顿会议

①背景:

A.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B.同时,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

C.日本的扩张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D.为了争夺霸权,    三国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

②目的:

为了缓和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③召开:

A.1921年到1922年,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B.参加会议的除美、英、日、外,有关国家中、法、意、比、荷、葡等有关国家。

④主要内容:

A.《四国条约》:

美、英、法、日      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四国条约生效后,      终止。

B.《五国条约》:

美、英、日、法、意签订了        的“五国条约”,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单位:

万吨)。

主力舰

52.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舰

13.5

13.5

8.1

6

6

C.《九国公约》

a.中国问题是华盛顿会议的一项重大议题。

b.中国经过坚持斗争,在有关国家的干预下,同日本在会外签订了条约,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c.全体与会国家还签订了通称的“九国公约”,名义上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  的局面”。

④评价:

A.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 和太平洋           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B.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其海军力量同   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了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C.至此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①原因:

A.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B.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C.   和银行信贷  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为眼前的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    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D.人们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    的不稳定性。

②概况:

A.爆发:

(直接原因)1929年18月,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股市崩溃,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B.表现:

a.首先是银行纷纷倒闭;b.接着,工商企业大量破产,生产锐减,市场萧条;c.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d.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

C.特点:

来势之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等。

③影响:

A.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       。

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B.加剧      的紧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各国间的矛盾和磨擦日趋尖锐。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2.美国罗斯福新政

①背景:

A.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B.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C.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了广泛支持,1933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②主要内容:

A.概念:

为了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

B.主要内容:

a.整顿    体系:

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

通过        ,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制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   引起生产过剩。

c.调整农业政策:

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稳定农业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d.推行“      ”:

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

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③影响:

A.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   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

B.作用:

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c.开创了   发展的新模式。

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①背景:

A.根本原因:

德国受  的冲击,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统治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府,对内镇压群众运动,稳定统治;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 的束缚,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为德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B.直接原因:

   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骗取了广泛的支持,势力大增。

同时,希特勒还竭力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

②纳粹上台:

A.1932年夏天,德国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

C.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      。

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

③专制独裁:

A.政治上:

制造“”,打击德国共产党,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疯狂迫害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B.经济上: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

C.文化上:

严密控制文化教育领域,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④扩军备战:

A.军事上:

公开撕毁,大量扩展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

B.对外关系上:

1933年,退出。

1936年,德军开进,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①背景:

A.根本原因:

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严重。

a.工业生产普遍下降,失业人数猛增;

b.农产品价格惨跌,大批农民破产;

c.阶级矛盾尖锐起来。

B.直接原因:

以军部为核心力量的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a.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特点是以军部为核心。

b.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

c.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d.军部法西斯分子制造一系列恐怖事件,日本政府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②过程:

A.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霸占了中国东北。

B.1936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了,兵变虽未得逞,但军部的势力却大大加强了。

C.受军部控制的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③内政外交:

A.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扩军备战。

B.对外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三、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1.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

①目的:

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②召开:

1935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

③内容:

在会上作重要报告,号召建立一个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

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

④意义:

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2.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⑴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①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争夺世界霸权,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法西斯国家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活动。

②意大利法西斯在非洲点燃了侵略的战火,日本在亚洲进一步扩大侵略。

⑵埃塞俄比亚的抗击意大利法西斯的斗争

①在非洲,意大利早就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垂涎三尺。

1935年18月,意大利军队对埃塞俄比亚发动了进攻。

埃塞俄比亚军民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但他们英勇顽强,粉碎了意大利侵略军速胜的企图。

②面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西方大国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A.英法虽宣布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但没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B.英国掌握下的还照旧供意军使用。

C.美国推行“”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却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

D.这些政策事实上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③1936年5月,意大利军队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

不久,意大利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⑶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①在亚洲,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战。

②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展开了英勇斗争;

③许多流亡中国的朝鲜爱国者,纷纷组织义勇队,同中国抗日军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3.西班牙内战

⑴交战双方:

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和佛朗哥等法西斯军官。

①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成立了共和国政府,并进行一系列改革,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1936年夏,佛朗哥等法西斯军官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开始。

⑵国际反应:

①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

A.德意法西斯企图控制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的西班牙,大力援助西班牙叛军,甚至直接派兵帮助叛军,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

B.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的民族战争。

②英、法等国所谓的不干涉政策:

尽管德意的侵略严重损害了英、法等国的利益,但英法害怕引火烧身,采取了所谓的不干涉政策。

③苏联等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援助和国际纵队:

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巨大援助,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很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⑶结果:

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

①1939年春天,叛军攻陷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共和国政府被颠覆;

②佛朗哥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第二章第1节)

一、选择题

1.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的相似之处有:

①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②恢复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

③体系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④都带来了欧洲长期稳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战后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B.战胜国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D.和平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3.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重新分割世界B.反对苏俄

C.建立国际联盟D.处置战败国德国

4.凡尔赛和约条款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实质的是:

A.疆界问题B.殖民地问题

C.军备问题D.赔款问题

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①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②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

③由少数国家操纵,充满矛盾斗争④都涉及到中国问题,且侵犯了中国主权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华盛顿会议主要矛盾的双方是:

A.中日B.美日C.英日D.英美

7.国际联盟的实质是:

A.维护协约国利益B.维护英法两国利益

C.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D.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

8.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的真实意图是:

A.维护中国主权B.扶植中国的亲英美势力

C.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D.纠正凡尔赛和约中的不公正条款

9.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最关注的问题是()

A.向欧洲地区渗透  B.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C.远东地区的霸权  D.开拓印度的市场

18.下列条约涉及到中国主权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②《四国条约》③《五国条约》④《九国公约》

A.①②④B.①④C.①②③D.②③

18.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不同之处有:

A.惩办战败国的会议B.英法美三大国都参加的会议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D.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12.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反映了:

①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②弱国无外交

③中国人民没有进行斗争④和会的分赃性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3.一次大战后,英国在欧洲的基本外交政策是:

A.最大限度削弱德国B.大陆均势政策

C.与美国争夺国联控制权D.制止法国势力膨胀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4.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1)尊重中国之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2)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3)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请回答:

①材料中

(1)至(4)款中哪些规定反映的是列强的真实意图,哪些是表面文章?

为什么?

(4分)

②列强所说“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在中国是怎样做的?

这一政府的内外政策是什么?

(4分)

③材料第(3)款内容,所谓“机会均等”之原则是美国的什么政策?

(2分)

 

④列强所说“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含意是什么?

这一含意说明了什么?

(2分)

⑤从该条约中受益最大的是哪一国?

为什么?

(3分)

 

三、问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9分,第23题16分,共计35分。

15.“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潜伏着哪些矛盾?

结合史实说明各有哪些表现?

(16分)

 

(第二章第3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同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首先从美国开始B.世界市场作用的结果

C.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D.引发工人罢工浪潮

2.20年代末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20年代美国的繁荣B.美国市场的分期付款

C.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D.股票投机导致股价大幅度哄抬

3.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发生后,最先受其影响并受冲击最大的国家是:

A.德国B.日本C.意大利D.英国

4.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这种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以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B.利用政权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C.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经济事务D.保护关税,减少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金融B.调整农业

C.“以工代赈”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6.罗斯福新政较以往的资本主义改革,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B.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调整农村产业结构D.彻底否定胡佛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7.希特勒和纳粹党势力在德国迅速扩张的最主要原因是:

A.控制军部B.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旗号骗取支持

C.借“国会纵火案”取缔所有其他政党D.魏玛共和国政府的支持

8.表明《凡尔赛和约》开始失去对德国军事方面约束力的是:

A.1935年起放手扩充陆军B.德国退出国联

C.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D.国民经济军事化

9.德国的下列做法没有违背《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有:

①收回萨尔区主权②加入国联③重建空军④制造国会纵火案

A.①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18.德国法西斯势力攫取政权的步骤是:

①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②借“国会纵火案”取缔异党

③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④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

18.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的“授权法”规定:

法律由政府制定,只要不影响国会和参议院的地位,可以与宪法相违背,内阁总理发布的法律于次日生效。

该法案:

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道路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的权力

C.是针对凡尔赛和约有关规定的D.是对德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12.日本法西斯主义最主要的特点是:

A.垄断资产阶级公开的恐怖专政B.军部是法西斯化的核心力量

C.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D.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13.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的相同条件有:

①经济危机影响②垄断资产阶级支持

③法西斯势力猖獗④发动对外战争而上台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

14.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

A.金融危机B.通货膨胀C.产品过剩D.市场萧条

15.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满足工人阶级的要求B.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C.没有解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D.没有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16.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B.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竞争的激化

C.法西斯集团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活动D.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17.日本法西斯专政区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

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②建立起法西斯政党一党专政

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④公开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战争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③④

18.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工业复兴法“违宪”,主要因为该法律:

A.违背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B.照顾了工人的部分利益

C.违背了美国的宪法原则D.未能扭转经济危机

19.罗斯福说:

“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程度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20.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相同政策是:

A.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涉

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D.建立垄断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

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

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

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绝大多数人都是修正主义者,这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

……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

德国成为“修正主义”的历史原因与日本、意大利是否相同,为什么?

(5分)

 

②结合材料二和三,说明为什么将不再“忍受下去”?

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

(4分)

 

③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7分)

 

三、问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4分,第23题20分,共计34分。

22.20世纪30年代,美、德两国为摆脱经济危机所选择的道路有何相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