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7637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

《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docx

新教材学年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7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学习任务

             学会学习

【课内挖掘】

《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师说》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反对党八股(节选)》

1.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俗话说: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又说: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3.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

4.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

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拿来主义》

1.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技巧指导】

从课文中摘录名言警句,谈心得体会,就是谈对名言警句的看法,需要对名言警句进行分析,相当于议论文中的“引证法”。

1.引证法的定义

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被人公认的常理以及人尽皆知的民间俗语、谚语(这些都是生活、斗争经验的结晶)来论证的方法叫引证法。

由于被引用的内容是公认的,是确定的,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它具有充分的证明性。

由于被引用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名言警句,往往具有短小精悍的外壳,常常借助于巧妙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所以易为人们所接受。

因而,学会引证法,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论证能力。

2.引证法的三种形式

(1)直接引证法。

直接引证法是照引原文的引证方法。

这种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演绎推理的论证中。

示例:

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

“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在这里,梁启超先生为阐明敬业的重要性,引用朱熹的名言,言简意赅地解释了论点中关键词的内涵,然后又以“用现在的话讲”来导出自己对这句名言的解释,使之将名言论据与论点挂钩,较有说服力地阐释了“敬”的内涵,为下文阐释业之可敬处与为何该敬,做足了铺垫。

语段思维图式:

论点+关键词诠释+引言+含意分析+设问+解答+归结

运用直接引证法时,要注意引文的正确,引用的内容要切合论点,与论点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切忌张冠李戴,断章取义;要有阐发、加评,使引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显露出来。

对于引文中不常见的术语名词,或较难理解的文字,应该加以适当的注释。

此外,引用要讲究艺术,把握引用的时机、位置,使其与全文融为一体,引文要力求简短。

(2)间接引证法。

引用时,不照引全文,只是把被引用的大意表示出来,这种引用的方法叫间接引证法。

示例:

毛泽东同志在《论鲁迅》一文中的一段话:

鲁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

……有些不彻底的革命者起初是参加斗争的,后来就“开小差”了。

比如德国的考茨基、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就是明显的例子。

在中国这等人也不少。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最初大家都是左的,革命的,及到压迫来了,马上有人变节,并把同志拿出献给敌人作为见面礼。

……鲁迅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

……他说,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

所以他主张打到底。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两次用间接引证的方法引用鲁迅的话,来论证鲁迅的精神。

语段思维图式:

观点+分析+例证+引言(转述)

运用间接引证法,可以适当缩短引文的字数,使行文简练,以保持论证语气的贯通和一致。

但引用时,要注意准确概括原意。

(3)插入引证法。

把引用部分加在自己论证的语句中,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的引证方法叫插入引证法。

示例:

吴晗在《说谦虚》中论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的论点时,写道:

先知先觉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首先有了很多知识,而又承认自己知识不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新事物采取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

作者在这段话中,插入引用了《庄子·养生主》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

本文的结论是:

“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这里,作者又将毛泽东同志的语句以宾语成分组织在自己的句子中。

运用插入引证法时,要注意引得贴切,插得到位,即所引语句应与所述观点或所论内容有密切关联,所引的部分语句与自己所论之语应衔接通顺,没有语病。

3.引证法常见的表达句式

(1)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

“……”

(2)在生活中广为传颂着这样一句名言:

……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3)让我们牢牢记住……并让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吧!

(4)“……”,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可见……

(5)“……”这句话颇有道理(说得多好啊!

)它道出了……的真谛。

(6)“……”这妇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

(7)……的意思是……,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其真正含义。

(8)……曾说过……,是的,只有……才……不……又怎能……

(9)“……”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10)常言道:

“……”

(11)俗话说得好:

“……”

(12)诚所谓“……”;正所谓“……”;正如某某某所说的,“……”

运用引证法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被引用的言论、事理必须是客观真理;二是引用文字不宜过多,要做到少而精,力求恰切、精当。

【任务检验】

1.请在下列语段补入一句恰当的引言,构成一个表意完整的议论段。

古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我们要辨清所面对的局势,该勇敢、坚硬之时便似山般不屈、不折,该柔软、柔和之时便似水般不兴、不惊。

答案:

识时务者为俊杰。

2.请以下面引言为段首句,写一个议论段,100字左右。

荀子曾说:

“学不可以已。

”                          

                                    

                                    

答案:

(荀子曾说:

“学不可以已。

”)意思是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行百里者,半九十。

”若是中道而废,则前功尽弃,必将抱憾无穷。

只有锲而不舍,钻之弥坚,勤奋学习,坚持到底,才能抵达成功的巅峰。

3.试以《劝学》为引用名言论据的文本,运用间接引证法,以“学须专注”为论点写一段话,120字左右。

答:

                                    

                                    

                                    

答案:

学须专注。

荀子《劝学》一文曾拿蚯蚓与螃蟹作对比,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与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而螃蟹虽有六条腿两只大螯而若无蛇鳝之穴就无可容身,这是因为前者专心而后者浮躁。

这启示我们学习若要有所成,就必须用心专一,不可心有旁骛。

4.试以《劝学》为引用名言论据的文本,运用插入引证法,以“学贵积累”为论点写一段话,120字左右。

答:

                                    

                                    

                                    

答案:

学贵积累。

学习就像行路一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要想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就要一步一步持续不断地积累。

积累之所以可贵,就在于积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要发生质变,就不能不先有量变。

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5.试以《劝学》为引用名言论据的文本,并适当选用其他有关的名言论据,综合运用直接引证法、间接引证法、插入引证法这三种中至少两种方法,再辅以事实论据,以“学贵有恒”和“学贵善假于物”为论点各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答:

                                    

                                    

                                    

答案:

(1)学贵有恒。

俗话说: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样的学习态度,正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荀子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持之以恒、刻苦钻研,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若是一曝十寒、半途而废,必将学无所成。

一代学术泰斗霍松林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做了“读书、写书、教书”这三件事,方得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收获。

无论学文化还是学做人,唯能恒之,才能“积善成德”,最终臻于“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佳境。

(2)学贵善假于物。

所谓“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来提高学习效能。

“君子生非异也”,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致千里”,而有的则徘徊难前乃至倒退呢?

我以为,是否善于借助有利的客观条件,是关键要素之一。

比如,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对各种工具书的使用;释疑解难,就要主动请教同学与老师。

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积极借助有利的“器”与“友”以优化学习,这就是学须“善假于物”的道理。

           多种说理方式

一、对比说理和比喻说理

【课内挖掘】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自身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通过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使人一目了然。

首先,《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技巧指导】

(一)对比法

1.定义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一种方法。

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通过两相对照,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述的是非。

2.具体运用方法

(1)道理上的对比。

道理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

勤奋与懒惰,诚实与虚伪,开放与封闭,积极与消极,自立与依赖,廉洁与腐败,团结与分裂,坚强与软弱,节俭与奢侈,创新与守旧……运用对比论证,就是要找到道理的对立面,并进一步展开议论。

例如《给他人留点儿空白》一题,有篇文章进行了道理上的对比:

为他人留点儿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容,人际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一点儿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

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

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

世界上,有坦荡君子,也有戚戚小人。

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

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若不懂得给他人留些空白,留些回旋的空间,也会遭受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

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剖析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你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上文中,首先论述“给他人留点儿空白”的好处,属正面说理;而后则反之,论说如果不留空白,咄咄逼人,则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属反面说理。

这样正反对照,突出了“留点儿空白”的作用所在。

但我们应该注意,如果观点是正面的,说理时要把重点放在赞扬正确观点的一方,谈其好处。

如果文章要求我们批驳一个错误的观点,如“嫉妒心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论证“嫉妒心对成长造成的危害”上,着重批驳错误的态度。

(2)事例上的对比。

即在论证过程中,使用正面和反面对比鲜明的多个事例,在两相对照的同时,通过分析来突出孰是孰非,使观点更明确。

这种写法需要分成两步进行:

第一步:

围绕观点,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论据。

例如《道德与学问》一题,我们的观点是“学问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可以选择这样两个事实论据:

秦桧身居一品,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他品行低劣,把学问装进肚子里的同时歪思想也装进去了。

于是乎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自己也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座下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自己的学问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是无人能比,可依旧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深受后人称赞。

第二步:

针对事例中的关键句,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上文列举的正反两个事例,可以再进一步展开论述:

秦桧徒有学问,而道德缺失,他的人生如同一张滴落墨汁的白纸,布满污点,被千秋万代唾骂。

而孔子德才兼备,被称为万世师表。

可见,有了学问还要关注道德的培养,有了道德可以辅助学问的增长,所以,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列举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并加以分析,两个步骤完整,我们才能称之为事例的正反对比论证。

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切勿简单罗列事例,一定要扣住观点,强调正面事例的益处,突出反面事例的危害,才能把论证的问题谈清楚。

(3)运用对比法注意事项:

①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②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

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二)比喻法

1.定义

比喻法是用打比方(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

“喻巧而理至”。

比喻往往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

如《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对喻证法的运用就很经典。

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2.具体运用方法

(1)正面设喻。

如有篇文章谈“读书”: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然是精神追求者的最爱,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边的低语,秋日枫林中的吟唱,冬日炉火旁的倾谈。

读书,能够沟通、聆听、倾诉……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灵魂的停泊,是生命的落脚处。

上述比喻论证,把读书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悟比作“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边的低语,秋日枫林中的吟唱,冬日炉火旁的倾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书之美,很有文采。

上面都属于正面设喻。

(2)反面设喻。

以否定句的形式,从反面设喻,使论证形象而生动,极具说服力。

德国女数学家爱米·诺德获得博士学位后,还不能立即开课,因为她还没有得到讲师资格,但她的学识和才华受到了从事广义相对论研究的希尔伯特教授的赏识。

在一次教授会上,为爱米·诺德能否成为讲师发生了一场争论。

一位教授激动地说:

“怎么能让女人当讲师呢?

如果她做了讲师,以后就要成为教授,甚至进入大学评议会。

难道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大学最高学术机构吗?

”希尔伯特教授反驳道:

“先生们,候选人的性别绝不应该成为反对她当讲师的理由,我请先生们注意:

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澡堂!

这里“大学评议会不是澡堂”就是反喻。

这一反喻掷地有声,铿然作响,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3)作为理论论据的名言本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进一步阐述时,对其中的比喻意作出解释,可将其顺势转化成比喻论证进行说理。

例如论“学无止境”,有人这样论说:

有句俗话说: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江河里的一条船,不再向上游划了,它能在原地静止不动吗?

不能,它立刻就会被激流冲向下游。

学习是永无休止的,因为世界上的知识在不断增长,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永远不会在某个水平上停下来。

如果学习达到了某种程度,不再继续学习了,就要被时代的车轮抛在后边。

贴切的比喻在行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使论辩具有形象性、生动性、逻辑性。

对于一些夹叙夹议的文章,比喻也一样可以增添文采。

3.注意事项

(1)用来作比的事必须可信,要选择人所共知的。

用来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浅显而新颖,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和接受。

(2)要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找准确。

比喻物和被比喻物既要有相似点,又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便构不成比喻论证。

(3)要生动、简明。

不能让拿来作比的事物掩盖了要论证的道理,或冲淡了议论。

(4)要把比喻的含义和文章议论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在议论时抛开比喻。

(5)用成语、寓言、小故事来作比喻论证,要根据需要适当叙述故事的梗概。

这样便于读者理解深刻的含意。

【任务检验】

1.以“论‘压力’”为中心,运用比喻论证法、引言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中至少两种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

                                    

                                    

                                    

                                    

                                    

答案:

诚然,压力给人以紧张、重负,让人感到烦躁、焦灼,甚而痛苦难受,以致于弱者被压垮了、摧折了,这便是一些人憎恶它的原因吧。

然而,我要说,压力是一种意志的磨刀石,是一种进取的推动力,是一种成功的催化剂。

青年人的成长、成材需要压力,生活中还是多一点儿压力好。

俗话说:

“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飘悠悠。

”只要给你的肩头压上一副重重的担子,你就会走得更快、更稳,一步一个脚印。

矿山工人的机电钻靠后面的压力才能钻入坚硬的岩石;钉子没有重锤敲击的力,又怎能钻进坚实的壁缝呢?

物性如此,人事也是这样。

陈毅老总有诗云: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有了风霜冰雪的威压凌逼,松柏才进化得凌冬不凋、青翠挺直。

青少年朋友,不要再憎恶压力、逃避压力,要积极乐观地迎接它。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

“世间最顽固、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我’,假如你战胜了‘自我’,便战胜了一切。

”这话确是至理名言。

这里的“自我”即指一个人自身思想、性格、品质以及灵魂深处隐藏的种种毛病和弱点,诸如惰性、依赖、自由散漫、贪图安逸、自卑、自负,等等。

要战胜“自我”的确是不容易的,除了主观的自我努力外,最有效的莫过来自外部的压力。

朋友们,请你正视压力,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之下,努力地锻炼自己,铸造自己吧!

二、层进式驳论文

【课内挖掘】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层进式驳论文的名篇,具体分析前面已讲解了。

【技巧指导】

写驳论性的文章,要注意分寸。

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

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予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

二者绝不可相提并论。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

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

第一段,摆对方观点(要列举错误事实)。

第二段,分析危害。

第三段,剖析错误本质。

第四段,亮己方观点(位置可以灵活)。

第五段,论证己方观点(谈做法)。

【任务检验】

2.“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古往今来,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困境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

正如“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逆境出人才。

请对此展开驳论,字数200字左右。

答:

                                    

                                    

                                    

答案:

逆境能使人成才,但逆境与成才是不能画上等号的。

逆境出人才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对于意志薄弱的人,对于在逆境中自暴自弃、自甘沉沦的人,逆境只能是他们的坟墓。

说“逆境出人才”,这是因为逆境出的人才,其事迹太感人,就像“文王、仲尼、屈原”等,人们不过是为了教育好子女,教育好后代,觉得举这些例子更有说服力罢了。

但千万不能认为逆境就一定能出人才,于是去制造逆境,让子女成才。

若是逆境容易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