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419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

《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docx

届高三生物3模拟试题汇编专题07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解析版

专题07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1.(2020·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一模)在育种实践中,通常以四倍体西瓜为母本,二倍体西瓜为父本,通过杂交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

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可获得四倍体植株

B.三倍体无子西瓜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大量繁殖

C.三倍体植株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D.培育三倍体无了西瓜所用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A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大量繁殖,可以避免来年制种的麻烦,B正确;三倍体植株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但因为三倍体联会紊乱,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此后代不可育,C错误;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正确。

故选C。

2.(2020·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变异不一定改变性状,但一定是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

B.人工诱变育种可明显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

C.同种生物表现出的相同性状,可能与遗传物质的关系不同

D.基因重组就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答案】C

【解析】不可遗传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没有发生遗传物质改变,A错误;人工诱变育种是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式处理待选生物,能够有效地提高变异的频率,但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不能确定是否能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B错误;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种生物表现出的相同性状,可能与遗传物质的关系不同,如豌豆的矮可能与遗传物质有关,也可能与环境中水肥的缺少有关,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3.(2020·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高三零模)图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a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②a、c分别表示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③b、d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④b、c、d都能使子代表现出相对性状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a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①错误;②a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是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②正确;③b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③正确;④c基因突变不一定使子代表现出相对性状,b、d中基因不变,都不能使子代表现出相对性状,④错误。

故选D。

4.(2020·广东省惠州市高三调研)核基因型为Aa的某二倍体生物,关于其细胞分裂过程(不考虑新的突变与交叉互换)中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生物的一个细胞内可能会有一个或二个或四个染色体组

B.A与a两个等位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开

C.细胞分裂过程中,所有细胞均含有A和a基因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该生物进行有丝分裂前期是两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四个染色体组,如果该生物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由于不存在突变和交叉互换,A与a不可能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B错误;如果进行减数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含A或者a基因,C错误;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也是非等基因,因此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A。

5.(2020·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取某X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所得子细胞全部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实验误差和质DNA)。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

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条含3H的X染色体

C.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l条含3H的Y染色体

D.该过程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

【答案】B

【解析】由于DNA半保留复制,经过一个细胞周期后,形成的2个精原细胞中所有核DNA都有一条链带有3H标记;由精原细胞到初级精母细胞时,又经过了一次DNA复制,此时,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染色单体含3H,因此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A正确;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0或1或2条X染色体,但由于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的DNA只有一条链含3H,所以即便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某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情况下,该细胞也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3H,B错误;经减数分裂形成的两个含有1条Y染色体的精细胞中,其中一个精细胞中Y染色体不含3H,一个精细胞中Y染色体含3H,C正确;由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3H的核DNA分子将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因此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是2、3、4个,由于进行减数分裂的精原细胞有2个,而2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8个精细胞,其中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4、6、8个,D正确。

故选B。

6.(2020·河南省开封市高三模拟)二倍体百合(2n=24)形成配子过程中的细胞图像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图③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C.图⑤中,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有可能不相同

D.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①→③→⑤→②→④

【答案】B

【解析】图②所示细胞正在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图③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并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不是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图⑤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有相同基因,也有等位基因,所以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可能不同,C正确;图为二倍体百合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图,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①→③→⑤→②→④,D正确。

故选B。

7.(2020·河南省开封市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实际上就是种群的进化,而当基因频率改变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不同,就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A正确;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B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虽然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8.(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一模)下列有关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野猪人工养殖后形成了肉质细嫩的优良品种,支持了拉马克的观点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但不一定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C.杂合子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前提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答案】C

【解析】野生生物经过人工驯养后形成优良品种,是环境影响下的变异向下一代遗传的结果,支持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观点,A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使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是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之一,C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9.(202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一模)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只能改变基因的结构,但不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B.某些环境因素能引起突变,但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现型改变

C.若无其他因素影响,一随机交配的小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变化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A

【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A错误;某些环境因素如辐射等能引起突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现型改变,B正确;在种群较小时,即使无其他因素的影响,该随机交配的小种群也可能因为个别个体的死亡等原因丢失部分基因,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A。

10.(2020·吉林省高三二模)研究者得到B基因突变、P基因突变和B、P基因双突变小鼠,持续在一定剂量紫外线照射条件下培养上述三组小鼠,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皮肤上黑色素瘤(一种皮肤癌)的数目,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皮肤上的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失去了控制

B.黑色素瘤的发生可能是紫外线损伤DNA所致

C.仅P基因突变会导致小鼠产生大量黑色素瘤

D.多基因突变效应叠加会增加黑色素瘤产生的数目

【答案】C

【解析】识图分析可知,P基因突变小鼠,在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皮肤上黑色素瘤(一种皮肤癌)的数目,其数目接近于0;B基因突变的小鼠,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皮肤上黑色素瘤(一种皮肤癌)的数目接近于2;而B、P基因双突变小鼠,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皮肤上黑色素瘤(一种皮肤癌)的数目,其数目最高接近于12。

皮肤上的黑色素瘤细胞是一种皮肤癌细胞,则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增殖失去了控制,A正确;根据题意,该实验持续在一定剂量紫外线照射条件下培养的结果,因此黑色素瘤的发生可能是紫外线损伤DNA所致,B正确;由图可知,当B、P基因双突变时,导致小鼠产生大量的黑色素瘤,C错误;据图分析,B、P基因双突变时,导致小鼠产生大量的黑色素瘤,因此多基因突变效应叠加会增加黑色素瘤产生的数目,D正确。

11.(2020·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一模)β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该基因存在多种突变类型。

甲患者珠蛋白β链第17、18位氨基酸缺失;乙患者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β链缩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等位基因中有一个突变基因即可患病的遗传病

B.甲患者β链氨基酸的缺失是基因相应位置缺失2个碱基对所致

C.乙患者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都发生了改变

D.通过染色体检查无法准确诊断该病的携带者和患者

【答案】D

【解析】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若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等位基因中有一个突变基因即可患病;若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等位基因中有两个突变基因才会患病,A错误;由于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所以甲患者珠蛋白β链第17、18位氨基酸缺失,是基因相应位置缺失3×2=6个碱基对所致,B错误;乙患者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故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并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通过染色体检查可确诊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而β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12.(2020·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一模)我国古人常讲“相生相克”,生物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会诱导昆虫产生相应的解毒基因

B.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的昆虫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该例子中的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D.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昆虫相应的解毒基因是随机突变产生的,并不是由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诱导产生的,A错误;

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可能是一对相对性状,并不影响昆虫的交配,这些昆虫能够进行基因交流,B错误;该假说认为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植物,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会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说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正确;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13.(2020·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一模)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B.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过程中,用四倍体西瓜做母本,用二倍体西瓜做父本得到的种子的胚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因为该过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

【答案】B

【解析】秋水仙素的作用结果是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是杂合子,加倍后还是杂合子,A错误;四倍体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二倍体植物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称为三倍体,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种群个体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与后代是指形成的生殖隔离,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D错误。

故选B。

14.(2020·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三模)果蝇体内的一个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段时期内某种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2个染色体组,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B.若a代表4个核DNA分子,则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C.若a代表4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在CD段不能形成四分体

D.若a代表8条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在CD段可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根据图文分析:

图中表示在果蝇细胞分裂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物质含量减半的过程;无论DNA、染色体、还是染色体组,减半发生的时期都为细胞分裂完成时,故着重分析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各物质的变化特点。

若a代表2个染色体组,则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末期,A错误;若a代表4个核DNA分子,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B错误;若a代表4条染色体,则该细胞正在进行件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而四分体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错误;若a代表8条染色体单体,则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整个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故D正确。

故选D。

15.(2020·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三模)短萃飞蓬植株一般为二倍体(2N=18,在野生群体中也发现了三倍体自然变异植株但三倍体自然发生率较低无法满足培育优良品系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人工培育短萃飞蓬植株三倍体的方法,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二倍体短萃飞蓬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18个四分体

B.较二倍体短萃飞蓬,三倍体植株更粗壮高大结实率高

C.人工培育短飞蓬三倍体时,必须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

D.由二倍体培育成的三倍体短萃飞蓬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培育三倍体植株的方法: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植株的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变成四倍体,用四倍体作母本和二倍体父本杂交,产生三倍体的种子,三倍体种子种下去长成三倍体植株。

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理论上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

有丝分裂过程不形成四分体,A错误;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因联会紊乱,结实率非常低,B错误;人工培育短萃飞蓬三倍体时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不需要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C错误;由二倍体培育成三倍体,可导致相应的基因数量改变,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16.(2020·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二诊)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

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D.鮟鏮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C

【解析】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胺鲸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如突变和基因重组也会影响基因频率,C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错误。

故选C。

17.(2020·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二诊)郁金香有高秆黄花(AAbb)和矮秆红花(aaBB)两个品种,某园艺师欲培育出新品种高秆红花(AABB),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育种流程。

回答以下问题:

(1)最难获得目的品种的是方法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育种②③④过程较繁琐,最早在子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AABB植株,通过②⑤⑥过程可快速完成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⑥过程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若想郁金香获得抗虫性状,可将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

细菌的基因能在郁金香中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基因突变频率较低,而且具有不定向性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幼苗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都遵循中心法则

【解析】分析题图:

②③④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②⑤⑥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⑤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⑥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①表示人工诱变,属于诱变育种。

(1)因为基因突变频率较低,而且具有不定向性,故最难获得目的品种的是诱变育种。

(2)②③④表示杂交育种,过程较繁琐,最早要在子三代中才能分离得到AABB植株,通过②⑤⑥单倍体育种过程可快速完成育种,其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⑥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幼苗。

(3)细菌的基因能在郁金香中表达的原因是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都遵循中心法则。

18.(2020·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诊模拟)以一个有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

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的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接近3∶1,这些叶舌突变型都能真实遗传。

请回答:

(1)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其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该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

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和低频性。

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_______(填“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2)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从甲、乙及其后代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探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株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同一对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还是不同对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

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

【答案】诱变育种不定向性一1/6实验思路:

选择甲、乙后代的无叶舌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

若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由于同一对基因突变引起的;若F1全为正常叶舌植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由于不同对基因突变引起的

【解析】

(1)由题意知,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属于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和低频性特点,因此诱变育种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才也可能获得所需要的性状;甲、乙植株是有舌叶,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也说明甲、乙有舌性状的相关基因型为杂合子,故可知甲、乙突变性状的出现是由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2)甲植株后代的基因型是AA:

Aa:

aa=1:

2:

1,正常植株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

a=2:

1,所授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

a=1:

1,因此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aa=1/3×1/2=1/6。

(3)要解决题中的问题,设计实验为:

让甲、乙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然后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若植株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杂交后代都是aa,表现为无舌叶。

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BB、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都表现为有舌叶。

19.(2020·山西省大同市四中高三模拟)玉米中有一种雄性不育的变异,育种专家在用该种雄性不育植株进行杂交实验时,发现少数父本具有恢复雄性可育的作用,而且证明这种恢复作用是由染色体上显性基因Rf控制的(rf无此效应)。

控制雄性可育性的基因在细胞质中,若以(S)代表雄性不育的细胞质基因,(N)代表雄性正常的细胞质基因,且已知以(S)rfrf和(N)RfRf为亲本杂交时,F1均为雄性可育,且(N)rfrf也能正常自交。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由题意可知雄性不育株细胞质中含有________基因,且核基因的相关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S)rfrf和(N)RfRf为亲本杂交,F1自交得到的表现型和比例为________请写出此过程的遗传图解(不要求写配子)______

(3)玉米群体中,与雄性不育株杂交,后代均为雄性正常的株系称为恢复系,而与雄性不育株杂交,具有保持其不育性并在世代中稳定传递的株系称为保持系,据此可知玉米种群中恢复系有____种,其相应基因型为____________;保持系有__________种,其相应基因型为___________。

【答案】Srfrf雄性可育:

雄性不育=3:

1

2(S)RfRf、(N)RfRf1)(N)rfrf

【解析】由题干信息知“恢复作用是由染色体上显性基因Rf控制的”,则Rf、rf基因属于细胞核基因,“以(S)代表雄性不育的细胞质基因,(N)代表雄性正常的细胞质基因”知细(S)、(N)是细胞质基因,两种基因共同影响雄性植株的育性。

(1)由题意“以(S)rfrf和(N)RfRf为亲本杂交时,F1均为雄性可育,且(N)rfrf也能正常自交”可知,雄性不育植株需同时具有细胞质不育基因(s)和细胞和基因rf纯合;

(2)由题意可知:

(S)rfrf为雄性不育植株,故杂交时只能做母本,则(N)RfRf为父本,亲本杂交组合可写成(S)rfrf×(N)RfRf,又细胞质基因来自母本,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后代细胞质基因为(S),细胞核基因为Rfrf,则F1全为(S)Rfrf,表现为雄性可育,F1自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