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294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docx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

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带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词。

2、能体会并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3、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学习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4、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学法指导: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多形式朗读,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课时: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及材料详略得当的安排;

3、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预习·导学

1、创设情境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播放动画视频)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时的民歌《木兰诗》。

2、作品了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3、字词检测

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鞍鞯jiān

辔头pèi鸣溅溅jiān燕山yān鸣啾啾jiū戎机róng

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霍霍huò著zhuó

帖花黄tiē傍bàng胡骑jì策勋xūn赏赐cì

理云鬓bìn

4、全诗共7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划分出来并概括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3):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4):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7):

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5、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三、课堂学习·研讨

(一)分析第一部分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

“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

这样写有两个好

处: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

为何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

“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

(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用自己的话讲述。

)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

入伍。

 追问: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不允许女子入伍。

 再问:

是否毫无办法?

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小结: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二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

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

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

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

先就“愿为市鞍

马”做文章,用排比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

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

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诚如谢榛所说:

“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四溟诗话》)联想我们

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二)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

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

战中、战后。

 

(1)读课文。

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

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

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

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

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

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

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

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

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

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

一般的看法是:

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

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讨论后明确: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

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

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

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

“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

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

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

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四)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

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

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

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你还能再举几例吗?

(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

四、课堂学习·探究

1、诗中写了那几件事?

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

哪些地言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人物形象品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情紧急)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渲染临行,紧张气氛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黄河流水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思亲心理,女儿情怀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

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渲染归家及回复女儿身的喜悦,突出女儿情怀。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机智、谨慎

小结:

古代杰出的巾帼英雄形象,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概。

 3、《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

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

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五、总结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

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

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

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

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课后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门

(2)惟闻女叹息只,仅仅(3)愿为市鞍马买(4)旦辞爷娘去早晨

(5)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6)出郭相扶将外城(7)著我旧时裳穿;下身的服装,这里指衣服

(8)双兔傍地走紧挨,贴着(9)雄兔脚扑朔动弹(10)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11)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12)对镜帖花黄同“贴”,粘贴(13)赏赐百千强表示很多

2、填空

(1)《木兰诗》是北朝时期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是我国古代设立的

音乐机构,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发展成为一种诗体,在本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木兰诗》中说明木兰从军原因的句子: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3)《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出营征战的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木兰诗》中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到万里以外参加战斗,像飞一样越过关塞和群山。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下战功很多次,并赏赐很多的财物。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战士的铠甲。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的两只脚不停地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雌雄两只兔子贴着地面一起跑,怎么能辨别哪一只是雄兔、哪一只是雌兔呢?

4、诵读、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标:

1、多形式朗读,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2、体会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当堂背诵这首诗。

学法指导: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二、课前预习·导学

1、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

了什么呢?

2、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贞元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和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著有《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首叙事诗。

3、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4、《观刈麦》这首诗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田家少闲月”至“但惜夏日长”):

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

第二部分(“复有贫妇人”至“拾此充饥肠”):

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

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第三部分(“今我何功德”至“尽日不能忘”):

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三、课堂学习·研讨

多形式诵读、通译理解

农家很少有闲时,五月到来人更忙。

昨夜南风阵阵起,小麦盖垄翻金浪。

女人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

相互跟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

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

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日长。

又见一位穷村姑,抱子抱到田垄旁。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诉说的一番话,听到的人都感到悲伤。

为交租税地卖光,拾这麦穗充饥肠。

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从不用从事种田与植桑。

做官的俸禄每年三百石,年底尚且有余粮。

想到这些心里暗自惭愧,(自责之心)整日不能忘。

四、课堂学习·探究

1、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

夜来……黄 ;场面描写:

足蒸……光 ;语言描写:

家田……肠 ;心理描写:

力尽……长 

2、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概述诗中为我们描绘的两幅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时间地点割麦者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全家出动农民的鲜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忙碌艰辛艰辛

描写悲惨场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人心理活动(画面一)明

(叙事)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贫妇抱子拾麦者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拾麦穗赋税的繁重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赋税沉重(画面二)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不劳而获比

议论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触景生情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精华)

4、诗的议论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拓展延伸

亲爱的同学,你知道哪些描写劳动人民“生之多艰”的诗歌?

孔子:

苛政猛于虎也。

(成语出自《礼记》)

屈原《离骚》:

“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柳宗元《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六、总结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课后巩固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覆fù陇lǒng箪dān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填空

(1)《观刈麦》作者是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领导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哪两个词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

蒸、灼

(3)“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4)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用原文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7)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五月人倍忙更

(2)妇姑荷箪食担(3)背灼炎天光受……烘烤

(4)但惜夏日长珍惜(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6)左臂悬敝筐破烂的

(7)家田输税尽缴纳租税(8)岁晏有余粮年底

4、诗中“抱子在其旁”句中的“其”字指代:

指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句中的“其”字指代:

贫妇

5、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背诵

2、体会本词的艺术特色3、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法指导: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理解词的主要内容。

二、课前预习·导学

1、创设情境:

看课本中“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

他在追忆什么?

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2、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简介

辛弃疾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激励友人的壮词。

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

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课堂学习·研讨

1、解题《破阵子》:

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赋,写作。

壮词,雄壮的词。

2、朗读词,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见课件)

3、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作者为什么要“饮醉”?

醉之后为何要“挑灯”?

为何要灯下看宝剑?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词中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

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

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2)梦回吹角连营道出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悲壮情怀入梦,梦醒之后,不禁浮想联翩,耳边似乎听到了军营中鼓角齐鸣,边声四起,不由使人产生出征杀敌的豪气。

(3)翻译: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战士们分食着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塞外战歌。

(4)沙场秋点兵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此句将战前的准备与恢弘气势渲染得极为热烈。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写出了什么场面?

连用两个比喻,生动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英雄身骑的卢般的骏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将士们万箭齐发,声如霹雳,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情景,使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两句写出了什么?

只要收复失地,不辱使命,完成统一大业,就可以了却君王的心愿,自己也可以声名大震,名传史册。

词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梦想,只好在想象中横刀跃马,实现自我。

但梦最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嘲弄。

(7)可怜白发生!

“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走出幻想,仍然是壮志难酬,仍然是半壁江山,仍然是一事无成,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4、全文翻译、词的结构分析见课件

四、课堂学习·探究

总结词的主题: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五、拓展延伸

1、感受人物

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将军,手捧着一把宝剑,这是随他多年征战的朋友,他会对这位朋友说什么呢?

2、想一想假如你是诗人的好友陈亮,该怎样来劝“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呢?

六、总结词的特点

1、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作者由追叙往事进入对战争的描写。

战争场景壮观而激烈,从而激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但残酷的现实,使作者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情。

2、对照的运用

这首词所写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从中我们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人

民遭受的苦难境遇,以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课后巩固

一、复习

1、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作者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读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上阕中的“花千树”比喻满街的彩灯,“玉壶”比喻月亮。

(2)词的上阕渲染了怎样的景象?

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这种景象吗?

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

火树银花,人流如织,载歌载舞

二、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未尝识书具 尝:

曾经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族: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文采和道理(4)从先人还家 先人: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1) 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

(2)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

  (3)泯mǐn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