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265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题库【二】(有考试无原题,我不说,你懂的!

题库来源:

河工大田老师处

12级营销二班:

潇湘靖麟整理

含金量:

你懂得!

(成院的孩子,都懂的,大一上学期<思修>考试,原题命中率100%!

范围:

第三章----第七章及往年考试试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是指(D)  

A.社会管理体制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D )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社会风气D、生产方式

3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C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C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5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6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

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

7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8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

 A.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B.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D.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9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

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C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D )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2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B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

13 生产关系是反映( A  )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

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14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5 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B)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16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7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8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9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

这两部分是( A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20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D )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1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国家

22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B)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3 政体问题说的是( A )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24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B )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25 国体指的是( A )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26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C )

 A.剥削阶级的利益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D.先进阶级的利益

阶级

2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C )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C )

A.通过放高利贷而获取高额利息B.通过做投机生意而攫取高额利润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其他氏族的财产

29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B)A.政治标准B.经济标准C.道德标准D.社会标准科学

30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B )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革命与改革

31 社会改革是( C )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32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33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D )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C)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35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B )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36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B)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D.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形式

37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B)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8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 C )

A.革命领袖的产生 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39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D)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4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 B )

A.把改革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把教育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 把稳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1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D )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人民群众和个人

4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 D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C、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原理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43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44 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C )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4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D)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46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A )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B )

A.历史宿命论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决定论观点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48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 )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9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0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D )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二、多项选择题

社会基本矛盾

1.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CD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为( ABE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细节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

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3.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BCE  )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E.文艺、道德、宗教

阶级斗争

4、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前提的有( CDE )

A.投机商人通过贱买贵卖聚敛钱财B.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夺他人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D.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5、下列各项属于人类历史上典型的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 ABC  )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C.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

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人民群众

6、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

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ABCDE)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参看教材第94页)

答: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有两个缺点:

①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中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的历史。

②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答:

①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②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参看教材第95页)

 答: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

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是因为: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参看教材第100页)

 答: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范畴反映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内容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第二类是渗透型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参看教材第101页)

答: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内容包括: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关系);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③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

(参看教材第90-91页,新第93-94页)

 答: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教材:

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其内容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①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

②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

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组成部分。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参看教材第130、131页)

答: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答:

群众观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各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参看教材第98页)

答: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

而且,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互相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1)从历史纵向看,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

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高。

 

(2)从社会横向比较看,不同国家也出现不平衡现象。

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较之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较之于英国和法国。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我国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指导意义:

①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答: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

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起来。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教材:

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二者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

①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就有必要进行改革。

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党政不分、机构臃肿、干部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

③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先导和超前力量。

19世纪以前,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关系中,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其次序是生产-技术-科学。

19世纪以来,三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势,即科学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带动技术的进步,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先导和超前的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于( A )

 A 14世纪末15世纪初 B 15世纪末16世纪初 

C 16世纪末17世纪初 D 17世纪末18世纪初

2、商品是( B )

 A供人们使用的劳动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供人消费的劳动产品 D可用货币购买的劳动产品

3、商品交换的原则是( C )

 A公平原则 B平等原则 C等价原则 D赢利原则

4、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 )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6、“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D )

 A市场经济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经济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7、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 C )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是( AD )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通过海外贸易创造财富 

C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E通过商业途径创造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B )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阶级的形成 E国家的形成

3、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AE  )

  A使用价值 B可以交换 C可以出售 D可以购买 E价值

4、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A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E重复劳动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BD  )

  A社会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奇货可居 B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的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商品出以出卖 C劳动者的人身彻底依附资本家 

D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自己的商品来支配E大量农民无地可耕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参看教材第151页)

 答:

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