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生物人教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总复习生物人教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生物人教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总复习生物人教版讲义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考总复习生物(人教版)讲义: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Word版含答案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
(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要点
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
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指标:
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3.群落的种间关系(连线)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 B
(1)A图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①表现:
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②分层决定因素:
③意义: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B图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①表现:
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②决定因素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
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
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2014·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选A 分析题意可知:
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C、D错误。
命题来源于必修三教材P73中图4-10种间关系
2.[2013·全国卷Ⅱ,T31(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命题来源于必修三教材P74原文
3.[2016·全国Ⅲ,T31
(1)]由于湿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命题来源于必修三教材P72原文
1.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常见图示:
举例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蛔虫与人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2.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如图甲
(2)―→
说明:
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因竞争力弱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3)→
3.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群落存在空间结构,而种群具有空间特征但不具有空间结构。
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各个种群间具有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
(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
1.判断正误
(1)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4)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2017·长春期末)下面关于森林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的关系
C.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D.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
解析:
选D 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等,关键因素是光照强度,A正确;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的关系,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植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有明显的差别,C正确;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D错误。
角度1
借助种间关系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选B 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
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4.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即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解析:
选C 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
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c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错误;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此阶段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C正确;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错误。
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
(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
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角度2
借助群落空间结构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5.(2018·海淀模拟)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
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据此不能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
选D 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在各层次的分布,不同层的生物种类数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到影响,B正确;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别,但是无法推测某种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误。
6.(2018·衡阳八中月考)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b、c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光照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剧烈
解析:
选B 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正确;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b处影响森林植物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因此,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剧烈,D正确。
错将高山不同海拔高度的群落分布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垂直结构是指一定区域中群落内部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配置状况,如森林群落由高处到低处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植物层或池塘群落中由浅水层到深水层的浮游动物、鲢鱼、草鱼、黑鱼、软体动物等。
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应各自有其独特的群落,每一群落内部均各自具备其自身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不同海拔地带分布有不同群落,不可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经历的时间比较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014·全国卷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故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中,虽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次生演替的速度快,经历的时间短。
(3)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自然演替的最终方向是荒漠,由于人类的开垦活动,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故人类开垦活动使群落演替速度加快,但演替方向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命题来源于必修三教材P80~81
1.“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演替
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地,演替过程中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
(1)演替的结果:
并不是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成森林。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3)演替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判断正误
(1)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5)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2.(2017·广东实验中学期中)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解析:
选B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A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可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正确;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正确。
角度1
围绕群落演替类型考查理解能力
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
选C 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了植物种子和土壤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误;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逐渐下降,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C正确;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4.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先后顺序:
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
丁>甲>丙>乙
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
选D 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
角度2
借助群落演替的趋势与规律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5.(2018·山西中学联考)甲地因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随后两地陆续出现植被。
如图曲线描述了某种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
B.如图曲线可描述乙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C.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D.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
解析:
选D 由题意可知,甲地发生次生演替,乙地发生初生演替,故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A正确;在初生演替中,有机物含量先增加,最后趋于稳定,B正确;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C正确;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不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这取决于环境条件,D错误。
6.(2018·广西调研)如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
株/平方米)。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A.物种a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第1~5年内种群密度上升与种间竞争低有关
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的原因与其植株高度大于物种a有关
C.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有关
解析:
选C 第1~5年内,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低,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A正确;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植株高度大于物种a,能获得更多的光照有关,B正确;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C错误;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所以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考点三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条件:
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
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提出问题:
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2)制订计划:
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3)实施计划
①制备:
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②取样:
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的地点、时间等。
③采集小动物:
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④观察和分类:
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⑤统计和分析:
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4)得出结论
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1.易混淆的采集小动物仪器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2.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1.(2017·哈尔滨六中期中)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选C 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土壤动物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A错误;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种间关系无主次之分,B错误;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2.下表为三个相邻群落的植被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植被丰富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甲群落
21.5
35.5
19.5
乙群落
17.5
23.8
16.25
丙群落
22
31.8
13.5
A.甲群落植被丰富度最高,一般情况下甲群落整体的丰富度也最高
B.乙群落植被丰富度最低,该群落的演替可能还没达到相对稳定阶段
C.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更加茂密
D.可采用样方法分别对三个层次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调查时样方大小要一致
解析:
选D 由题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甲群落的丰富度最高,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一般情况下,群落植被丰富度最高,群落整体的丰富度也最高,A正确;一般情况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然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乙群落植被丰富度最低,该群落的演替可能还没达到相对稳定阶段,B正确;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但是总的植被丰富度并不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更加茂密,使草本层植被的生长受限,C正确;用样方法对不同层次植被进行调查时,不同植被需要采用不同面积的样方,草本植物个体小,可以采用较小的样方面积,乔木个体大,可以采用较大的样方面积,D错误。
[网络构建·答题必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该地区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在水平方向上,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
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5.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探究高考·模拟演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5·海南卷)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解析:
选B 物质循环中C、N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
2.(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选D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