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4524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docx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本篇由无机制备、称量和滴定操作练习组成。

通过初步的基本操作、基本技术的训练,要求学生能规的学会以下的操作和方法:

仪器的洗涤和干燥,试剂的取用,试纸的取用,煤气灯的使用,台天平、分析天平的使用,量筒、吸管、滴定管的使用,离心机的使用;直接加热和水浴加热,溶解和结晶,溶液的蒸发、浓缩,固液分离(倾滗法、吸滤法和少量沉淀的离心分离),直接称量、相减法称量,数据处理、误差表示等。

要求学生自觉地重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诸方面的培养,并将此贯穿于整个实验课程的始终。

    无机化合物的种类极多,不同类型的无机物制备方法有所不同,差别也很大。

同一无机物也可有多种制备方法。

在本篇中只介绍常见无机物常用的制备和提纯方法。

    1.无机物常用的制备方法

    ⑴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

    ①活泼金属和酸直接反应,经蒸发、浓缩、结晶、分离即可得到产品。

如由铁和硫酸制备硫酸亚铁。

    ②不活泼金属不能直接和非氧化性酸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反应后要有分离、除杂质的步骤。

如硫酸铜的制备,不能由铜和稀硫酸直接反应制备,必须加入氧化剂(如硝酸),反应后有杂质硝酸铜,所以要用重结晶法来提纯制得的硫酸铜。

    ⑵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备

    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备无机物,如产物是难溶物或气体,则只需通过分离或收集气体即可得产物。

若产物是可溶的,就要经蒸发、浓缩、结晶、分离等步骤后才能得到产物。

如由硝酸钠和氯化钾制备硝酸钾,这两种盐溶解、混合后,在溶液中有4种离子-K+、Na+、NO3-、Cl-,由它们可组成四种盐。

当温度改变时,它们的溶解度变化不同。

利用这种差别,可在高温时除去氯化钠,滤液冷却后则得到硝酸钾。

再用重结晶法提纯,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硝酸钾。

    2.结晶与重结晶

    ⑴结晶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称结晶。

结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晶核的形成,第二阶段是晶核的成长。

溶液的过饱和程度和温度都能影响晶体颗粒的大小,其中温度的影响更大些。

有时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即当温度降低后仍不析出晶体。

此时可慢慢摇动结晶容器,或用玻璃棒轻轻磨擦器壁,也可加入小粒晶种,促使晶体析出。

    晶体颗粒的大小要合适,否则会影响产品的纯度。

晶体颗粒大而均匀,夹带母液和杂质少,易洗涤,所得产品纯度高,但结晶时间长。

晶体快速析出时则相反。

    ⑵晶体制备的一般方法

    ①冷却法将一定浓度的溶液冷却至过饱和,使晶体析出的方法称冷却法。

冷却速度对晶体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温度缓慢下降,利于形成大晶体,反之则形成小晶体。

    ②蒸发法在一定温度下蒸发溶剂使溶液达到过饱和,析出晶体的方法称蒸发法。

此法适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或溶解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如Na2SO4、NaCl等。

与冷却法相比,此法很难得到大晶体。

    在制备实验中,常常将蒸发与冷却两法结合使用。

由于析出晶体的大小与结晶条件有关,故控制结晶条件可以得到大小合适的晶体。

如溶液的浓度较高,溶质的溶解度较小,冷却得较快,并不时搅拌溶液,析出的晶体就较小。

反之,如溶液的浓度不高,冷却缓慢,或投入一小粒晶种后静置,则得到较大大晶体。

    ⑶重结晶

    先将晶体溶解,再使它重新析出的过程称重结晶。

用重结晶法提纯物质,是利用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依赖关系。

杂质一般有不溶物和可溶物两类,都可以利用溶解度差别来除去。

在实际操作时,在待提纯的物质中加适量水(或其他合适的溶剂),加热使成饱和溶液,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将滤液冷却,待提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而少量可溶性杂质则留在母液中,用过滤法将晶体和母液分开。

此法可用来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显著的物质。

    如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则不能按上述的方法提纯。

而是先将溶液进行浓缩,蒸发掉一部分水,这时就有纯净物质部分的结晶出来,而杂质则留在溶液中。

仪器

用途与注意事项

烧杯

∙以容积表示大小,如250mL烧杯;

∙用作反应容器,配制、蒸发、浓缩溶液;

∙反应液体不得超过烧杯容积的2/3;

∙烧杯上标有:

 厂标

 烧杯容积

 烧杯编号处(若同时用到两只以上烧杯时,为便于区别,则可在此处写上数字编号)

 容量刻度(由于反应液体不得超过容量的2/3,所以刻度到200mL足够)。

烧杯容积

烧杯编号处

厂标

容量刻度

 

点击左图标记,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说明

锥形瓶

∙以容积大小表示,如250mL锥形瓶;

∙有具塞和无塞两类;

∙用作反应容器(加热时可避免液体大量蒸发),也用于滴定。

旋摇锥形瓶可使溶液混合均匀。

量筒、量杯

∙以容积大小表示,如10mL量筒;

∙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准确度不高)。

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不能量取热的液体;

∙读数时视线应与弯月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称量瓶

∙以外径(mm)×高(mm)表示,有高型、扁型两类;

∙用于准确称量试样或基准物;

∙称量时盖紧盖子,不能用手拿取,应用洁净的纸带。

干燥器

∙以口径大小表示;

∙用于干燥或保存干燥物品,但不能用来保存潮湿的器皿或沉淀;

∙常用变色硅胶做干燥剂,当蓝色硅胶变成红色时,则应更换,红色硅胶烘干后可反复使用;

∙务必用双手拿着干燥器和盖子的沿口搬移干燥器,绝对禁止用单手拿,以防盖子滑落打碎。

容量瓶

∙以容积大小表示,如250mL容量瓶;

∙用于配制标准溶液;

∙尽可能只用水冲洗,必要时才用洗液浸洗。

用完立即洗净;

∙自然晾干,不能放在烘箱中烘干。

吸管

∙以所量的最大容积表示,有无分度吸管和有分度吸管两类,如25mL无分度吸管;

∙用于精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自然干燥,不能烘干;用后洗净。

滴定管

∙滴定管以最大容积表示,如50mL滴定管;

∙用于滴定溶液,读数时,视线应与弯月面最低点保持水平;

∙酸液放在酸式滴定管中,碱液则放在碱式滴定管中;

∙滴定管要洗涤干净,不挂水珠。

全管不得留有气泡。

用后立即洗净。

小试管及试管架

∙试管以管口直径×管长表示(mm);

∙试管作为反应容器,便于操作、观察,用药量少;试管架用于盛放试管;

∙反应液体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

∙一般大试管直接在火焰上加热,小试管用水浴加热;

∙直接加热试管时应使试管的下半部受热均匀;

∙反应或加热时,要振荡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

布氏漏斗、吸滤瓶、橡皮管

∙布氏漏斗以直径,吸滤瓶以容积表示;

∙用于减压过滤;

∙根据沉淀或晶体的多少选择漏斗,使二者匹配。

注意漏斗与滤瓶大小的配合;

∙根据滤瓶口的大小选择橡皮塞,塞子伸入瓶颈部分为塞子本身长度的1/3~2/3。

根据漏斗颈的大小选择钻孔器在塞子上钻孔,使塞孔与漏斗颈紧密吻合;

∙不能直接加热。

表面皿

∙以直径表示(cm),如9cm表面玻璃;

∙盖在蒸发皿和烧杯上,以免灰尘落入或溶液溅出;

∙作盖用时,其直径应比被盖容器略大,凹面向上。

取下时凸面朝上,放在桌上;

∙不能加热。

滴管

∙滴管由尖嘴玻璃管与橡皮乳头组成;

∙用于吸取少量溶液;离心分离时吸取上层溶液;滴加溶液;

∙溶液不得吸进乳头,用后立即洗净。

玻棒

∙用于搅拌溶液,协助倾出溶液;

∙玻棒放在烧杯中,应比烧杯长出

4~6cm;

∙玻棒两端应烧熔光滑,以防划毛烧杯。

洗瓶

∙以容积表示(mL),有玻璃、塑料洗瓶;

∙塑料洗瓶使用方便;

∙洗瓶用于盛放纯水、洗涤容器和沉淀用。

也可装适当的洗涤液洗涤沉淀;

∙不能装自来水,塑料洗瓶不能加热,也不要靠近火源,以免变形、甚至熔化。

试剂瓶

∙以容积表示(mL),有广口瓶、细口瓶两种,又分磨口、不磨口,无色、棕色等;

∙广口瓶盛放固体试剂,细口瓶盛放液体试剂和溶液;

∙不能加热;

∙有磨口塞的试剂瓶不用时应洗净,并在磨口处垫上纸条。

标准磨口塞

∙标准磨口塞有各种规格,如5#磨口塞;

∙用作锥形瓶、容量瓶的塞子。

药匙

∙以大小表示,有瓷、骨、塑料制的,不锈钢勺由不锈钢打制而成;

∙用于取固体试剂,取少量固体时用小的一端;

∙药匙大小的选择,应以拿到试剂后能放进容器口为宜;

∙必须洗净擦干后才能取用试剂。

蒸发皿

∙以皿口大小表示,如9cm蒸发皿;

∙作反应容器、灼烧固体、蒸发浓缩溶液用,耐高温,可直接加热,但不宜骤热(先用小火预热)。

高温时不能骤冷,以免破裂。

点滴板

∙上釉瓷板,有黑、白两种;

∙在点滴板穴,用1~2滴试剂进行点滴反应,观察沉淀生成和颜色变化,试剂用量少,现象明显。

洗耳球

∙吸管借助洗耳球吸取溶液;

∙防止因吸空造成溶液进入洗耳球。

直接加热

直接加热液体

    适用于在较高温度下不分解的溶液或纯液体。

   少量的液体可装在试管中加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不用手拿,以免烫伤),试管口向上,微微倾斜,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其他人的脸部,以免溶液沸腾时溅到脸上。

管所装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高度的1/3。

加热时,先加热液体的中上部,再慢慢往下移动,然后不时地上下移动,使溶液受热均匀。

不能集中加热某一部分,否则会引起暴沸。

如需要加热的液体较多,则可放在烧杯或其他器皿中。

待溶液沸腾后,再把火焰调小,使溶液保持微沸,以免溅出。

如需把溶液浓缩,则把溶液放入蒸发皿(放在泥三角上)加热,待溶液沸腾后改用小火慢慢的蒸发、浓缩。

直接加热固体

    少量固体药品可装在试管中加热,加热方法与直接加热液体的方法稍有不同,此时试管口向下倾斜,使冷凝在管口的水珠不倒流到试管的灼烧处,而导致试管炸裂。

 较多固体的加热,应在蒸发皿中进行。

先用小火预热,再慢慢加大火焰,但火也不能太大,以免溅出,造成损失。

要充分搅拌,使固体受热均匀。

需高温灼烧时,则把固体放在坩埚中,用小火预热后慢慢加大火焰,直至坩埚红热,维持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稍冷,用预热过的坩埚钳将坩埚夹持到干燥器中冷却。

水浴加热

    当被加热物质要求受热均匀,而温度又不能超过373K时,采用水浴加热。

若把水浴锅中的水煮沸,用水蒸气来加热,即成蒸汽浴。

水浴锅上放置一组铜质或铝质的大小不等的同心圆,以承受各种器皿。

根据器皿的大小选用铜圈,尽可能使器皿底部的受热面积最大。

水浴锅盛放水量不超过其总容量的2/3,在加热过程中要随时补充水以保持原体积,切不能烧干。

不能把烧杯直接放在水浴中加热,这样烧杯底会碰到高温的锅底,由于受热不均匀而使烧杯破裂,同时烧杯也容易翻掉。

也可选用大小合适的烧杯、铝锅代替水浴锅。

    小试管中的溶液只宜在微沸水浴上加热。

在100mL烧杯中,放入一铜架,注入水至盖过第二个铜片面为止,即组成水浴。

因直接加热易将少量的溶液溅出,或因烘干而使沉淀损失或变质,同时小试管也易破裂。

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时,也可以在水浴上进行,这样比较安全。

    沙浴和油浴加热

    当被加热物质要求受热均匀,而温度又要求高于373K时,可用沙浴或油浴。

沙浴是将细沙均匀地铺在一只铁盘,被加热的器皿放在沙上,底部部分插入沙中,用煤气灯加热铁盘。

用油代替水浴中的水即是油浴。

    冷却方法

    将需要冷却的溶液放在空气中,或放在室温的水浴中(右图),可冷却至室温,前者的冷却速度慢于后者,此外还有下列方法:

⑴流水冷却

    需冷却到室温的溶液,可用此法。

将需冷却的物品直接用流动的自来水冷却。

注意:

关小自来水龙头,用小水流冷却,不能将自来水溅入容器。

⑵冰水冷却

    将需冷却的物品直接放在冰水中。

⑶冰盐浴冷却

    冰盐浴由容器和冷却剂(冰盐或水盐混合物)组成,可冷却至273K以下。

所能达到的温度由冰盐的比例和盐的品种决定,干冰和有机溶剂混合时,其温度更低。

为了保持冰盐浴的效率,要选择绝热较好的容器,如杜瓦瓶等。

制冷剂

T/K

制冷剂

T/K

30份NH4Cl+100份水

270

125份CaCl2·6H2O+100份碎冰

233

4份CaCl2·6H2O+100份碎冰

264

150份CaCl2·6H2O+100份碎冰

224

29gNH4Cl+18gKNO3+冰水

263

5份CaCl2·6H2O+4份冰块

218

100份NH4NO3+100份水

261

干冰+二氯乙烯

213

75gNH4SCN+15gKNO3+冰水

253

干冰+乙醇

201

一份NaCl(细)+3份冰水

252

干冰+乙醚

196

100份NH4NO3+100份NaNO3+冰水

238

干冰+丙酮

195

减压过滤

    又称吸滤、抽滤,是利用真空泵或抽气泵将吸滤瓶中的空气抽走而产生负压,使过滤速度加快,减压过滤装置由真空泵、布氏漏斗、吸滤瓶组成。

    1.循环水式真空泵

    循环水式真空泵采用射流技术产生负压,以循环水作为工作流体,是新型的真空抽气泵。

它的优点是使用方便,节约用水。

面板上有开关、指示灯、真空度指示表,真空吸头I、II(可供两套过滤装置使用)。

后板上有进出水的下口、上口,循环冷凝水的进水、出水。

    使用前,先打开台面加水,或将进水管与水龙头连接,加水至进水管上口的下沿,真空吸头处装上橡皮管。

将橡皮管连接到吸滤瓶支管上,打开开关,指示灯亮,真空泵开始工作。

    过滤结束时,先缓缓拔掉吸滤瓶上的橡皮管,再关开关,以防倒吸。

    更换循环水时,用虹吸法吸出循环水。

    注意事项:

    a.工作时一定要有循环水。

否则在无水状态下,将烧坏真空泵。

    b.加水量不能过多。

否则水碰到电机会烧坏真空泵。

    c.进出水的上口、下口均为塑料,极易折断,故取、上橡皮管时要小心。

    2.吸滤操作:

    

(1)剪滤纸

    将滤纸经两次或三次对折,让尖端与漏斗圆心重合,以漏斗径为标准,作记号。

沿记号将滤纸剪成扇形,打开滤纸,如不圆,稍作修剪。

放入漏斗,试大小是否合适。

如滤纸稍大于漏斗径,则剪小些,使滤纸比漏斗径略小,但又能把全部瓷孔盖住。

如滤纸大了,滤纸的边缘不能紧贴漏斗而产生缝隙,过滤时沉淀穿过缝隙,造成沉淀与溶液不能分离;空气穿过缝隙,吸滤瓶不能产生负压,使过滤速度慢,沉淀抽不干。

若滤纸小了,不能盖住所有的瓷孔,则不能过滤。

因此剪一合适的滤纸是减压过滤成功的关键。

    

(2)贴紧滤纸

    用少量水润湿,用干净的手或玻棒轻压滤纸除去缝隙,使滤纸贴在漏斗上。

将漏斗放入吸滤瓶,塞紧塞子。

注意漏斗颈的尖端在支管的对面。

打开开关,接上橡皮管,滤纸便紧贴在漏斗底部。

如有缝隙,一定要除去。

    (3)过滤

    过滤时一般先溶液,后转移沉淀或晶体,使过滤速度加快。

转移溶液时,用玻棒引导,倒入溶液的量不要超过漏斗总容量的2/3。

先用玻棒将晶体转移至烧杯底部,再尽量转移到漏斗。

如转移不干净,可加入少量滤瓶中的滤液,一边搅动,一边倾倒,让滤液带出晶体。

继续抽吸直至晶体干燥,可用干净,干燥的瓶塞压晶体,加速其干燥,但不要忘了取下瓶塞上的晶体。

    晶体是否干燥,有三种方法判断:

    a.干燥的晶体不粘玻棒;

    b.当1~2min漏斗颈下无液滴滴下时,可判断已抽吸干燥;

    c.用滤纸压在晶体上,滤纸不湿,则表示晶体已干燥。

    (4)转移晶体

    取出晶体时,用玻棒掀起滤纸的一角,用手取下滤纸,连同晶体放在称量纸上,或倒置漏斗,手握空拳使漏斗颈在拳,用嘴吹下。

用玻棒取下滤纸上的晶体,但要避免刮下纸屑。

检查漏斗,如漏斗有晶体,则尽量转移出。

    如盛放晶体的称量纸有点湿,则用滤纸压在上面吸干,或转移到两滤纸中间压干。

如称量纸很湿,则重新过滤,抽吸干燥。

    (5)转移滤液

    将支管朝上,从瓶口倒出滤液,如支管朝下或在水平位置,则转移滤液时,部分滤液会从支管处流出而损失。

注意:

支管只用于连接橡皮管,不是溶液出口。

    (6)晶体的洗涤

    若要洗涤晶体,则在晶体抽吸干燥后,拔掉橡皮管,加入洗涤液润湿晶体,再微接真空泵橡皮管,让洗涤液慢慢透过全部晶体。

最后接上橡皮管抽吸干燥。

如需洗涤多次,则重复以上操作,洗至达到要求为止。

    (7)具有强酸性、强碱性或强氧化性溶液的过滤这些溶液会与滤纸作用,而使滤纸破坏。

若过滤后只需要留有溶液,则可用石棉纤维代替滤纸。

将石棉纤维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搅匀,然后倾入布氏漏斗,减压,使它紧贴在漏斗底部。

过滤前要检查是否有小孔,如有则在小孔上补铺一些石棉纤维,直至无小孔为止。

石棉纤维要铺得均匀,不能太厚。

过滤操作同减压过滤。

过滤后,沉淀和石棉纤维混在一起,只能弃去。

    若过滤后要留用的是沉淀,则用玻璃滤器代替布氏漏斗(强碱不适用)。

过滤操作同减压过滤。

    (8)热过滤当需要除去热、浓溶液中的不溶性杂质,而又不能让溶质析出时,一般采用热过滤。

过滤前把布氏漏斗放在水浴中预热,使热溶液在趁热过滤时,不致于因冷却而在漏斗中析出溶质。

不同温度下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g/100g水)

ABCFHIKLMNPSZ

序号

化学式

273K

283K

293K

303K

313K

323K

333K

343K

353K

363K

373K

<< *1

AgBr

-

-

8.4×10-6

-

-

-

-

-

-

-

**3.7×10-4

2

AgC2H3O2

0.73

0.89

1.05

1.23

1.43

1.64

1.93

2.18

2.59

-

-

*3

AgCl

-

8.9×10-5

1.5×10-4

-

-

5*10-4

-

-

-

-

2.1×10-3

*4

AgCN

-

-

2.2×10-5

-

-

-

-

-

-

-

-

*5

Ag2CO3

-

-

3.2×10-3

-

-

-

-

-

-

-

5×10-2

*6

Ag2CrO4

1.4×10-3

-

-

3.6×10-3

-

5.3×10-3

-

8×10-3

-

-

1.1×10-2

**7

AgI

-

-

-

3×10-7

-

-

3×10-6

-

-

-

-

8

AgIO3

-

3×10-3

4×10-3

-

-

-

1.8×10-2

-

-

-

-

9

AgNO2

0.16

0.22

0.34

0.51

0.73

0.995

1.39

-

-

-

-

10

AgNO3

122

167

216

265

311

-

440

-

585

652

733

11

Ag2SO4

0.57

0.70

0.80

0.89

0.98

1.08

1.15

1.22

1.30

1.36

1.41

12

AlCl3

43.9

44.9

45.8

46.6

47.3

-

48.1

-

48.6

-

49.0

13

AlF3

0.56

0.56

0.67

0.78

0.91

-

1.1

-

1.32

-

1.72

14

Al(NO3)3

60.0

66.7

73.9

81.8

88.7

-

106

-

132

153

160

15

Al2(SO4)3

31.2

33.5

36.4

40.4

45.8

52.2

59.2

66.1

73.0

80.8

89.0

16

As2O5

59.5

62.1

65.8

69.8

71.2

-

73.0

-

75.1

-

76.7

*17

As2S5

-

-

5.17×10-5(291)

-

-

-

-

-

-

-

-

<<**18

B2O3

1.1

1.5

2.2

-

4.0

-

6.2

-

9.5

-

15.7

19

BaCl2·2H2O

31.2

33.5

35.8

38.1

40.8

43.6

46.2

49.4

52.5

55.8

59.4

**20

BaCO3

-

1.6×10-3(281)

2.2×10-3(291)

2.4×10-3(297.2)

-

-

-

-

-

-

6.5×10-3

*21

BaC2O4

-

-

9.3×10-3(291)

-

-

-

-

-

-

-

2.28×10-2

**22

BaCrO4

2.0×10-4

2.8×10-4

3.7×10-4

4.6×10-4

-

-

-

-

-

-

-

23

Ba(NO3)2

4.95

6.67

9.02

11.48

14.1

17.1

20.4

-

27.2

-

34.4

24

Ba(OH)2

1.67

2.48

3.89

5.59

8.22

13.12

20.94

-

101.4

-

-

**25

BaSO4

1.15×10-4

2.0×10-4

2.4×10-4

2.85×10-4

-

3.36×10-4

-

-

-

-

4.13×10-4

26

BeSO4

37.0

37.6

39.1

41.4

45.8

-

53.1

-

67.2

-

82.8

**27

Br2

4.22

3.4

3.20

3.13

-

-

-

-

-

-

-

**28

Bi2S3

-

-

1.8×10-5(291)

-

-

-

-

-

-

-

-

<< 29

CaBr2·6H2O

125

132

143

185(307)

213

-

278

-

295

-

312(378)

30

Ca(H2C3O2)2·2H2O

37.4

36.0

34.7

33.8

33.2

-

32.7

-

33.5

-

-

31

CaCl2·6H2O

59.5

64.7

74.5

100

128

-

137

-

147

154

159

**32

CaC2O4

-

6.7×10-4(286)

6.8×10-4(298)

-

-

9.5×10-4

-

-

-

14×10-4(368)

-

*33

CaF2

1.3×10-3

-

1.6×10-3(298)

1.7×10-3(299)

-

-

-

-

-

-

-

34

Ca(HCO3)2

16.15

-

16.60

-

17.05

-

17.50

-

17.95

-

18.40

35

CaI2

64.6

66.0

67.6

69.0

70.8

-

74

-

78

-

81

36

Ca(IO3)2·6H2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