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3850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17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案.docx

《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案.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教案.docx

心理学教案

目录

1.心理学与科学4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4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1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与分支13

2.心理的实质19

第一节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9

第二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2

第三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28

3.注意30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30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32

第三节注意的特征34

第四节中学生注意的特点与教学37

4.感觉和知觉42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42

第二节感受性及其变化44

第三节知觉的概述47

第四节知觉的基本特性51

第五节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53

5.记忆59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59

第二节记忆的三个系统63

第三节中学生记忆的特点与教学72

6.思维75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75

第二节思维的支柱79

第三节问题解决心理84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88

第五节中学生思维的特点与教学89

7.学习心理96

第一节学习与学习理论96

第二节学习迁移101

第三节学习策略105

8.动机与情绪110

第一节动机110

第二节情绪118

9.能力127

第一节能力的概述127

第二节能力的个别差异130

第三节能力的测量133

第四节能力的形成与培养135

10.人格138

第一节人格的概述138

第二节人格的理论141

第三节人格的测评143

第四节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塑造146

1.心理学与科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心理学的ABC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古代的心理学思想都包含于哲学思想体系之中,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或意识的研究,长期以来属于哲学的范畴。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出现,则是19世纪末期的事。

在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有一句名言:

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三种基本的研究类型。

(一)因果研究

(二)相关研究

(三)个案研究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二)观察法

(三)测验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与分支

一、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

2.行为治疗

3.生物反馈

(三)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取向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心理学的分支发展

(一)基础心理学的分支

普通心理学(generalpsychology)。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psychology)。

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psychology)。

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

动物心理学(animalpsychology)。

心理测量学(psychology)。

(二)应用心理学的分支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psychology)。

临床心理学(clinical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psychology)。

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psychology)。

广告心理学(advertisingpsychology)。

消费心理学(consumerpsychology)。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psychology)。

法律心理学(forensicpsychology)。

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和行为,无论是一举手,一投足的简单动作,抑或是在生产线上的操作、对艺术品的雕琢、学习与数学运算或者社会活动等,都要归结为神经系统的整合活动。

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现象表明:

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依赖于外界或者内部刺激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感官输送到脑,脑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并对事件的意义进行判断,作出决策,最后发布命令,引起心理反映。

因此,了解心理产生的物质过程,熟悉神经系统和脑的组织与工作,掌握行为发生的基本原理是学习心理学的重要和必要步骤。

第一节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0~2岁)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malstage)(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comcreteoperationalstage)(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stage)(11岁—17岁)

二、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阐明了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和脑长期演化的产物。

生物进化史表明,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神经系统和脑。

神经系统和脑在进化的不同阶段,发生了相应的、不同水平的心理现象,这就是动物的心理。

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研究成果,越来越精确地证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尽管当前脑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于说明全部心理机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可以肯定,随着脑科学的进步,心理的机制将得到更精确的揭示。

第二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人脑的结构与功能

(一)人脑的结构

人的神经系统包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所以讨论人脑的结构应该从神经元开始。

1.神经元

2.神经系统

3.脑

(二)大脑机能系统学说

根据这些研究,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二、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二)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巴甫洛夫学派从动物实验证明,高等动物个体间的行为差异,主要是由它们

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所决定的。

根据皮质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如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等,他们把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几种类型,称为神经类型。

神经过程的强度系指皮质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极限而言。

在动物实验中,如用同一强度的刺激,可以对一只狗建立起阳性条件反射,而对另一只狗却可能引起超限抑制。

这说明后者皮质细胞兴奋过程强度较弱。

均衡性是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对比关系。

如果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也相应地强,说明两个过程均衡;如果两个过程中的一个特别强,另一个相对地弱,说明不均衡。

灵活性系指从一个神经过程转变为其相反的神经过程的难易程度而言。

如对一个阳性条件反射加以强化,使它转变成阴性,或使阴性条件反射加以强化,使它变为阳性,容易转变的,说明灵活性高,不易转变的,则为不灵活或惰性大。

人类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也具有上述基本特征,因此人类的神经类型也可基本上按上述特征来划分。

但划分人类高级神经类型时应考虑到社会的因素和第二信号活动的特征。

巴甫洛夫根据两种信号系统的对比关系,把人类的神经类型分成思想型、艺术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

神经中枢的基本特征本来是生下来就有的,因而神经类型是由先天所决定的。

但出生后环境的影响,也会使神经活动发生改变。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大脑两半球的基本活动是信号活动。

为了说明人脑的信号活动,需要从反射说起。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刺激(如火)作用于感觉器官(如手的皮肤)引起神经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通过中枢神经,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官,引起效应器官的活动(如缩手)。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反射模式。

引起反射的刺激可能是外部的如食物、声、光、伤害等;也可能是内部的,如饥饿或疼痛等等。

对于刺激的回答,可能是肌肉的收缩从而产生身体的运动;也可能是腺体的活动从而导致分泌唾液、胃液、汗等等。

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孤。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1.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反射。

如,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收缩,异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等等。

这些反射都是无须学习,生来就会的反射,都属于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同其他动物共有的,通常所说的本能就是比较复杂的无条件反射。

可以把无条件反射分为食物的、防御的和性的三大类。

前两类都是出生后就开始活动的,第三类是个体成熟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无条件反射对于机体生命的维持和种族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单凭无条件反射又是不足以维护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的。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射。

吃过某种食物的动物和人,闻到那种食物的气味就分泌唾液;挨过棒打的狗,见到举棒的姿势就逃跑;倘在喂狗同时奏乐,在给予电击同时闪烁灯光,重复几次之后,奏乐就引起食物性反射——分泌唾液;闪光就引起防御性反射———逃跑。

所有这些,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就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强化(即无关刺激与条件刺激的结合使用)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此外,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还有;动物或人应处于清醒状态,即大脑皮层应有适宜的兴奋状态;应排除其它干扰刺激等。

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一切无条件反射通过传入神经把兴奋传导到低级中枢导致效应器活动的同时,也有上行分支把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形成所谓“无条件反射的皮层代表点”。

比如,进餐时食物的化学成分刺激味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延髓直接支配唾液的同时,兴奋也沿上行分支传到皮层的一定区域,这就是食物性无条件反射代表点。

若在进餐的同时或稍后给予铃声刺激,那么,在大脑皮层上除去一群细胞作为无条件反射代表点处于兴奋状态之外就又有铃声引起的听分析器的皮层部位的兴奋。

在大脑皮层上出现的两个兴奋中心由于神经过程规律性的运动就形成了联系。

这种神经联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从于一定的条件而暂时存在,所以叫作暂时神经联系(如图2-6)。

暂时神经形成之后,当初的无关刺激(比如,对于唾液分泌反射来说的铃声)就不再是无关的了。

铃声引起的听感受器的兴奋传入神经传到皮层听区后,就经过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皮层代表点并通过传出神经导致效应器官——唾液腺分泌唾,这时,铃声就能引起原来只有食物才能引起的反应——唾液分泌,铃声就具有同无条件刺激物——食物一样的作用了,铃声对于人或动物就带有“食物即将来临”意义了,铃声就成了食物的信号。

动物形成条件反射,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活动就是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基本活动。

由于信号活动揭露了刺激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巴甫洛夫认为信号活动的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

条件反射的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极大地增强了动物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境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如声响、光亮、气味、温度等等,只要和无条件刺激(如食物、伤害等)同时发生作用,都可以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

就是凭借形成条件反射,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由此而极大地增强了。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又提出了不同于巴甫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把白鼠放入实验箱内,使其处于饥饿状态,当它偶然踏动箱内杠杆装置时便得到食物强化,一旦再踏便会再次得食,如此反复几次,条件反射便告形成。

这类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自己活动或操作形成的,故称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自身的活动、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机体有所行为、活动,并得到了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动作就可能重复出现。

3.条件反射的抑制

条件反射也有抑制和消退的过程。

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

(1)非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

外抑制: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如突然出现强声,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

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刺激的出现引起皮层相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

超限抑制:

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发展,这叫超限抑制。

这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坏,因此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

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病儿沉睡,动物的“假死”,都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2)条件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又称为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消退抑制:

消退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条件反射是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

如灯光和食物结合建立起条件反射,可在灯光出现时就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不再用食物来强化灯光这个条件刺激,那么就会使灯光食物性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它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

消退抑制与神经系统的类型有关。

实验证明,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好动类型的动物消退较慢,而那些好静、孤独的神经系统类型者容易消退。

另外,条件反射形成得愈巩固,愈不容易消退。

形成条件反射时所用的无条件刺激的强度愈大,消退也愈不容易。

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对条件刺激的反应往往带有泛化的性质,即条件反射不仅能为条件刺激所引起,而且也能为一些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引起。

例如,给狗形成了每分钟五十次节拍器音响的条件反射后,往往其它类似的声音,如每分钟六十次音响,即使没有与非条件刺激结合过,也会引起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

实验继续进行,只对每分钟50次节拍器音响予以强化,而对每分钟60次节拍器音响不予强化,那么泛化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狗只对每分钟50次节拍器音响发生反应,而对与它相类似的刺激不发生反应,这种分化过程中发生的抑制就是分化抑制。

分化抑制具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这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确的分析,作出完善的反应,在学习中,对外语发音的细微区别,书写上错误的纠正,历史相似事件的区分等均通过分化抑制来实现。

4.两种信号系统

 尽管动物之间也有信息传递,但是它们没有语言,对于动物来说,能够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的只是物体、声音、气味等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具体属性。

这种具体的条件刺激、具体的信号叫作第一信号和第一信号系统。

尽管经过训练的鹦鹉会说“客人来了”,马戏团的马会用蹄蹬地表示算题的答案,但是,所有这一切无论看来如何类似于人的语言的掌握,类似于第二信号,事实上动物行为所反应的却只是言语的声音或形状,而不是言语、词的含义。

人不仅具有第一信号和第一信号系统,对于正常成年人来说,不仅是食物的气味、颜色、形状等能够引起唾液分泌,不仅“望梅”可以“止渴”,而且关于美味食品的言语描述,也能引起唾液分泌。

“谈虎”同见到老虎一样也可以引起“色变”。

这时语言、词成了条件刺激的信号,成了信号的信号,巴甫洛夫称之为第二信号。

由语言、词即第二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乃是人所特有的。

人的语言活动,即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同人脑皮层言语中枢密切联系着的。

人脑左半球特有的言语区是人所独有的。

言语区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区、书写中枢和阅读中枢。

倘若这四个部位分别遭受损伤,则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失语症、失写症,或失读症。

一旦皮层言语区这四个部位全都遭受损伤,则言语功能严重障碍,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就不可能进行了。

正如巴甫洛夫所指出的:

“很明显,我们的教育、教学、各种纪律训练、各种样习惯都是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学生的学习知识和形成道德行为,按其产生方式来说,也都是形成条件反射,也都是暂时神经联系,不同于动物的只在于人所特有语言的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只有人才具有第二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

但是,人的第二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又是同第一信号和第一信号系统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是人的大脑皮层功能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正常行为、活动都是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导的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

第三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说心理是脑的在机能,并不意味着头脑本身能单独地产生心理。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意识是高度组织的物质属性,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观点,人的头脑只是反映外界的物质器官,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的客观现实。

所谓客观现实,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教育影响以及除了反映主体以外的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在内。

一个人如果不接触客观现实,闭目塞听,孤陋寡闻,那么,心理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心理活动便不可能产生。

一、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其内容都是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它的源泉。

例如,明亮和颜色的视觉是由光波作用于我们的眼睛而引起的。

如果没有光波的作用,我们就不会产生明亮和颜色的视觉。

当观察到天空中闪电之后紧张着产生打雷现象时,又会引起人们“为什么在闪电之后会打雷”的思索活动。

甚至在神话中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荒诞的现象,尽管它本身如此超脱现实,真正构成它的原始材料也还是来自客观现实。

例如,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只是把猴子、猪的形象拟人化而已。

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人的心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以映象的形式存在于脑中。

用列宁的话说,我们的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复写、摄影、模写、镜象”。

二、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科学的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认为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的心理。

1920年印度发现的狼孩,取名为卡玛拉,她也有人脑这块精致复杂的物质,但由于她从小脱离人的社会生活,没有言语交际,没有家具、工具,处在狼的生活条件下过活,到了八岁被发现回到人类中间来时,只有相当于六个月的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她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舔食流质的东西,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从不吃人手里的东西。

她害怕强光,夜光视觉敏锐,每天深夜敖叫,她怕火,也怕水,从不让洗澡,即使天气寒冷,她也不怕冷。

可见,离开了社会生活实践,则会丧失人的心理发展或者心理失常。

人的心理按其内容的源泉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

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进行的。

一定具体的人在过去实践中已形成的知识、经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他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在反映的选择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具有不同兴趣、经验、情感和世界观的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不同的,有的甚至不作反映。

比如,同样强度的刺激,各人产生痛觉不同;同看一部电影或同上一堂课,各人接受的内容也不同。

即使是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譬如,当一个人生病发烧时,就感到糖是苦的,而不是甜的。

个别谈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对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效果也会不同。

所以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反映物象一样,人是在实践生活中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

人总是实践着、活动着的。

因此,实践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

人又总是在作用于客观现实,完成各种行动,操纵各种事物的时候去反映客观事物的,如造船、装计算机等。

也就是说,人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把客观的东西反映到主观上来。

人又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存在的东西。

由于实践活动,人才能由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发生一定的态度,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对其发生了兴趣,也增长了能力。

正是由于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从而使人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

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又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人在反映现实的活动中总是依照实践的标准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行动,使所反映的东西能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

例如,在一杯水里放入一根小棍,两个介质接合处会产生小棍的歪曲知觉,只有把小棍抽出水面时,才能得知小棍的曲直。

可见,人的心理能否发挥其能动作用还在于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规律。

当然,人的心理又是支配和调节着实践活动的。

总之,心理的反映从其内容来说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其中外界影响要通过反映者内部折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又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心理。

由于在实践中人所接触到、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日新月异的在发生变化,因此,人的心理也随之而发展变化。

3.注意

教学目的:

教学课时:

教学辅助:

教学参考书:

目标考核:

基础问题:

单元问题:

内容详述:

课后思考题: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尽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你却心猿意马,直到下课,也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

在你专心思考问题时,你根本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懂别人对你说的话。

你觉得一天中的某段时间里精神特别好,做事效率特别高,过了这段时间,精神状态就没有那么好了。

另外,在早晨刷牙的时候,你无端地想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思绪也随之像脱缰的野马瞬间转换了无数个念头。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应该说,你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不同的注意状态。

在不同的注意状态下,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及自身变化的觉知和敏感程度处于不同的水平。

当你入睡或生病发高烧时,注意状态的变化会更加明显。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因此,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选择了一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他一些对象,表明了意识的活动方向)与集中性(意识在被指向的对象上的集中,表明了意识的强度或紧张度,还使得意识可以在被指向的对象上维持一段时间)。

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在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和活动时,或注意将一定事物“推”入到意识中心时,通常包括了无意识的过程。

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所要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和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则可能是无意识的,即有时包含了无意识过程。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注意时最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