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2.docx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四大方法:
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实践基础。
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
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
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
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
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
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辩证思维。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恩格斯说: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
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
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
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
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
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主体活动。
这包括了“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和“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所以研究社会不能不研究人,不能不研究现实的人,不能不研究具体地从事一定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的人。
而人包括各个具体的个人,各种群体、阶级、人民,这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研究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作用。
作为社会主体的活动既包括认识活动,又包括一定的价值取向,于是有了“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方法。
世界眼光。
历史到了近代以后,进入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进一步发展到今天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所以在近代以来研究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研究历史,就不能没有世界眼光。
现在大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这话肯定是对的,但是应该说,它不仅仅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还是放眼世界的理论,没有世界眼光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连现代化这个概念都不会有。
现代化是比较概念,离开跟世界的比较,无所谓现代化。
我们很多理论和政策都是世界眼光的结果。
没有世界眼光,能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吗?
开放作为一个大政策,也是跟经济全球化的判断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于中国,这是很好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世界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本专题目录: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本专题知识点:
系统范畴、系统研究方法、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结构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系统开放性原则。
本专题重点:
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的理论
社会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本专题难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子系统的划分与流行的划分方法的关系
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技术形态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
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的,并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怎样阐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的问题。
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
系统研究发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控制论(维纳)、信息论(申农)、系统论(贝塔朗菲),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耗散结构论(普里高津)、协同论(哈肯)、突变论(托姆)、超循环论(埃根)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以及混沌理论、分形理论,这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进展。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
第一,整体性综合研究。
分析和综合相统一。
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单向性思维。
第二,研究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利用系统非加和性构造新系统,实现新功能。
第三,把系统看作是动态开放系统,考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四,对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
而不是简单还原。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中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研究方法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吸收系统理论最新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2、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认识划分为由五个子系统即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
(1)生产力子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其中的主导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子系统的渗透性要素,潜在生产力-渗透转化-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导作用,杠杆作用。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2)生产关系子系统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
是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变化发展。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上层建筑子系统
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饮食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组成,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以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四)人口子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
(5)自然环境子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
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区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两类。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要,需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共同面对。
1、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划分的合理性
具有文本根据
符合当代现实
更加具有理论的解释力涵盖力
2、社会系统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是否是唯一的?
答案是否定。
如还可以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
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的划分,我们的划分更能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3、这种对社会大系统的划分有没有遗漏?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包括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就没有包括到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来。
这是一个缺憾。
可以结合把社会大系统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这样可以弥补上述缺憾。
3、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他们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1、社会有机体
为什么说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
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有机体的研究。
这是因为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在要素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更为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之所以强调系统思想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论的“有机哲学”,道理也就在这里。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
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发展原则的体现。
“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
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
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
列宁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辩证方法的揭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
2、关于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指出: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
按照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关于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变化。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又可以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这是世界上研究人类社会演进更为普遍适用的方法。
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超越的。
在当代,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
马克思指出: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它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4、注重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结合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以往我们偏重从经济社会形态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忽略从技术社会形态认识我国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超阶段发展的错误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4、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和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提炼基础上,提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
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2、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结构的变化决定功能的变化。
结构性原则的启示
合理的结构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
不合理的结构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
通过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功能优化。
马克思在对社会规律的研究中,对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变化非常重视。
他指出: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而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使社会形态区分为不同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标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
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
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陈旧和存在弊端,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所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攻方向。
3、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
系统层次分析方法是同简化还原论根本对立的科学研究方法。
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
因此,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
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4、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只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
系统处于不能正常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解体和混乱无序。
如果系统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引进的不是“负熵”而是“正熵”,系统也要导致解体和混乱。
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
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邓小平指出:
“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
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
社会系统研究的复杂性
社会系统的非线性
社会系统的涌现性
社会系统的涨落性
社会系统的随机性
1、什么是“系统”?
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2、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4、阐述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与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5、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8、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演化过程中时间的不可逆性)
(2)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内在随机性) (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简单对象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
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则是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
必须将追求简单性和探索复杂性结合起来。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基本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
20 世纪80 年代的分形理论、混沌理论刮起“ 非线性风暴” ,现实世界中的非线性问题不是少见的例外而是普遍现象,线性问题才是少见的例外。
3、重要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9、什么是“系统”?
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1、何谓系统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自然界的物质性主要回答存在着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何存在”由系统方式和运动形式来回答。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要点:
1)任何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2)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宙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不自成系统。
在非生物界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地上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等等;在生物界如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