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1课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9819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第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六年级第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六年级第1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六年级第1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六年级第1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第1课时.docx

《六年级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1课时.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第1课时.docx

六年级第1课时

学科地方年级六主备人闫建华执教人潘香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

第一课《论语》(八则)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能熟练背诵《论语》八则及《论语》中的其他警句,理解二则的含义和孔子其人。

能力目标:

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体现积累性原则,强化诵读记忆。

情感目标:

使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含义和其中的思想精华。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吸取其中的思想精华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具准备:

搜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山东出了一个孔夫子,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这个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且我相信这个影响还会有几千年几万年。

传说他有72个徒弟,个个出类拔萃非同常人。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论语》(八则)

师板书课题《论语》八则

师:

你学过《论语》中的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二、学习新课:

(一)、经典回放

1师领读前四则

2学生熟读前四则

(二)、教师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2、结合卡片和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卡片和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们明白了:

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希望同学们谨记。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朗读,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三活动广角。

   师:

孔子说的真精辟,上我们来背诵几句吧

学生踊跃背诵

师:

你对他的那段话印象最深?

学生踊跃发言,大谈体会。

四成长阶梯

师:

你还知道《论语》中的其他警句吗?

学生拿出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结: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

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并不因为李长之在文献上的言必有据而显得古板无生气,恰恰相反,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经常活跃在字里行间。

五全课小结,布置任务

(一)学习了论语八则,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说出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

师板书

1学而时习之

 2敏于事而慎于言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课下继续搜集孔子的资料。

 

补充:

3上几名学生读前四则

 

补充: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学科地方年级六主备人闫建华执教人潘香2011-2012学年上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

第二课《大学》(二则)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含义,熟练背诵《大学》二则,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

情感目标:

使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含义,提高思想修养。

教学难点:

学习名人自律的处世精神。

教具准备:

搜集《大学》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今人多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

现行的《大学》共有三种不同的本子:

由于《大学》与《小戴礼记》中其它篇章不同,所阐述的思想从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大学》(二则)。

二、学习新课:

(一)经典回放

1师领读全文

2学生读全文

(二)、教师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2、结合卡片和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卡片和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个《大学》就围绕这三纲和八目进行多方阐述,言简意赅,短小精悍。

而《大学》很多的观点以现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实生活可以借鉴。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如何治理和调整,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很好的行为规范。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朗读,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活动广角

师:

《大学》二则,意味深长,你能背诵下来吗?

学生踊跃背诵

师:

慎独可以说是自律,只有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做到“慎独”,请你把名人自律的故事讲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交流

四成长阶梯

师:

你同意以上选文中关于求知和“慎独”的观点吗?

你认为那位同学在两方面做得最好?

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交流

师小结:

《大学》二则,深刻阐明了道德、处事、学问等方面的最高境界,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人都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好好学习,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样,有团体的凝聚力,有更多人这样的精神,一个个家庭的和睦,一个个企业的兴旺,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就有一个文明的、富强的国家。

 《大学》文中“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玩世不忘也”,是的,一个明君有良德崇尚,那么后世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他的高尚情操将永世传颂。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子知而归,宜其家人。

”家庭中的关系,长辈慈爱,子女孝顺,兄弟姐妹相互恭敬,治理好国家就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作业:

搜集有关《中庸》的资料

 

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其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教育我们做事情要专心致志,要认认真真。

学科地方年级六主备人闫建华执教人潘香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安全教育》

第一课小小少年在长大第二课学会与人交往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的特征及卫生知识,掌握协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学会与他人正常交往。

能力目标:

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与人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

情感目标:

感受正在成长的快乐,正视青春期带来的烦恼和困惑,增强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感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与人际交往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的特征及卫生知识,学会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正视青春期带来的烦恼和困惑,学会与人交往的原则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小小少年》歌曲,学生搜集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一想,进入六年级以来,我们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们心理想的又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可让学生讨论,教师按照生理和心理两大类进行分类)

板书:

《小小少年在长大》

(二)、讲解:

1、什么是青春期?

师:

人的一生如同我们家里养的花草一样,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结果,冬天衰败。

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的季节,如同池塘里的的荷花,才露出尖尖的角来,是个非常美丽的时期。

但是这个的发展变化很快,所以我们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我们自身的发展--青春期。

师:

什么叫青春期呢?

青春期就是由儿童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一般为10年左右,即从10岁到20岁。

其中,10到15岁这五年发展速度最快。

2、青春期有什么特征呢?

师:

青春期有两大特征:

一是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迅猛,二是男女第二性别特征开始出现。

(出示挂图):

同学们看,这是一幅男女身体特征的挂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男女之间都有哪些区别?

师:

人刚生下来是从男女的第一性特征上来区分的,第一性特征就是指男女的生殖器官特征,男性的性器官在体外,由阴茎和睾丸组成,而女性的性器官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是子宫和卵巢,外部是阴户。

第一性特征是生下来就有的。

但很小孩子穿上衣服后我们有时候分不出男女来,也就是说第一性特征可以被掩盖住。

但进入青春期后,人的第二性特征开始发育,第二性特征是很难掩盖住的,所以不论怎么装扮,还是比较容易分出男女来的。

那么第二性特征都有哪些呢?

第二性特征:

3、青春期的男女发展差异:

师:

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一般是女学生比男学生提前两年左右,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中女孩子比男孩子个子高,这是因为女学生发育提前的缘故,一般是到了初中,男孩子的发育速度就加快了。

(三)总结:

青春期是个第二性特征开始发展的时候,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伴随着心理问题的变化,搞好青春期的卫生是确保青春期健康发育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条件,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青春期得以健康的发展。

(四)导入新课

 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在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与亲戚、熟人、朋友来往,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

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解决问题也较容易,而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感到孤独与寂寞。

因此,人际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

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对人的个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板书课题学会与人交往

活动一:

1请学生扮演小雪,讲述小雪的的故事

2讨论: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小雪?

3学生针对自己在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重点谈感受。

教师总结:

不小气真诚看见同学主动打招呼多帮助他(她),让他(她)了解你的好.要自信.要勇敢宽容谦虚善良团结.乐于助人尊重热情多替对方想想

活动二:

交网友妙招

1学生演情景剧《小丽的故事》

2师问: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小丽?

3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4学生谈谈自己是与人如何交往的?

教师总结:

人总是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它社会活动的。

人际关系的状况如何,对于人们,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意义重大。

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交往的情境,传授交往的本领和技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与人交往。

活动三:

我懂交往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五大原则

2师出示实例,让学生判断体现了哪个实例?

3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交往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五大原则。

教师总结:

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在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与亲戚、熟人、朋友来往,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

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解决问题也较容易,而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感到孤独与寂寞。

因此,人际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

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对人的个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男:

胡须-声音-喉结-肌肉;

女:

声音-喉结-乳房-骨盆-皮肤脂肪。

学科地方年级六主备人闫建华执教人潘香2011-20121学年上学期

课题

《环境教育》

第一课天气和节气第二课我是地球偶小公民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天气,了解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点方法,学会“看云,风,物识天气。

让学生了解出去游玩时应该怎样对待生物电生存空间,思考地球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产生原因,会制定保护动植物方案,成为爱护动植物的公民。

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信息和资料,把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敢想敢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出主意,向整个社会发出倡议,善待地球,尊重自然,珍视万物。

情感目标: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探讨、勇于创新的热情,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思想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得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天气。

思考地球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产生原因,会制定保护动植物方案

教学难点:

观察动植物下雨前后的反应,写出观察记录和感受。

善待地球,尊重自然,珍视万物。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搜集整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第一课天气和节气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3月23是什么节日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

是“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新课:

1、开动脑筋;

{1}你知道那些天气现象?

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吗?

{2}如果你打算外出旅游,通常是怎样获得天气情况的?

学生讨论交流

2 畅所欲言,师生总结:

天气谚语、农谚有哪些?

3“探究园地“板块:

(1)不同的天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天气信息指导我们的生活/

(20你知道天气预报的图形符号是什么样的吗?

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天气设计一种简单的图形符号。

4、齐心协力

师;你知道24节气的名称和含义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总结;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5、走出校园

观察: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有哪些预报天气的“奇术”?

并写出观察记录

 

板块二我是地球小公民                                       

 一、导入新课 :

播放歌曲《同在蓝天下》,如果不再拥有晴天的山泉,绿色的波澜,小鸟蛋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是多么的孤单,让学生默默感受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倡议;实施“地球小公民行动计划”———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把所有的美丽还给自然。

半数课题:

我是地球小公民

二、学习新课:

1 开动脑筋:

思考: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每一种生物都有生存的空间和权力,你有没有践踏过他们的生存空间,剥夺过他们的生存权利?

学生讨论交流。

2 探究园地:

思考:

地球对人类慷慨解囊的同时,自身也发生着变化,水不再清澈,天不在蔚蓝,鱼儿不再嬉笑,小鸟不再唱歌,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师适时的提出表扬归纳点拨总结。

3、 沉思默想

思考:

假若天空不再有鸟飞,山间不再有走兽那么这个世界会多么的寂静,人类将怎样生存?

4、齐心协力:

请学生默读课本5页的内容后讨论:

作为地球上的一名小公民,我们必须善待地球,尊重自然,珍视万物,你打算如何去做?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总结:

节约用水、电、气,尽量少开私家车,不浪费纸张,不要随地吐痰,不去浪费自然资源,回收废电池,垃圾分类,多植树造林,尽量回收再利用,用水后注意关上水龙头,保护地球上生物。

5、走出校园

上网浏览或查阅图书、报刊,了解我世界地球日及每年的主题

三小结

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积极争取做环保志愿者。

只要用心,从自己做起,丛生变的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处理所能及的贡献,你就是一名环保志愿者

 

“世界气象日(WorldMeteorological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

 

(3)除了天气信息外,你知道气象台还发布那些信息吗/

学科地方年级六主备人王秀丽执教人潘香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

第3课《中庸》(二则)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庸》二则的原文及译文。

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如何做事。

3、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体现积累性原则,强化诵读记忆。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际了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2、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思想精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二则,知道了学习的宗旨是要确立目标,沉下心来,循序渐进,最终才会学有所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庸》二则,看看这两则文字中又会让我们明白什么呢?

板书《中庸》二则

二、学习新课:

经典回放:

1、出示第一则诗句

1)学生自读诗句,初步感知。

2)师范读诗句,学生体会节奏和韵律。

3)同桌互读原文,了解文意。

4)讨论交流,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译文

a、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b、教师点拨重点语句。

出示: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a、指名读一读。

b、指名说出这两句的意思。

c、结合注释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3、出示第二则诗句:

1)学生练读全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结合以上方法学习诗句。

3)师重点指导以下诗句:

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4)小结:

是啊,同学们,作为一名学习者,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做则已,做就要一做到底,做完美。

三、活动广角:

1、这两段选文精短易诵,朗朗上口,我们来个接龙背诵比赛吧?

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2、讲几句求知方面的名言警句,与大家分享。

四、成长阶梯:

1、认真填写评价表,教师指导。

2、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学习后的感受。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2、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儒家认为人性是由上天赋予的,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开发人们心中本有“道”。

“戒慎”、“恐惧”都是心存敬畏的意思。

“不睹”、“不闻”,即不被人知晓,自己独处时检点自己才是正道。

学科地方年级六主备人王秀丽执教人潘香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

第4课《列子·汤问》

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对照译文,了解《列子·汤问》二则的意思。

2、了解《列子》这部著作的特点,并能讲几个里面的故事。

3、结合”薛谭学讴“的故事,培养学生潜心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薛谭学讴”,培养学生潜心学习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庸》二则的内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思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列子·汤问》二则,看看从这里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迪呢?

板书《列子·汤问》二则

二、简介《列子》:

书名。

最早见于汉代刘歆《七略》。

相传为列御寇所作,但原本早已亡佚。

现存《列子》,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考察,可能是晋代人搜集有关资料、就闻写成的该书内容比较复杂,观点也不一致。

三、经典回放:

1、师读两则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读原文,进一步了解。

3、教师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要求:

a、学生结合教材认真倾听。

b、听时注意字的读音。

c、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出示译文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

认真读温馨点击里的内容,加深对《列子》两则内容的理解。

七、活动广角:

1、“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说明了什么?

谈谈你的想法。

2、你们知道诸子都有哪些?

3、你知道“高山流水”的历史故事吗?

八、成长阶梯

1、制定一个业务学习计划向同学们汇报自己的课外学习收获。

2、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诸子的故事吧。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全书共吧八侧册,大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学科地方年级六主备人王秀丽执教人潘香2011-20121学年下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

第五课《史记·淮阴侯列传》

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对照插图和译文,让学生读懂《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2体会《淮阴侯列传》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淮阴侯列传》的思想内容。

2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2、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二、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 

1、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

“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