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9198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

《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docx

摘自荆楚网从数字看变化系列

[从数字看变化]大步迈进的安居工程

发布时间:

2012-10-1805:

05来源:

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湖北日报讯图为:

省级财政补助示意图(单位:

亿元)

  2007年

  全省经济适用住房实际施工面积459万m2;廉租住房开工面积25.96万m2,竣工面积21.63万m2。

其中实物配租6443户,租赁补贴45132户,实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m2以下低收入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2008年

  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建设440万m2;新建配建廉租住房建设项目,竣工近30万m2;廉租住房保障达到17.6万户,其中实物配租2.2万户,租赁补贴15.4万户,超额完成目标。

  2009年

  实际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逾240万m2;通过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解决逾10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2010年

  新增廉租住房实际完成4.42万套,新增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实际完成3.52万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实际完成1.08万套。

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43.5万m2,解决18.19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2011年

  新增廉租住房实物建房已开工35.35万套,已竣工18.11万套;租赁补贴已发放44285户,均超额完成年内目标。

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逾千万平方米,较上年有数倍增长。

  相关报道

加速实现“居者有其屋”

  本报讯(记者彭一苇)2007年,我省拉开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帷幕。

此后每年,省政府都将保障房建设作为向百姓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加速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困难家庭喜圆安居梦。

  2007年,全省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27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竣工面积21.63万平方米,64340户家庭住上保障房。

从此,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连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5年后,仅新增廉租住房竣工套数就达到23721套,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较2007年增长近十倍。

  通过不懈努力,全省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其他保障形式同时推进的多层次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保障性住房的“黄石样本”

  湖北日报讯图为:

搬进廉租房过新年。

(资料图片)

  记者彭一苇

  十三排这个地方,曾是黄石最大、最有名的棚户区,270亩地上生活着近万人,40%的房子建筑面积不到50平方米。

低矮的平房,各式凌乱小楼夹杂其间。

  2009年初,这个棚户区改造被确定为黄石市头号惠民工程。

金广厦小区将成为十三排居民的新家。

这个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7.56亿元的小区,配套建设廉租房1004套、共有产权公租房800套,其余为全市棚户区改造还建房,是黄石最大的保障房小区。

  十三排棚户区居民美梦成真,得益于黄石形成了“政府主导、政策引导、政策保障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保障体制,探索出“一个篮子归并、一个口子保障、一个通道转换、一个平台汇集、一个杠杆调节”的“五个一”住房保障模式。

  “黄石样本”,在省内、国内引起强烈关注,带动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向前推进。

潜江的“日出映象—丹红城”小区、仙桃最大的保障房小区“仙桃春天”、襄阳的“江汉·水云间”小区,一栋栋崭新的住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喜迁新居的笑脸如花绽放。

今年,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更是快马加鞭。

截至9月底,神农架、仙桃、天门、鄂州、潜江保障房竣工率超额完成任务;十堰、咸宁、孝感、襄阳、黄冈、宜昌、随州、恩施、荆门实物建房竣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从数字看变化]湖北阔步迈向九州通衢建设祖国立交桥

发布时间:

2012-10-2205:

54来源:

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图为: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同比增长制图:

万璇

湖北日报讯(记者廖志慧通讯员石斌高斌)

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

五年来,全省共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2375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后前57年投资的总和。

2011年完成投资558亿元,创历史新高,比2007年增加69.93%,年均增长13.99%。

在全国交通地图上,如今的湖北,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006公里,居全国第六位。

以武汉为中心通达广州、上海、西安、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的“4小时铁路圈”正在形成。

武汉航空年旅客吞吐能力成功迈入“千万人次”行列,居中部首位。

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80万标箱,居长江中上游第一。

 

图为:

航拍京珠、沪蓉武汉全力大互通连接大江南北。

(本报记者杨平周立新摄)

 

图为:

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额(亿元)同比增长

湖北日报讯记者廖志慧通讯员石斌高斌

担当构建中部支点重任的湖北,交通建设先行,枢纽地位凸显,过去的“九省通衢”正大步迈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九州通衢”。

五年间,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新格局加快形成。

看“天上”,武汉天河机场已接连开通20余条国际航线,让湖北与五洲亲密牵手。

机场吞吐量超过千万人次,成功跻身国内大型空港和繁忙机场行列。

看“地上”,京港澳、大广、福银、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焦柳、京广、京九、武九、武康二线、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等线路令湖北铁路版图更加丰满。

“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和“四纵三横”铁路路网规模初现,公路密度由2007年的98.87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114.45公里/平方公里。

武广、郑武高铁、合武、汉宜客专,让率先步入高铁时代的武汉成为全国高铁的十字中心。

看“水上”,港口建设潮涌长江。

五年共完成港航项目投资138亿元,2011年完成50.8亿元,为2007年的3.2倍,年均增幅80%。

随着江海直达航线的开通,武汉离冲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目标更进一步。

四通八达的路网,带火了人气、带活了物流。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全年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1.47亿人、旅客周转量1444.66亿人公里、货运量11.01亿吨、货物周转量4044亿吨公里,已基本形成纵横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八方的高速公路网络。

水运行业50多个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日渐成型,一大批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临江而建。

在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的五年中,沪蓉西高速公路、神宜公路、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崔家营航电枢纽等一大批工程项目创造“中国第一”、行业领先。

2007年以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共完成部、省级交通运输科技项目110项,其中被评为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国际先进水平的37项。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展开。

武汉至孝感、咸宁、黄石、黄冈城际铁路将陆续通车,行走城市圈,步履更从容;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与武汉火车站同步运营,伍家岗客运换乘中心与汉宜客专同步运营,“零换乘”让出行更便捷。

区域协作,让“祖国立交桥”脊梁更挺拔。

鄂湘赣皖四省已签订多个重点项目合作协议,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大关联项目、重点领域、信息技术等方面协调对接,通力合作打通18条省际高速通道“断头路”,加强省际路网规划衔接,开发省际间不停车收费系统、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交通建设大手笔,惠及百姓大民生。

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得到根本改观。

五年新增农村公路突破10万公里,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村通达率、村通沥青(水泥)路率分别由2007年的85.9%、85.3%、73%增长到2011年100%、100%、97%。

回首五年,湖北朝着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目标阔步前行,有力托起中部重要战略支点。

[从数字看变化]富强湖北的百姓视角: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发布时间:

2012-10-2305:

41来源:

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图为: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湖北日报讯2007年至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6%。

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74元,增长14.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898元,增长18.3%,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增收带来消费能力的提高。

201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275.20亿元,较2007年的4115.78亿元总额翻一番,年均增速19.1%。

(见习记者董兢)

 

图为:

消费水平的提高带来商超大发展。

(记者杨平摄)

 

图为:

鄂西旅游今年发展迅速。

(记者杨平摄)

湖北日报讯见习记者董兢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11485元,增加到2011年的183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3997元,增加到6898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2.5%和14.6%。

五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闪光的数字背后,是全省上下为实现富强湖北迈出的铿锵步伐,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且看,消费马车正在荆楚大地奔腾,生活品质正在都市乡村开花。

消费总额实现五连增

钱袋子鼓了,老百姓的消费热情更高涨,消费底气更充足。

201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275.20亿元,较2007年的4115.78亿元总额翻一番,年均增速19.1%。

五年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跨越四个新台阶:

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分别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7000亿元和8000亿元的大关。

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中,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达到5928.41亿元。

这样的光芒和热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阵阵寒意面前,弥足珍贵。

消费总额的跨越式增长,印证了中部地区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反映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马车”正在驶入快车道,描绘了老百姓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幸福图景。

消费结构升级

居民收入增加,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消费结构的改善。

五年来,家用轿车、通信、家用电器等产品日益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据对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统计,2011年全省限额以上汽车零售业实现销售总额641.38亿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115%。

五年来,灵秀湖北的旅游建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驻足流连。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繁荣活跃,带动了住宿、餐饮、购物、交通运输等一系列行业。

2011年,全省接待游客2.7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92.89亿元,同比增长29.53%和36.45%。

从2007年到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分别跨越了600亿元、700亿元、1000亿元、1400亿元、1900亿元的大关。

接待人数也从2007年的10135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27155万人次。

好环境促进商贸繁荣

社会消费的井喷式增长,不仅来自经济发展的带动促进,也得益于消费环境改善,刺激了更多的消费需求。

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我省出台了一揽子优惠政策。

汽车购置税减征、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热情。

据统计,2010年,全省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17.9万台(部),同比增长1.15倍;实现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收入97.6亿元,同比增长1.49倍。

在两下乡政策的带动下,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大幅增长。

家电下乡工作成果丰富,有利地促进了农村消费增长和结构升级。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另一把打开农村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超市走近田间地头,荆楚农村市场的消费激情正在不断释放。

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县以下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1.5亿元,同比增长18.2%。

一度被认为难以撬动的农村市场,开始绽放出点点光芒。

[从数字看变化]开源节流:

“绿色动力”助发展

发布时间:

2012-10-2406:

22来源:

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图为:

2011年湖北能源消费构成图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熹通讯员定兰李川

  开源——新能源破题

  作为工业大省,数年前的一次能源匮乏,让我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如何将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价值,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这也是我省破解能源困局与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以来,湖北新能源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投产的生物质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余热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达160万千瓦,年发电总量超过80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近300万吨,还有一大批新能源项目正在建设或开展前期工作。

新能源项目的大规模建设,也带动了省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光伏发电方面,已经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原材料加工、电池组件生产、光伏系统集成和项目建设承包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核电装备方面,阳逻双柳AP1000核电装备模块化生产和制造基地、江夏核电装备产业园起步建设,中核总核技术服务公司落户武汉。

  我省新能源在国家能源工业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今年,在全国获批的22个国家级能源研发中心中,我省占了4个,包括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等,为抢占新能源产业战略制高点打下坚实科研基础。

通山县、大悟县等6县(市)被国家授予“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正在发展中的湖北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

今年,央企一口气在鄂布局365亿元新能源投资项目,助力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

六年来,新能源产业带动投资近千亿元。

预计到2015年,全省生物质发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将分别达到160万千瓦、200万千瓦和50万千瓦。

  节流——降耗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我省节能降耗工作同样成效显著,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等主要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007年至2011年,全省万元GDP能耗年年保持下降,且降低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7年到2011年各年份降低率分别为-4.06%、-6.74%、-5.97%、-3.81%和-3.79%。

其中,2011年湖北省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78个百分点。

从2007年到2011年,我省以能源消费年均8.47%的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3.9 %的增长,实现全社会节能量3300万吨标准煤,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67%,超额完成下降20%的目标。

  随着全省各地发展方式的转变,我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结构节能效果开始显现。

从产业综合能耗结构来看,五年来,一、二产业能耗比重有所下降,而能耗低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这说明我省经济结构和能耗结构逐步趋于优化。

  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5%,增速比重工业快7.2个百分点。

轻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31.8%,比重比上年上升4.3个百分点。

当年,规模以上轻工业能耗增长15.05%,而能耗较高的重工业能耗增长11.91%,重工业能耗增速比轻工业减缓3.14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为84.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作为消耗能源的大户,五年来,我省工业企业加快淘汰工业行业落后产能,合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生产设备与工艺,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691家,淘汰小火电机组产能129.6万千瓦、落后造纸制浆产能194.86万吨、小印染产能80752万米、小水泥产能3319.7万吨、小炼铁炼钢产能438.7万吨、小酒精产能13.6万吨。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1.07%,年均下降10%,实现节能量1000万吨标准煤。

[从数字看变化]“十一五”湖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

湖北日报讯五年来,我省财政总收入从2007年的111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40亿元,以年均24%的幅度快速增长,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财政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让老百姓的日子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十一五”以来,全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支出显着增加。

从2007年到2011年,每年的民生支出分别为816亿元、1103亿元、1451亿元、1809亿元、2406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大幅提高。

(记者陈熹)

为构建战略支点提供财力保障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熹通讯员张均平刘瑞

“十一五”期间,我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7年590亿元,2011年达到1527亿元,特别是2010、2011年,以年均增长37%的速度,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

财政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在收入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我省财政按照有保有压、有所侧重的原则,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着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民生投入。

基层财政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2011年全省县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为792亿元,自然增长62.5%,剔除财政体制调整因素后同比增长37.5%,高于市州的增幅。

同时财政收入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全省纳入县域经济考核的80个县市区税收收入占比为71%,首次全部实现县市区税收占比超过60%的比重要求。

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一总目标、总任务,我省通过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沉着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筹集各级各类财政性资金1500亿元,以带动全省全社会投资1.5万亿元,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同时,不断创新财税政策措施,推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全省“两型社会”建设。

财政收入的增加,让我省农民感受到了切身的变化。

五年来,随着我省财政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更多的农民和农业企业尝到了甜头。

仅2011年,省级财政支农专项投入就达到31.67亿元,较2009年的25.30亿元增加了6.37亿元,年均增长11.92%;争取中央财政支农投入72.97亿元,较2009年的53.26亿元增加19.71亿元,年均增长17.13%。

2011年,全省共发放粮食“两补”资金39.54亿元,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11.46亿元,补贴资金发放进度列全国第4位。

我省水利事业也得到了发展,2011年省级财政水利投入达到10.5亿元,争取中央资金45.7亿元用于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

同时,我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支持我省茶叶、水产、油料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财政扶贫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推动了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和幕阜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

同时,持续推进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2011年全省奖补资金达到15.36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