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8512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编写:

杨争光

 

适用专业:

各类专业

适用层次:

专升本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二OO五年五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编写杨争光

本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现行采用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本)(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主编叶敦平、副主编张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以及课程学习光盘,并结合远程网络业余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编写,适用于各专业本科(专科升本科)学生。

第一部分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

一、课程的学习目的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高校远程教育的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并为学好其它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二部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每章学习基本要求中加“·”的为应该熟悉的内容,加星号“※”的为各章重点内容是应该掌握的内容,未加“·”“※”的为应了解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现时代精神的凝炼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本章学习基本要求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世界观以及二者的特点;·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以及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二、本章的重点问题分析

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结束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的统治,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2)从内容上看,它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做到了两个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3)从本质特征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2)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进行理论创新。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既坚持又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起来。

三、本章典型例题解答

不定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有(B、E)。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E.历史唯物主义

四、本章作业题

1.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

(4)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A.贝克莱和休谟B.谢林和费希特C.叔本华和尼采D.黑格尔和孔德

(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

2.不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康德星云假说B.达尔文进化论C.细胞学说

D.牛顿力学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科学发现分别是()

A.阶级和阶级斗争说B.社会革命理论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E.历史唯物主义

(3)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

A.人本主义思潮B.存在主义思潮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E.唯心主义思潮

(4)理论联系实际就要()

A.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B.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D.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E.用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就立即用什么

(5)下列各项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有()

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思维辩证法

D.唯物辩证法E.自然辩证法

3.辩析题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也要变换自己的理论形式。

第二章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索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本章学习的基本要求

1.·“物质”范畴形成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运动观以及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2.实践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与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本章的重点问题分析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列宁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1)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2)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3)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2.意识的本质:

(1)是高度精密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2)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本章典型例题解答

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1)首先,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研究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而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不管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所揭示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所揭示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3)哲学的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它以指导。

三、本章的作业题

1.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2)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A.物体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C.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

(5)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维归根到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B.人的主观想象C.客观世界D.落后的思想意识

2.不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

A.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形式D.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

E.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联系会导致()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庸俗唯物论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3)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D.能够认识和利用它E.违背它就要受到惩罚

(4)办一切事情都需要有革命热情和求实精神。

这是因为()

A.有高度的热情就能从实际出发

B.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

C.认识客观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革命热情和求实精神结合才能科学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E.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3.简述题

(1)简述时间、空间的涵义和其特点

(2)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辩证法魅力的诠释

——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一、本章学习的基本要求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特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质、量、度的涵义及其意义,※量变、质变及其关系。

·肯定、否定的涵义及其关系;※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本章的重点问题分析

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的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原因,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用辩证否定观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怎样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和外来西方文化?

(1)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事物转化和灭亡的方面,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第二,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第三,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就是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第四,否定是“扬弃”,既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和批判,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的、于新事物发展有利因素的肯定、保留和继承。

(2)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努力吸取、继承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来创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但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剔除、批判和克服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腐朽落后的东西,弃其糟粕。

在这个问题上,既要避免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排外主义,又要反对只讲继承不讲批判、兼收并蓄的全盘肯定的方针。

三、本章典型例题分析

辩析题:

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三者是一致的

(1)从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三者所贯穿的根本内容看,三者一致的基础是客观辩证法;从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何以能够实现统一来看,三者一致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2)辩证法与认识论是一致的。

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全过程。

认识不断丰富和补充辩证法。

辩证法本身包含认识论,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

(3)辩证法与方法论是一致的。

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功能。

思维方法是辩证法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

辩证法必须成为方法论才有意义,辩证法也就是方法论。

四、本章作业题

1.单项选择题

(1)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

A.整体性B.区别性C.最优化D.合理化

(2)事物矛盾是指()

A.在逻辑思维中包含着互相否定,互不相容的判断

B.一事物与他事物有差异,而事物自己与自己没有差异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事物之间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关系

(3)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是指()

A.质变事物也变B.有质的事物和无质的事物是有区别的

C.质和事物的存在是无关的D.事物的质是不能变化的

(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5)“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

A.折衷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6)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

(7)“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8)“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折衷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2.简答题

(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透过现象抓本质?

3.论述题

运用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第四章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本章学习的基本要求

1.※认识的结构——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3.·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4.·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本章重点问题分析

1.怎样理解认识的主体、客体、认识中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征。

(2)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3)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其中物质条件是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所运用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作用,构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2.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

其中,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

3.为什么真理是客观的?

因为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三、本章典型例题分析

不定项选择题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ABCE)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E.人们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限制

四、本章作业题

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怎样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第五章人类历史之谜的探究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一、本章学习的基本要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劳动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是解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3.·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的涵义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交往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二、本章重点问题分析

1.简述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1)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破产,把历史观第一次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研究社会生活的各门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它揭示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

2.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方式也即劳动方式,而劳动是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物质资料的生产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两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

3.什么是交往?

怎样认识交往及其作用?

(1)交往一般是指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所特有相互往来关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包括人们之间物质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形式。

(2)交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二,交往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交往能够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三、本章典型例题分析

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的存在。

(2)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发展变化的。

第三,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此,人必须尊重社会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四、本章作业题

1.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第六章社会系统结构的解析

——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一、本章学习的基本要求

1.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等组成。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生产力及其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要素;·阶级、阶层与阶级分析方法。

3.·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国家的起源、本质、类型和职能。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及其关系。

4.·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构成(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的特点和功能);※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5.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功能;※先进文化及其功能;※中国共产澡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本章的重点问题分析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独立的要素,但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1)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的途径,武装劳动者,提高他们的知识、技术水平,使之能够掌握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担负各种技术性的复杂劳动。

(2)科学技术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科学技术的发明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工具等。

(3)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地、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能够扩大和深化对于劳动对象的利用,创造新的劳动对象。

(4)科学技术的采用,能使生产管理合理化、自动化、科学化,科学地安排物力、人力和各个生产环节,提高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1)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要同观点相适应。

(2)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对象和现实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观点又要同制度相适应。

(3)在二者的相互关系中,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一般来说,政治最为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特别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就政治上层建筑自身而言,哪一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一点决定一切。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应该如何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牢牢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要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三,要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力促进先进文化的创新。

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存在于永不停息的社会实践中。

三、本章作业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2.如何理解文明的内涵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

——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历史主体

一、本章学习基本要求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3.※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