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大家谈.docx
《家庭教育大家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大家谈.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大家谈
家庭教育大家谈
海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海南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
海南省妇女联合会
编委会
主任:
陈英豪
副主任:
陆军陈晓苻彩香林道川
劳王章
委员:
林泽龙詹道祥吴军郑传庆
林少玲蔡笃新周业深
编者说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又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家庭教育蓬勃发展,尤其创办家长学校以后,广大家长经过培训,家庭教育水平更有新的提高。
2009年和2012年,由海南省关工委和海南省教育厅关工委联合出版的《家庭教育讲稿选编》(中学卷)、《家庭教育读本》(小学卷),正是根据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需要编写的。
其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理念、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等。
这两本书的出版,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家长学校教材的补充作用,广受家长学校和家长的欢迎。
2010年6—8月,海南省关工委家庭教育辅导团和海南省教育厅关工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对海口、文昌等6市县的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的办学情况作了调研,其间不少同志提议,很有必要提供一个载体,让教子有方的家长将其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以期进一步提高我省家庭教育水平。
受此启发,2011年5月12日,海南省关工委、海南省妇联、海南省教育厅关工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学生家长“家教大家谈”征文活动的通知》。
《通知》说:
“通过征文活动,组织、发动学生家长总结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一批优秀文章汇集成册,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我省家庭教育水平,为培养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出新贡献。
”《通知》发出后,我们陆续收到近200篇文章,作者有教师、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农民、个体经营者、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大学生等,他们从不同角度畅谈了教育培养孩子的经验。
征文由陈晓副主任负责汇总筛选,然后由陈晓、劳王章、周业深等同志修改,再由劳王章副主任统稿,最后由编委会选定了38篇汇集成《家庭教育大家谈》一书。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本书在编选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诚请读者指正。
我们党历来十分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对下一代在国家与民族的兴旺发达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寄以殷切期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让我们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而共同努力!
编者
2012年12月
目录
怀念教育我们的母亲许廷芹
(1)
父母是我成长中最好的老师林春艳(7)
以身示范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莫秀英(13)
教子育孙其乐融融翁书林(19)
女儿的档案陈桂荣(27)
营造宽松环境尊重孩子选择曾南(41)
竭尽全力育子成才杨逢春(47)
家庭教育之我见刘道长(53)
家中有儿在成长黄琼华(58)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尹凤兰(64)
教育孩子的点滴体会陈雪花(69)
浅谈家庭教育吴桂华(74)
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陈曼(81)
浅谈子女教育杨生龙(91)
引领做人启智明理谢卓石(99)
“四博士妈妈”李振霞陈晓(104)
全程关注孩子的成长张清萍(117)
塑造子女先塑自己吴祥霞(130)
全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谢泰鹏(134)
给女儿的一封信朱若秋(143)
放飞,让孩子快乐成长符向阳(148)
让爱托起孩子一双会飞的翅膀
陈燕妹(160)
阅读与旅行——孩子知识的增长点
胡秋莲(169)
我与儿子共成长曹华平(174)
悠长假期充实度过羊玲(183)
扮好“三种角色”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王海春(187)
巧用心理效应让孩子快乐成长
车广秀(195)
让孩子倚傍桑阴学种瓜吴雪霞(201)
家教大船用心导航林建波(206)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感悟刘武学(212)
阳光中,我看着你走来汪红(216)
润物于无声钟永苗(221)
家教三部曲陈沫(227)
我的家教黄大龙(235)
春风化雨润新苗杨梅(24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韦吉焕(248)
让幼儿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符玉君(255)
家里的那些事吴柳红(261)
怀念教育我们的母亲
许廷芹
我母亲于1998年辞世。
想起半个世纪前,她对我兄弟二人的教育,至今记忆犹新,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我是万宁市和乐镇乐群村人,原在万宁市财政局工作,现已退休。
我的祖上世世代代半耕半读,既有稻香,又有书香。
据族谱记载:
在清代,我家祖上曾有两代人做过官。
高祖父官拜登仕郎,曾祖父钦命广东学正,做过省乡试主考官。
祖上由于家教有方,数代出人头地,又德高望重,清同治年间,朝廷曾赐四字牌匾“遐龄硕望”嘉奖,悬挂正厅中堂。
我父亲许明瑶,是旧制高等小学毕业生,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因病离世,当时我只有5岁,弟弟只有1岁。
母亲谢娟英年青守寡,含辛茹苦,靠种田织鱼网收入维持家庭生计。
幸好后来人民翻身解放,托共产党的福,在母亲督教下,在党培养教育下,我们兄弟俩都健康成长,中学毕业后都参加工作,并加入了共产党。
母亲出身于贫苦家庭,祖上也是半耕半读人家,幼时曾有机会在私塾里读书,知书达理。
在乡里,母亲是个吃苦耐劳的优秀妇女,又是个教子有方的贤慧母亲。
母亲的家教首先是继承和弘扬祖上家风,用祖上勤奋耕读的事迹激励我们成长。
她曾多次指着厅上挂的牌匾讲述祖上半耕半读立志成才获取功名的故事。
高祖、曾祖年轻时,在和乐地区是种田捕鱼的能手,又是刻苦读书,学问渊博的人。
他们父子俩,从小立志,勤奋攻读,终于金榜题名,步入仕途。
母亲还经常给我们兄弟讲述科举时代的状元、进士们寒窗苦读磨穿铁砚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苏秦蓄发悬梁等等。
现在想起来,母亲用祖上和历史名人成长的故事教导我们,虽然含有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说教,但我以为立志成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母亲家教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学会做人,重视孩子们的品德培养。
她经常强调,一个人从小就要有远大志向,有为桑梓、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的打算。
她常用北宋时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教导我们,指出范仲淹在作童生、秀才时便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要我们学习范仲淹。
她说,以天下为己任,必须从小做起,从立志修身做起。
母亲常说,人生根本立足点应以桑梓为重,对生我养我的家乡,要热爱它,建设它。
母亲还常教导我们,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不可不赞助支持,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的言行与国家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不能只顾个人,不顾集体不顾国家利益。
人不能离群而独居,人是在群体中生活长大的,要有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
弟弟在担任市(县)委领导期间,就很热心为家乡办实事、好事,辗转于有关部门,帮助家乡筹款兴建海堤水利,保证生产丰收,帮助家乡筹划发展渔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
弟弟在省政府担任领导后,同样积极帮助家乡筹款,优化乡村道路,安装照明路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弟弟这种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积极支持帮助家乡建设的精神,都与母亲的教育分不开。
在品德培养方面,母亲经常教育我们要防微杜渐,要求我们从小要养成不做坏事,多做好事的品德。
让我们对好事不问大小,都要热心去干;对不好的事,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去沾染。
她常用三国时代刘备的教子经告诫我们: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对于我们兄弟幼时关心同学生活,帮助同学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走向共同进步的行为,母亲非常赞赏,经常表扬鼓励我们。
弟弟长大后,在他有能力时,都不厌其烦地帮助乡亲邻里排忧解难,有口皆碑。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亲的教育。
母亲很强调孩子们读书做学问要立志、专心、有恒、戒骄。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才有动力,才能克服困难。
最忌分心,心不在焉是读书学习的大敌,一定要专心致志,绝不能心猿意马,手拿书本心在别处。
做学问贵在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
读书成才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有决心有恒心,就能战胜困难,进入“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母亲还要求我们读书要戒骄戒躁。
常说,满招损,谦受益。
如果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夜郎自大,产生骄傲心态,那是目光短浅,井蛙观天,要不得。
在母亲的“立志、专心、有恒、戒骄”的八字箴言督教下,我们兄弟俩,从小学业成绩就很好,由小学顺利升入中学,可惜当年遇上文化大革命,大学停止招生,我们不能继续升入正规大学深造。
1977年后,恢复高考招生,我们兄弟在工作岗位上参加函授学习进修,终于圆了大学梦,接受了高等教育。
母亲对孩子管教,宽严结合,尊重孩子,不是“圈养”而是“放养”,让孩子经历风雨自由成长。
除了爬高树下深海比较容易发生危险的事严格限制约束外,一般事情都尊重孩子的意见不加以干涉。
她常说老虎之所以有高超的捕获本领,是从小在大自然环境内锻炼出来的,如果从小就把老虎圈在笼子里饲养,恐怕就不可能有捕获猎物的绝技。
母亲很支持我们幼时参加学生集体活动,如“六一”联欢会,野炊活动,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
尽管家庭经济有困难,但母亲还是不吝惜孩子花费,支持我们走向社会。
参加工作后,我们做事有主见,尊重他人,胸怀豁达。
这得归功于母亲督教有方。
每想起母亲,我们都很感激。
我们以她教育我俩的思想方法,教育我们的孩子,同样很有成效。
我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
弟弟的3个孩子更是出类拔萃,都考上名牌大学,老二高考成绩名列海南省第三名,与第一第二名仅一分之差。
他们现在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
万宁市财政局)
父母是我成长中最好的老师
林春艳
欣闻要为父母代笔谈一谈他们培养孩子的心得与经验,我想,与其如此,不如就以我自己为例,从一个孩子角度,从一个受教育者角度,谈一谈父母对我投入的关爱和影响。
相信父母言传身教的一些朴实、天然的家教理念、智慧,能引起同为天下父母和孩子的你我思考、共鸣。
我老家在万宁东澳镇一个小村落里。
我四五岁时,父母将家搬到小镇上,经营小本生意,并兼着回村务农。
在众人眼里,这是一个普通得不再普通的农村家庭,可在我眼里,这个不算殷实的“门第”却处处飘溢着“书香”。
我家坐落在小镇近郊,往南不到50米就是镇中心小学。
每天校园里的钟声、广播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校园是我童年最常流连的地方。
还没到入学年龄,我就常常趴在教室窗台上看老师讲课,听小朋友唱歌,乐在其中。
父母和学校的老师是邻居,也是朋友。
借着天时、地利和人和,在我小学六年时间里,父母有时间、有机会随时与老师交流,关注我的成长动态,并了解了很多与我读书、升学、成长相关且有用的信息。
家外书声朗朗,家内也不乏“书香”气息。
虽然父母整日忙碌,他们从事的职业也与各类书籍不沾边,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读书”的嗜爱。
母亲常常捡起别人遗落在地上的书和报纸,一看老半天,舍不得扔掉,似乎又在念叨着自己幼时无书可读的遗憾。
在家里,父母一向很关注孩子们做功课,只要我们坐在书桌前,父母都会尽可能不打扰,只为了让我们能专心看书,做练习题。
在那段生活拮据的岁月里,我们要添件衣服,父母可能都要掂量半天,但只要是买教辅书需要钱,他们从来都是二话不说。
兄弟姐妹间,在学习和生活上也是相互帮助、提携,哥哥姐姐是我学习的榜样、随叫随到的老师,我也是弟弟铁杆的学习顾问和知心姐姐。
伴随着孩子的入学、考试和升学,父母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读书:
年度小考、学区统考、学科竞赛情况怎么样,哪个村、哪个镇又出了个很厉害的“读书苗子”,每一年的高考录取情况如何,等等。
在早年信息相对闭塞的小镇上,这些自小就充斥在我生活中的资讯,掺杂着父母十足的热情,已在无意间轻轻敲击着我的心,开启了我的心智小窗,透过小窗,我仿佛窥视到了未知而神秘、让我无限向往的未来世界。
父母在他们有限的可支配资源里,为我营造了纯朴、自然而不乏书香、温馨的环境,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涂抹上最初始、最牢固的底色,也为我们日后很快地融入学习环境、找到学习乐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小小的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脑海中就形成了一种潜意识:
“读书将和我的一生紧密相连,跟我未来的生活、前途密切相关。
”也正因为这个早早萌生的意识,让我显得比同龄人在心智上更为成熟,在往后读书做学问的征途上也更自觉更用心。
这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是身为孩子的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由于父母与附近小学的老师是邻居又是朋友,所以经常向老师们切磋和请教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也许是“近朱者赤”吧,父母的脑海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纯朴的理念。
在这些理念指导下,自小父母就给我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自我掌握。
我自主安排作息时间,调整学习计划,同时还要兼顾家务、休息和娱乐。
每个学期的段考,期考,考得好了,我可以自我“骄傲”放松一下;考得差了,找找原因,加把劲,迎头赶上。
学习在我看来,不是“棍棒之下出秀才”的苦差事,而是通过自我挑战、自主努力获得成绩和快乐的趣事。
不过,自主归自主,父母可是在时刻关注我的成长动态。
小学是我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父母付出心血最多的时期。
他们与学校、学区保持着很好的联系,随时与我的任课老师和同学家长交流了解情况。
茶余饭后,他们经常谈论我的学业成绩、思想表现以及和其他同学作相比的情况。
在父母和老师的焦点式关注下,我自然不负众望,默默地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父母很关注我的学习,但对待学业成绩他们一向秉持较为开明的态度。
他们不会紧盯着我每一次大考小考的成绩不放。
尤其是当我考得不好时,他们的态度反而显得比我还“淡定”,要求比我的目标还“低”。
成绩在我看来再不理想,到了他们那里,得到的永远都是肯定和鼓励:
你已经非常努力了,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不低了,不要心灰气馁,要继续努力。
当然,当我获得好成绩时,他们却显得比我还要兴奋和满足。
记得1997年中考成绩公布了,周围同学纷纷比我更早知晓了成绩,一个考得比一个好。
当时家里还没有安装电话,我事先和城里的同学说好了在家里等消息,却迟迟没有音信,表面不着急心里也是上下打鼓。
父亲背着家里说是要去一趟万城农贸市场,其实,他一个人偷偷跑到教育局帮我拿到了我的成绩,592分,全市第二名。
回来后喜笑颜开,十拿九稳地说了一句:
“我就知道,考得肯定不差!
”
父母对我的信任、鼓励和扶中有放的作法,也练就了我从小对待成绩、对待新环境的平和心态。
学习可以紧张,但我从不喜欢背着压力来学习和考试。
面临新学科,我会自然地抛却杂念,不想成绩,只想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它、去攻克它。
考场上,我会很快在答卷上找到平静,思维变得清晰、直接:
尽自己所能,在有限时间内,答好这份卷子,仅此而已。
而上天似乎也在眷顾我,让我能一直带着这种心态,在父母关爱下,收获了成绩,也收获了成长。
以上讲的是我父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和体会。
读这篇东西的家长也许会问:
“我为孩子苦心营造读书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注、鼓励,远胜于你的父母,为何却收效甚微?
”其实这是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父母百分百的付出,在孩子身上真正被接受并内化的却相差甚远,这值得家长深思。
家长要因人、因地,既要为孩子营造称心如意的环境,还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心智,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努力,去收获成绩,享受因为成绩带来的更高层次的成就感和快乐。
这种成就感和快乐是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的,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财富,也是父母应尽的一份义务。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以身示范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莫秀英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多年来我都在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母亲之责。
现在,我的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二儿子正在读大学,表现不错。
我感到很欣慰,也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被县教育局、县妇联授予“优秀家长”的光荣称号,县第二小学还聘我为“家长学校”副校长。
回顾自己的家教经历,我有许多体会,主要是: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以身示范是教育好孩子的最有效方法。
在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过程中,我着重在传承孝心、爱心和上进心三个方面言传身教,当好表率。
一、孝敬长辈,把孝心传递给孩子
我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既是丈夫的妻子,又是公婆的媳妇,也是孩子的母亲。
孝敬长辈,当好贤惠的媳妇,才能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让公婆安度晚年,让丈夫安心工作,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中健康成长,把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我公公去世早,只剩下婆婆。
我十分孝敬婆婆,把婆婆当作亲娘,处处尊重照顾,生活上细心伺候,精神上关心体贴,让婆婆感到我是她的贴心人。
婆婆喜欢看琼剧,但是年纪大了,晚上走路不方便,我就把她背到剧场,陪她一起看戏。
婆婆有病的时候,我更是日夜无微不至地照料。
我以孝心换得婆婆的信赖,她什么时候都愿意和我在一起,我们工作调动到哪里,都带着婆婆一起去生活。
婆婆逢人就夸我是好媳妇,比亲生女儿还要亲。
我爱人的大哥年纪大了,一个人生活不方便,我们就把他从农村接到身边照顾。
我孝敬婆婆、关爱大哥的行动受到同事和群众的赞扬,受到省妇联的表彰,我们家也因此被评为县“五好文明”家庭。
我孝敬长辈的行动孩子看在眼里,在幼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了“孝心”的种子。
他们对我说:
“妈妈,你对婆婆和伯父照顾真好,我们也要帮你一起照顾。
将来你和爸爸老了,我们也要好好照顾你们。
”我开玩笑说:
“怕是你们将来长大了,娶了媳妇把爸爸妈妈忘了吧?
”他们很认真地说:
“我们一定孝敬父母,不会忘记父母的,如果媳妇不孝敬父母,我们就坚决不要她!
”我的大儿子在广东工作,二儿子在湖南读大学,每个星期都打电话问候父母。
每逢母亲节、父亲节或父母生日他们都相约请商家做好蛋糕送到家里来。
他们假期回来,总是争着为家里做家务,让父母多休息。
看着孩子这样孝顺父母,我心里很满足,也充满了希望。
因为我坚信,有孝心的孩子总会健康成长的。
二、助人为乐,培育孩子的爱心
我和爱人都有一颗爱心,相互之间正是看中这一点才走到一起的。
多年来,我们都把关爱别人当作做人、为官的信条,用我们的爱心培育孩子的爱心。
无论在机关单位,还是出差在外,或者到农村去,我们总是主动关心别人,尽自己所能资助有困难的人。
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经常用自己的车接送同事、朋友和姐妹。
同事和朋友生了病我们主动找医生送药,常常照顾在床前。
遇上救灾捐款,总是带头献爱心。
大家都说我们是一对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热心夫妻。
我在农村工作时间不少,和农村干部、群众、“三同户”、“五保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尽心尽责帮助他们,他们也把我当作亲人,有话喜欢和我讲,有事喜欢找我帮。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然来往,连结我们的就是一个“爱”字。
我们一方面用爱心行动,潜移默化地引领孩子,一方面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引导孩子做有爱心的人。
我还经常把孩子带到农村,让他们同农民的孩子结交朋友,在社会实践中培育爱心。
在我和爱人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或在社会上,都能自觉地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做好事献爱心。
今年母亲节到来之前,两个孩子相约打电话回来,除了祝贺我节日快乐外,还要求我出钱请和我一起参加锻炼的老人体操队的50多位老姐妹吃早餐。
他们说钱我先付,等他们回家再还给我,这是他们的一份心意。
看着孩子的善举,我感到他们长大了,懂事了。
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用爱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三、积极进取,引导孩子树立上进心
孩子有上进心,学习、工作才有目标、有动力、出成果。
要引导孩子树立上进心,做父母的首先要积极进取,成为孩子的榜样。
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有条件去教育孩子。
我参加工作后,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奋发进取。
前些年,县委调我到县档案局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
我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很快进入了角色。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我被提拔为局长以后,更加倍努力工作,带领全局同志团结奋斗,使县档案局一跃成为全省先进档案局,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一级档案馆。
我个人也被评为全省先进档案工作者,取得副研究馆员职称。
我爱人在县外事侨务办担任领导职务,工作出色,被选为省侨联常委、省人大代表。
我和爱人以为党的事业忘我工作、顽强拼搏的积极进取精神感染两个孩子的同时,向孩子提出竞赛:
看看爸爸妈妈进步快,贡献大,还是你们进步快、贡献大,在你们兄弟中,看看谁更出色。
他们欣然答应,表示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要胜过爸妈。
孩子说到做到。
大儿子参加工作后,勤奋进取,很快成为单位的骨干,并光荣参加了党组织;二儿子在大学里,不但学习好,还是系里、校里的学生会和团委干部,还被确定为入党培养对象。
(作者单位:
澄迈县关工委)
教子育孙其乐融融
翁书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
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学有所成,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呢。
我教两个儿子成人,现在又帮着教育他们的子女,真是教子育孙,其乐融融。
一、教子
我的大儿子翁朝健是文昌中学文科高材生,1985年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参加工作后又读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
现在是海南日报社总编室编委、记者部主任、报社驻海口分社社长,正高级记者,挂职乐东县,任县委常委。
二儿子翁敦阳,1987年代表文昌中学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物理赛,获得海南赛区物理赛第一名,1988年高考被南京大学录取,1992年毕业后,以高分考上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
现在海南电讯部门工作,任副处长。
他们不仅事业有成,而且都建立了美满的家庭。
我两个儿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当然得益于学校的教育和工作单位领导的栽培,但儿时家庭对他们的教育,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两个儿子小时正逢文革,读书偏少。
大儿子1978年从农村随我来文昌中学,读小学六年级体育班,1979年小学升初中考试仅得157分。
当时文昌中学初中的录取分数线为160分,他作为文昌中学教工子弟勉强照顾录取。
二儿子当时成绩更差,小学升初中考试只有132分,他是随我来文昌中学读初中的。
但是后来两个儿子怎么都能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呢?
这是大家感兴趣的,也是我应回答的问题。
俗话说:
芋浇芋头,薯浇薯仔。
意思是说,芋头种下不久,就可以施肥,而番薯要到生薯仔后才可施肥。
我认为,教孩子就像浇芋头和浇薯仔一样,要选择时机,适时施教。
而从小教起,更为重要。
我两个孩子长在农村,不曾上过幼儿园,也没上过学前班。
上小学时,恰逢学校大种甘蔗、大种番薯,忽视文化课的学习,他俩是在蔗沟薯畦里读书的。
虽然那时读书无用论泛滥,但我跟孩子母亲仍然认为应让孩子多读书,读比不读好,因此并没有放弃对孩子的读书要求。
当时家乡无电灯,只好备煤油灯让他俩学习,平时、周日、假期,我都陪他们读书。
一次,一个孩子说:
“灯暗难学。
”我就把宋朝丞相匡衡小时家贫,凿壁借光苦读,又把古人孙康抓萤火虫囊藏借光读书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启发他俩坚持苦读。
有一次,晚上自学时,二儿子发现书包不见了,原来是在路上跟同学玩,忘了带回家,他母亲摸黑帮他找回来。
我问他:
为什么玩得连书包都丢了?
他说:
“丢书包算什么,大家都不努力,他们还笑我挎书包呢。
”当时的情形就是这样,我怎么好怪他呢!
我只好暗下决心,时时督促鼓励了。
现在想来,如果那时也像许多父母一样随大流,对孩子听之任之,也许我的孩子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教孩子读书的同时,我也注意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家里养几只母鸡,时有下蛋。
一次,煮蛋给孩子吃时,小儿子吵着要挑大的蛋,这时我便把小孔融让大梨给兄长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懂得互让。
我还注意对孩子因势利导。
家里有部缝纫机,小敦阳爱学缝补,他婆婆常说:
不要弄坏缝纫机,妈妈会骂的。
我说让他学。
不久,他学会缝补,还为阿婆缝衣服,为哥哥补衣服。
敦阳真正读书是来文昌中学以后。
朝健比敦阳大三岁,敦阳考初中,朝健考高中。
朝健以优异成绩考进文昌中学读高中,敦阳却考不好。
考不好我不责怪他,而是跟他一起寻找原因。
我说你兄弟俩智商相近,情况相同,兄长能考好,你为什么没能考好?
让他认识到自己努力不够,从而改变了学习态度。
敦阳刚上初中时在班上得倒数名次,但到期考时,名次己升至班上30名。
读书跟种植一样,当收获可观时,兴趣就更浓了。
此后,敦阳像长跑运动员一样,一路奔跑,一跑超越。
初二时升至班上前10名,初三时是班上前几名,高中后成绩